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住民族語正快速的流逝當中,挽救語言死亡、振興族語、使族語存活的工作,刻不容緩。
爲什麽要關心族語流失?因為族語振興符合原住民族的物質以及精神利益,學者從成本效益分析的觀點,歸納語言振興的好處,如下:
一、有助於社會和解;
二、促進文化觀光;
三、促進各種技術、知識和資源等能力的建構;
四、改善原住民族社區的健康狀況;
五、在語言復振過程中,有些原住民能從功能失調變成身心平衡、積極向上;
六、在社會利益方面,可以達成歷史正義,彌補社會不平等,讓那些失去傳統和人生意義的人,重新得到力量。
有個動物保育的標語說,「瀕危意味著還有時間挽救」(Endangered Means There's Still Time) 。
的確,希伯來語復振的例子顯示,就算是語言不再成為口語使用,也能夠透過學校教育,讓母語重獲生機,成為生活語言。愛爾蘭的例子則顯示,把語言復振的重責大任,完全託付給學校,並不實際,頂多讓母語成為「學校語言」。
這十年來族語學習規劃的主要成就,就在於達成族語作為學科的目標,問題是,學校族語教學只是族語環境的一環。家長、教師、社區人士、教育當局等潛在的語言復振者,需要回答一個有關族語能否存活的問題提出的問題(Fishman, 1996: 81):「在上學前、在學校中、放學後以及學校之外,你準備怎麼處理母語?」
換言之,學校族語教學不能孤立於兒童的社會生活。在兒童語言社會化的重要領域之間,我們需要搭建母語的橋樑,開拓母語使用的領域,才能母語再口語化,學校母語才得以成為生活語言。當以族語為第二語言的原住民,培養出以族語為第一語言的下一代的時候,原住民族語復振,才算是踏出成功的第一步。
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