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8日 星期五

FW: 台灣英大戰中國馬

台灣英大戰中國馬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bxNTIxtWpY&feature=youtu.be

2011年10月27日 星期四

2011年11月2日開始「唱歌念詩寫台東讀寫計畫」

親愛的家長:

本校與臺東大學華語文學系合作將於11月2日(星期三)開始進行「唱歌念詩寫台東讀寫計畫」。本計畫以工作坊的方式,進行台東景點的詩歌書寫。

我們將邀請許秀金老師擔任本次詩歌教學的教師,以下這首「海濱公園」就是她的作品:

海風陣陣送涼意 綠色草坪草青青;
風景線展自然味 心情輕鬆笑嘻嘻;
寶桑亭頂看四邊 海湧輕輕念歌詩;
觀光遊客若來去 歡喜笑聲滿海墘。

參加「唱歌念詩寫台東讀寫計畫」的同學需要會聽、說台語。本計畫透過台東景點的詩歌書寫,能讓學生更加瞭解社區的人文與地理景觀,培養詩歌欣賞與創作的能力,透過台華翻譯,更能提升學生的雙語及聲韻覺識能力。

歡迎家長鼓勵學生參加「唱歌念詩寫台東讀寫計畫」。

康樂國小黃敏裕校長、臺東大學華語文學系張學謙 敬上

2011年10月17日 星期一

客語復振從屏東出發 張學謙 序

台灣客語已經是瀕危語言(endangered language),如果沒有積極的挽救行動,不到一世代,客語將列入語言死亡的名單。前客委會主委葉菊蘭就將客語比喻為需要趕緊送往急診室的語言。

生態保育有句口號說:「瀕危意味著還有時間挽救」。問題是,如何進行語言急救呢?世界各地的弱勢語言,常常因為家庭失傳,學校不教,而斷送生命。家庭與學校的母語教育,為語言挽救的兩個主要領域。
弱勢語言存活不易,通常家長本身就不會使用弱勢語言,家庭失去母語傳承的功能,因此,需要藉助學校的母語教育。DeJong指出:「長久以來母語透過家庭環境傳承,現代社會學校環境則成為語言主要的習得場所。今日,學校和家庭這兩個環境必須攜手合作打造語言接觸環境,提升語言學習成效。」

不過,現行的母語教育受限於時間(一個星期,一節課),並無法挽救滅種中的弱勢語言。國小課程不易調整為母語優先的政策,比較可行的是,成立母語幼稚園,給予幼兒足夠的母語沈浸(immersion)環境。
語言復振需要「坐而言」也需要「起而行」。沉浸式母語教育在「坐而言」方面,相當成功,毛利人透過語言巢(Kohanga Reo)復振母語,是台灣關心語言復振人士,耳熟能詳的故事。很可惜,實際的「起而行」的作為,遲遲未見。一直到2007年,在屏東縣客家事務處與屏東教育大學幼教系的合作下,才開始進行實驗性的客語沈浸教學計畫。這本書就是屏東教育大學幼教系的陳雅鈴與陳仁富教授,參與客語沉浸計畫的總結報告。

本書最值得稱道的是,兩位幼教專業的教授,能夠以「環球視野、在地行動」的精神,進行客語復振。在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的支持下,兩位教授「起而行」建立台灣第一個客語沉浸式幼稚園。客語沉浸式幼稚園成長快速,2007年只有3班,到了2010年已經有38個班級。實驗教學的成果卓著,經過客語沉浸幼稚園洗禮的兒童,客語聽說能力進步神速。教學結果顯示,經過一至二個月的客語沈浸教學,幼兒就可使用客語進行日常生活的對話互動。客語沉浸教學,不但增強客語能力,對幼兒非客語方面的能力,也有助益,接受客語沈浸教學的幼兒,在中文聽覺詞彙及數概念的表現優於優於非沈浸班級的幼兒。

屏東縣客語沉浸教育的成效,證明語言之間有著互助的關係,而非零和關係。甘明士(Jim Cummins)的「語言互助假設」(Linguistic Interdependence Hypothesis)指出:語言學習總是建立在母語的基礎上,母語不但不是學習的負擔,反而是任何語言學習的資源。研究發現母語及第二語言的讀寫能力緊密相關:母語讀寫的能力,能有效的支持第二語言的讀寫;再者,從母語習得的學術語言能力,也可轉移到第二語言。總之,母語是語言學習的基礎,它有學習轉移的功效,在心理上、社會上及教育上母語都是寶貴的學習資源,不是語言學習的阻礙。

貝克說的好:「對弱勢語言兒童而言,家庭語言的成長,需要在課堂加以培育,才能讓稚嫩的植物成熟、開花結果。」本書是在幼兒園培養母語幼苗的教學寶典。書裡頭,不但提供國際在沉浸式教育的新近發展,還詳細的提供推行經驗及評估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本書的附件相當實用,可以作為推行的極佳參考。本書成功的證明,客語沉浸幼稚園不但可行,而且有極為重要的教育價值。其經驗說明,在學校提供幼兒母語沉浸的機會,就能培育幼兒的母語能力,促進其多種智能的發展,更能夠有效將學校轉型為母語得以重生的樂園,而非母語溺水而亡的地方。

在本土語言不斷流失的當下,本書提供一個切實可行的語言挽救方案。希望客語沉浸式教育從屏東出發後,能夠傳遍整個台灣,各族群得以建立族群的母語幼稚園,為母語復振,培養新一代的母語使用者。

2011年10月14日 星期五

“學台語,送英語”

“學台語,送英語”最近去台南開羅馬字研討會聽著這個廣告詞,感覺be-bai。其實,這句話m-na廣告,真實有理論的根據。Jim Cummins 語言互助論著有講過,母語對第二、第三....語言學習的功效。有閑愛來寫這方面的物件。特別是我用語料庫語言學做出來的結果。

學界支持蔡英文

2011年10月11日 星期二

重新點燃族語火種﹕師徒制與原住民語言復振

張學謙

摘 要

台灣原住民語流失的情形相當嚴重,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族語滅絕的危機地區。語言死亡的警訊並非危言聳聽。台灣南島語使用人數少於一百人的語言共有七種,要是缺乏積極有效的語言復振行動,這些語言不久就會消失無蹤。師徒制適用於僅有少數族語使用者、族語毫無活力的狀況,台灣瀕臨滅絕的南島語可以考慮引進師徒制,培養新的族語使用者,建立族語的世代傳承。本文嘗試以加州印第安原住民的語言師徒制為例,探討只剩下少數族語使用者的語言,創造出新的語言傳承機制的方法。希望本文對弱勢族群的語言存活與語言重生能有所貢獻。

結論

“布農族的神話故事中,卡畢斯鳥(紅嘴鳥)在洪水到來的時候,勇敢的飛往玉山取火種,雖然將漂亮的羽毛給燒焦,嘴和腳也被燒紅,卡畢斯鳥仍然負傷帶回火種,讓族人得以生存。5強勢語言如洪水般的淹沒族生存空間。急需重新點燃族語的火種,由成年人重新學習族語,習得後,將火種傳下,達成語言的世代傳承。族語得重生需要各年齡層的族人同心協力,如同卡畢斯鳥一樣,勇敢的承擔起傳承族語火種的責任,將火種引回家庭、部落、社區和學校,族群文化的生命才得以永續生存。”

祝老師八十歲生日快樂!鄭良偉教授對台灣語言運動ê貢獻

張學謙

鄭良偉教授對台語文ê發展有全方位ê貢獻。長久以內,伊毋但對台語作深入ê探討,提升台語文ê學術地位,同時mā積極投入台語文運動,爭取母語教育權,促進台語文ê實踐。鄭教授佇學術方面ê貢獻,逐家攏知,佇遮我想欲分作5點來講鄭教授對台灣語言運動ê貢獻:

1. 添加式ê雙語教育觀:鄭教授認為語言學習應該以母語做基礎,透過母語去學習其他ê語言,語言是互相牽成ê關係。伊主張ê多語社會佮雙語教育,成做台灣語言運動ê重要基礎,拍破官方單語ê語言歧視主義,行向添加式ê雙語現象。

2. 學術ê普及化:鄭教授的學問真飽,毋過佮一般學者無仝ê所在是伊將研究ê結果,作進一步ê教育佮社會實踐。伊透過寫冊、演講、寫文章來宣傳雙語、雙文ê理想,真濟人對伊ê文章佮演講,認捌母語ê多元價值,得著願意為母語犧牲奉獻ê氣力。

3. 實踐ê精神:鄭教授強調社會關懷,主張毋通干單做研究,嘛愛透過行動,實踐信念。伊家己著是真好ê模範,伊組織草根性ê台文讀寫班、培育母語師資、鼓吹制定官方多語政策佮雙語教育...

4. 堅強ê母語意識:鄭教授通講是母語戰士,對看無起母語ê人,伊是絕對無容允ê (zero tolerance),伊定定批評學者抑是作家無欲寫母語,定定予遐ê長期穿「國王新衫」ê人,擋袂牢,氣怫怫。

5. 科技整合佮團體合作:鄭教授真重視科技佮學科ê整合。伊發明台語輸入法,起造台語語料庫,發展計算語言學ê工具,予台語ê研究佮教學會當綴著世界ê潮流。伊強調合作ê精神,整合各方面ê人才,做夥起造台語美麗ê新世界。

鄭教授是台灣語言運動ê典範。伊疼痛母語ê精神佮為母語拍拚ê實踐,值得咱學習。佇遮恭祝鄭教授身體健康、食百二。

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

從學校語言到生活語言:邁向原住民族語復振__陸、結論與建議

台灣原住民族語正快速的流逝當中,挽救語言死亡、振興族語、使族語存活的工作,刻不容緩。

爲什麽要關心族語流失?因為族語振興符合原住民族的物質以及精神利益,學者從成本效益分析的觀點,歸納語言振興的好處,如下:
一、有助於社會和解;
二、促進文化觀光;
三、促進各種技術、知識和資源等能力的建構;
四、改善原住民族社區的健康狀況;
五、在語言復振過程中,有些原住民能從功能失調變成身心平衡、積極向上;
六、在社會利益方面,可以達成歷史正義,彌補社會不平等,讓那些失去傳統和人生意義的人,重新得到力量。

有個動物保育的標語說,「瀕危意味著還有時間挽救」(Endangered Means There's Still Time) 。
的確,希伯來語復振的例子顯示,就算是語言不再成為口語使用,也能夠透過學校教育,讓母語重獲生機,成為生活語言。愛爾蘭的例子則顯示,把語言復振的重責大任,完全託付給學校,並不實際,頂多讓母語成為「學校語言」。

這十年來族語學習規劃的主要成就,就在於達成族語作為學科的目標,問題是,學校族語教學只是族語環境的一環。家長、教師、社區人士、教育當局等潛在的語言復振者,需要回答一個有關族語能否存活的問題提出的問題(Fishman, 1996: 81):「在上學前、在學校中、放學後以及學校之外,你準備怎麼處理母語?」

換言之,學校族語教學不能孤立於兒童的社會生活。在兒童語言社會化的重要領域之間,我們需要搭建母語的橋樑,開拓母語使用的領域,才能母語再口語化,學校母語才得以成為生活語言。當以族語為第二語言的原住民,培養出以族語為第一語言的下一代的時候,原住民族語復振,才算是踏出成功的第一步。

確立家庭的語言傳承,是語言復振最為優先的事項

Fishman(1989)指出:
“爲了瀕危語言進行的語言政策,首先必須確保親密的家庭母語的家庭和個人功能,然後,如果可能,從這裡出發,慢慢的向外擴張,從基本的母語世代傳承機構(如家庭)到次要的機構(如社區以及或許工作場合)。”

雙語教育的優點

Fishman(1976;轉引自Garcia, 1991: 4-5)有很清楚的說明:
(一) 雙語教育支持弱勢族群的弱勢語言(雙語教育有益於弱勢族群);
(二) 雙語教育有助於穩定社會上的多種語言文化之間的功能互補關係(雙語教育有益於語言學習與語言教學);
(三) 雙語教育表現出支持真正的文化多元論以及發展多元知識以及教育經驗的社會制度安排(雙語教育(也)有益於多數族群);
(四) 雙語教育促進雙語讀寫,使之表述多元觀點(雙語教育有益於教育)。

轉帖:辛亥革命與台灣無關

蔣為文

中華民國的成立與辛亥革命有關,而辛亥革命成功與孫文等人組興中會有關,但這兩件事與台灣均無關。

公元1895年大清帝國皇帝將台灣永久割讓給日本天皇。同年孫文等人亦在香港組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宗旨企圖以武力推翻外來統治者—由滿族人建構而成的滿清政府。當時滿族人統治漢人已二百多年,但孫文並不承認滿族人統治中國的合法與合理性。同理,即使當今由中國人及少數台灣人買辦組成的中華民國外來統治階級已統治台灣六十餘年,其合法與合理性何在?

由於越南位於中國南方邊界,故成為孫文的重要革命基地。興中會的青天白日革命旗的白日光芒其實也仿自越南的銅鼓圖騰。二十世紀初,孫文曾先後到越南六次,並在越南遙控指揮革命反清。最有名的是1907年的鎮南關起義。該次起義失敗後,孫文被當時統治越南的法國驅逐出境。這些史實說明,孫文革命與越南的關係遠高於台灣。但越南終究是越南,不是中華民國也不是中國的一部分。

公元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後,聯軍統帥麥克阿瑟要求蔣介石代表聯軍到台灣及越南北部接受日軍投降。當時蔣介石派盧漢帶領二十萬大軍進入北越。紀律甚差的蔣軍一進到北越,一方面收刮北越糧食,一方面介入越南內政以扶持越南國民黨等親中人士。曾被中國國民黨關在廣西的監獄長達一年的越南國父胡志明深知蔣介石軍隊長期占領越南的野心,故發動八月革命起義,並緊急於9月2日宣布越南獨立。之後胡志明並以苦肉計委與法國簽訂三六協定,透過法國的力量才將蔣介石趕出越南。當時如果沒有胡志明的遠見,越南恐怕也將成為中華民國借屍還魂的一省。(作者為台越文化協會理事長、成大台文系副教授)

被殖民者kam有需要去慶祝被殖民?

Goa teng kui le-pai u khi chham-ka Goan-chu-bin e 100 ni gian-tho-hoe.
Goa si hoat-piau koan-he Goan-chu-bin gi-gian cheng-chhek e bun-chiuN.
I-ha si tah-oe-thau e chit-pou-hun:

"百年來,原住民語言歷經兩次國語運動,不管是日語或是華語運動,目的都是語言同化,爲了將原住民族分別變成日本人和中國人,語言教育的後果是「削減式的雙語現象」(subtractive bilingualism),教育過程是學會國語、忘卻母語,隨之而去是族群認同、民族自信與尊嚴。"

Cheng-cham-a Ui-bun kau-siu teh phoe lan e bun-hak kah kau-iok long-si sit-bin-chu-gi e kau-iok. Hou chit-koa thong-phai e mui-the me kah beh si. M-koh goa teh siuN na m-si sit-bin cheng-khoan, thah u kho-leng kio hou in sit-bin e lang, lai KHENG-CHIOK in hong sit-bin 100 ni. Hong sit-bin si kian-siau e tai-chi, kio lang tioh kheng-chiok hong sit-bin, sit-chai kong chiaN ho toa-taN, chiaN be-kian-siau.

紀駿傑( 2011-09-27)ti中國時報e bun-chiuN chin tat-tit in-iong(i-ha si pou-hun in-bun): .

"那麼,為什麼原住民要在這個殖民政權的一○○歲周年慶,特別舉辦標榜百年慶的研討會呢?
 專研國族主義的學者安德森(B. Anderson)在他的名著「想像的共同體」中敘說了一段發人深省的內容。在將近一百年前的一九一三年,荷蘭殖民政府為了慶祝荷蘭脫離法國佔領而獨立百年紀念,要在其殖民地首府巴達維雅(今印尼雅加達)舉行「百年慶典」,且要求當地人民人力物力的參與。被殖民的印尼民族主義者蘇瓦地在報紙發表「假如我能做一次荷蘭人」文章,其中一段最重要的話為:「假如我是一個荷蘭人,我不會在一個人民的獨立已被竊取的土地上組織任何慶典。」要求被佔領、被統治的馬來人一起來慶祝佔領者的獨立百年紀念日,這難道不是一件最殘酷的事情嗎?"

Chiau an-ne lai khoaN KMT chit-khoan kheng-chiok ki-sit si beh giam-siu in chit kui chap ni lai sit-bin cheng-khoan cho-liau kam u seng-kong. Chiu khong-gi e siaN-im bo-che lai khoaN, KMT sit-bin seng-kong. Chong-si che kam si chit kiaN tat-tit lan hoaN-hi e tai-chi?

Hak-khiam

從學校語言到生活語言:邁向原住民族語復振 __摘要&前言

張學謙

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副教授

摘 要
從2001年算起,學校為本的原住民族語復振,到今年(2011年)剛好十年,應該是進行評估並提出規劃的時候。學校為本的語言復振常僅造就了「學校語言」,無法讓族語延伸至校外的族語使用,特別是無法達成語言的世代傳承。本文以愛爾蘭語和希伯來語的復振經驗為例,討論僅停留在「學校語言」的限制和擴展到校外成為「生活語言」的必要性。本文主張台灣族語教育要超越愛爾蘭僅為「學校語言」的模式,效法希伯來語復振的方式,將族語打造成「生活語言」,並透過母語的世代傳承,延續原住民族語的活力。
關鍵詞:原住民族語、族語復振、學校語言、生活語言


只有靠族群自我的力量才能得救,只有當族
群成員有意願,爭取制度上和經費的支持、
妥善運用、積極行動,才能阻止語言衰退。
(Fennel, 1980: 39)

壹、 前言

台灣各族群語言流失的狀況相當明顯,特別是原住民族語更是面臨族語存亡的關鍵時刻。前行政院副院長葉菊蘭曾將原住民語比喻為正在加護病房搶救中的語言(引自黃以敬,2003)。李壬癸(2010)指出,所有的台灣南島語言傳承狀況不佳,都面臨滅絕的危機。在缺乏跨族語世代傳承的情況下,原住民語不僅是瀕臨危險,而是進入彌留(moribund)的狀態。

停止原住民族語死亡、振興族語使之存活是目前原住民族最為關切的議題之一,也是評量台灣社會是否真的尊重少數族群權益以及多元文化資產的一個重要指標。百年來,原住民語言歷經兩次國語運動,不管是日語或是華語運動,目的都是語言同化,爲了將原住民族分別變成日本人和中國人,語言教育的後果是「削減式的雙語現象」(subtractive bilingualism),教育過程是學會國語、忘卻母語,隨之而去是族群認同、民族自信與尊嚴。

在強凌弱的語言叢林中,有「食語獸」,也有「魔咒」。「一個國家、一個語言」的語言民族主義意識形態,培養出饑不擇食的「食語獸」。本土語言慘遭兩個國語的鯨吞蠶食,已經奄奄一息,需要急救。諷刺的是,急救的方法跟導致原住民瀕危的主因,同樣都是學校教育。透過學校進行語言復振,通常遇到一個難解的「魔咒」:族語雖然成為「學校語言」(school language),卻走出不校門,無法「再口語化」(revernacularization),成為「生活語言」(vernacular)。John McWhorter(2003)提到世界瀕危語言未來的三個可能發展方向:一、大部份的語言都會滅絕(extinct);二、許多語言可能存活或是成為「流行的傳授語言」(thriving taught language);三、有許多僅成為「活的傳授語言」(living taught language)存活。21世紀末,台灣各族群語言會以哪一種樣貌存在呢?

台灣的語言政策隨著台灣社會的政治、文化變遷而逐漸從獨尊華語,邁向華語附加母語的政策(Scoot & Tiun, 2007)。這個政策雖然確定了本土語言作為學校傳授的語言(以下,簡稱為「學校語言」)的地位,卻和過去一樣,將母語視為附屬地位。1987年解嚴後,台灣原住民族透過社會運動,逐漸爭取到原住民族的權利和機構化,如「台灣原住族權利宣言」(1987年)、修憲(1993年)、成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1996年)、正名運動成功(1997年)等。1990年台北縣烏來國民中小學最先在教育體制內教授泰雅語(黃美金,2004),不過,一直到2001年,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之後,原住民族才得到母語教學的權利。
以學校母語教育為主的原住民族語振興,到今年(2011年)剛好十年,應該是進行評估並提出進一步規劃的時候。限於篇幅及個人能力的限制,本文無法全面性的評估與規劃,只能就相關的語言復振理論與國外案例,做一些觀察、評論與建議。 母語教育的推行,普遍受到大眾支持,中研院《台灣民眾的社會意向2004》(瞿海源等,2004)的調查顯示,有六成五的民眾支持學校的母語教育。看起來,本土語言應該確定保有傳授語言或學校語言的發展,不至於完全滅絕。不過,族語成為教學語言有各種可能,目前教育當局僅把母語視為教學科目,一個禮拜一節課,和一般以「語言浸淫」(immersion)進行「學校為本的語言復振計畫」(school-based language revival programs)有很大的差距。學校語言教育本身,通常無法保證族語成為生活語言。因此,還需要問一個關鍵的問題:族語能否走出學校之外,成為生活語言?如果不能,需要哪些方面的作為?

本文主張,原住民族語言復振應該以族語的再口語化為目標,將族語恢復為日常生活語言。下一個階段的族語復振,應當重視以下兩方面的作為:一、實施浸淫式原住民族語教學;二、超越學校語言的魔咒,使得族語能夠成為「生活語言」。

前言之後,第二節以三種方式評估族語振興的狀況,藉以說明目前族語復振的大概進展以及限制;第三節以愛爾蘭語言復振為例,說明學校為本的語言復振的限制;第四節以希伯來語復振的例子,說明族語走出學校及世代傳承的重要性;第五節就未來族語振興的方向提出一些建議;最後一節是結論與建議。

轉帖:請用行動來證明~用我們每個人的力量來改變世界

http://tw.myblog.yahoo.com/joann_tw/article?mid=962&prev=963&next=961

鈴木瑟玟(Severn Suzuki)是1992年裡約世界高峰會上,對全世界環境部長發出警語的12歲女孩,她的演說簡單扼要卻直指人心,要求「大人們」對於環保要說到做到,否則就是對下一代的不負責任。

「不要給我們最時髦的打扮,不要給我們最昂貴的補習,請為我們留下最美麗的地球。」

一 九九二年六月十一日,聯合國西元地球環境高峰會議,于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一位十二歲的加拿大女孩,在冠蓋雲集的世界各國領導人面前,發表了一篇僅有六分 鐘的演說。她的演講,讓人們大受感動,並在全球廣為流傳,曾幾何時,已被大家稱作「裡約的傳奇演講」。「用我們每個人的力量來改變世界」,謹將女孩這句流傳全球的話獻給您。

大家好,我是瑟玟•鈴木,代表ECO發言。 ECO是兒童環保團體(Environmental Children''s Organization)的縮寫。我們是一群十二歲到十三歲的加拿大兒童團體,為了改變世界的現狀而努力。我們自籌旅費,從加拿大來到巴西,經歷一萬公里的旅程,只為了告訴各位大人們,必須改變現在的世界。


今天我來到這裡,沒有任何動機。我從事環保運動,是為了自己的未來而奮鬥。失去自己的未來,跟選舉落敗和股票慘跌是不能一概而論的。

我在此要說的內容,是為了所有活在未來的孩子,也為了世界上那些飽受饑餓之苦卻無人關心的孩子們,以及無路可走而死亡殆盡的無數動物。


我現在很怕站在太陽底下,因為臭氧層有破洞。就連呼吸都會感到害怕,因為空氣中可能會有毒。我跟爸爸常去溫哥華釣魚。直到幾年前,發現了得癌症的魚為止。而現在,我們幾乎每天都會聽到動植物絕種的消息。它們永遠不會再活過來了。


我這一生當中有個夢想,希望有一天能夠看到一片叢林,裡頭有各種野生動物和許多飛舞的鳥兒、蝴蝶。
可是,到了我們的下一代,是不是再也無法擁有這樣的夢想?你們在我這個年紀時,是否曾經擔心過這樣的問題呢?


這麼重要的事情,並且事態如此嚴重,我們人類卻仍然用不以為意的輕鬆態度來面對。我只是個小孩,坦白說,不知道該如何挽救這個危機。可是,希望你們大人能夠明白,即使是你們也無法解決!
你們不知道,該如何填補臭氧層的破洞吧?你們不知道,該如何讓鮭魚重回變成死水的河川吧?


你們不知道,該如何才能讓絕種的動物復活吧?還有,現在已經變成沙漠的地方,你們也不知道該如何再造成森林吧?如果不知道該如何恢復,就請別再繼續破壞下去吧!


在座當中除了政府、企業和團體人士的代表,也許還有媒體人士和政治家吧?你們是別人的母親、父親、姐妹、兄弟、叔叔伯伯、阿姨嬸嬸,而你們每個人同樣也都是為人子女吧!


我還是個孩子,但我知道在場的每個人,都是同一個大家庭的一員。
我們是個擁有五十億以上人口的大家庭。不,其實,是由三千萬種生物所構成的家庭。
無論國境與各國政府如何將我們區隔,這一點仍然不會改變。

雖然我是個孩子,但是我明白,大家身為這個大家庭的一員,就必須為單一的目標團結行動。
我很憤怒,卻沒有迷失自己。我很害怕,可是要把自己的感受傳達給全世界,我卻不害怕。

在我的國家,我們浪費了許多東西。買了就丟,然後再買再丟。這樣浪費物資的北方國家,根本無法將資源分享給貧困的國家。即使物資充裕,我們卻害怕施捨、害怕失去自己手中的資產。


在加拿大的我們,享有充分的飲食與居家生活。時鐘、腳踏車、電腦、電視……要數遍我們所擁有的東西,大概要花上好幾天吧!

兩天前,我在巴西這裡遇到一群無家可歸的流浪兒。我們很驚訝,因為其中有個孩子跟我們說:「我真想變有錢。如果我有錢的話,我要給所有無家可歸的孩子們,食物、衣服、藥品、房子,以及愛與溫暖。」

一個失去一切的流浪兒,都會想到互相分享,那麼擁有一切的我們,又為什麼要這麼貪婪?這些不幸的孩子們,年紀都和我相仿,令我無法忘懷。我們出生在不同的地方,卻過著如此天差地別的人生。


我可能也會是住在裡約貧民窟的孩子之一,或是索馬利亞的饑餓兒童、中東戰爭的犧牲者,又或許是在印度當乞丐。


我雖然還是孩子,卻很清楚,如果把花在戰爭上的錢,全部用來解決貧窮與環境問題,地球將會變成一顆美麗的星球吧!

在學校……不,即使是在幼稚園,你們都在告訴我們,該如何在這世界上遵守規範。比如說:
不要互相爭執,要以溝通的方式共同解決問題,尊重他人,弄亂的東西要自己整理,不隨便傷害其他生物,相互分享,及不能貪得無厭。


那麼,你們又為什麼做出這些不要我們去做的事呢?
請不要忘記,你們為什麼要來參加這場會議,還有,是為了誰而這麼做的。

是為了你們的孩子,也就是我們。各位正透過這樣的會議,決定我們要在什麼樣的世界裡成長。
父母總是告誡孩子,「一切都會順利的」,或是「我們已經盡力而為」、「這又不是世界末日」。
但我不認為,大人們還能再用這種話來告誡小孩了。
畢竟,你們有將孩子的未來排在第一順位嗎?
父親總是告訴我:「你的價值是以你所做的事,而不是以你所說的話來決定的。」


可是我卻為了你們大人的所作所為在夜裡哭泣。

你們總是說愛我們,那麼,請用行動來證明

「不要給我們最時髦的打扮,不要給我們最昂貴的補習,請為我們留下最美麗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