2011年5月30日 星期一

母語讀寫與母語復振
張學謙
台東大學華語系副教授

最近新聞界對母語讀寫爭論的報導,聚焦於表面的情緒衝突,卻沒有深入探討到底贊成或反對母語讀寫的理由為何。平白的讓這個攸關語言文化多樣性保存與發展的議題,淪為口水戰,實在可惜。

母語讀寫對於急劇消逝的本土語言復振,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這是母語讀寫現階段最為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不管是福佬、客家或是原住民族都積極的進行母語讀寫的發展工作。這跟上述語言面臨嚴重的流失有極大的關係。母語讀寫在語言復興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猶太人的希伯來語得以語言死而復生,書面語的存在和使用是關鍵因素。李壬癸院士指出,語言的維繫除了需要日常使用外,最好還要有文字,才能保存永久。

母語讀寫的情感性和工具性功能是目前本土語言復興運動必須特別注意加強的地方。母語讀寫需要融入各族群的社會生活當中,使之成為族群認同的記號,也需要建立母語讀寫的獎賞制度。比如說,客委會與原住民族委員會提供的母語認證就能為族語書寫提供工具性的學習動機,促進族語讀寫的發展。

母語讀寫的認同功能,很早就有人提及,連雅堂在《台灣語典》中提到:「余台灣人也,能操台灣之語而不能書台灣之字,且不能明台灣之義,余深自愧。」雖然連雅堂是站在福佬人的立場發言,不過他提到的現象卻也適用於客家族群及原住民族群。福佬人、客家人、原住民除了不能書寫自己的母語外,也同樣的面臨母語死亡的威脅。

讀寫母語是連雅堂挽救母語流失的方案﹕『既見台語之日就消滅,不得不起而整理,一以保存,一謀發達。』。台灣本土語言的復振,需要各族群投入口語文化的保存,同時也得建立母語書寫的新紀元。秉持母語為資源、母語為權利的精神,積極的擴充母語的地位與功能,爭取制度性的支持,如此一來,母語就能在學校教育、政府行事、傳播媒體、科技發展、經濟活動、文學創作等領域,佔有一席之地。母語需要讀寫是因為台灣各族群的語言無法僅以口語的形式得到保存與發展,必須有母語讀寫的基礎建設,和相關的社會制度的配合,才能有效的挽救母語流失的危機,創造母語重生的契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