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31日 星期五

Mui-kui kio bo-kang mia, phiN khi-lai kam kang-khoan hiah-nih phang? A rose by any otgher name

Choe-kin TLH hoat-khi koan-he BLG e khong-gi un-tong, koh seng-lip
lian-beng lai cho chit kiaN tai-chi, goa kam-kak chin u i-gi.
Goa bat sia-koe chit phiN "運用台灣文學進行語言人權教育" lai-te u kong-tioh mia
hong-bin e gi-te. Chin phai-se si iong Hoa-gi sia e, chhiaN chham-kho.

Hak-khiam

Juliet: "What's in a name? That which we call 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Romeo and Juliet (II, ii, 1-2)
http://www.enotes.com/shakespeare-quotes/what-s-name-that-which-we-call-rose

第四課﹕名字的故事

關於名字的爭論是台灣語言戰爭的重要一環。我們不時在爭論名稱的問題,臺灣話、台語究竟是何指?客家話是臺灣話嗎?你是華人?台灣人?中國人?還是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為什麼幾乎每一個學英語的人都被賦予英語的名字?原住民要用漢人的名字還是原住民的名字?從山胞、高山族、山地人到原住民這些名稱的變化有什麼意義呢?台灣是世界上國名最多的國家,在國際社會使用的名稱有十幾種,不過,為什麼從來不能以台灣的名稱出現在國際社會?相關的名稱爭議可以一直列下去。這些議題都和學生的生活世界息息相關,很適合作為語言人權教育討論的議題。

教師在選擇討論議題的時候,可以考慮優先選擇最近最熱門的議題。就名字的爭論而言,原住民的復名運動應該是很切當的選擇,我們學校的通識中心曾邀請MAYAW
BIHO(馬躍比吼)介紹他編導的【請問貴姓】,公共電視的在網站上又有『請問貴姓』的網頁資料,網頁的內容包括原住民正名運動的歷史,文章、漫畫等等,資料相當豐富。

原住民正名運動是台灣少數取得政府承認的成功案例,很值得作為爭取『命名權』的教材。『請問貴姓』的首頁有一個相當醒目的大標題,『推動原姓名,政府別打混,正視真姓名,原漢都有份』。“原漢都有份”這句話說得好,原住民回復傳統姓名的運動,的確和所有台灣人都相干的事情。這裏牽涉到的問題是台灣是不是一個能尊重人民語言人權、重視多元族群語言文化的國家。語言人權教育重視聲音,重視勇氣,支持多元文化。『請問貴姓』的首頁的這一段文字,很值得的和學生一起分享﹕

『我們要大聲的說,我們是Bunun,是Cou,是Paiwan, 是Pangcah, Puyuma, Rukai, Saisiyat,
Seediq, Tao, Tayal, Thao,
Truku以及平埔族群,我們是世代居住台灣的「非漢」民族,我們有自己的名字,繼承自祖先,將來也要留給我們的孩子。從Tayal的父子聯名到Tao的親從子名,都是各自以獨特方式為族群世代的祝福。希望更多人知道,台灣這片土地上除了漢姓漢名,除了算筆劃和排五行,還有更豐富多元的姓名文化值得珍惜。』
語言文化並非在真空當中存在,我們需要從歷史的背景來了解語言權利的發展歷程。從表一的原住民正名大事紀可以看出,原住民正名運動雖然由原住民帶頭爭取,不過參與者真的是“原漢都有份”。正名過程所採取的各種各樣抗爭的方式也值得我們學習。原住民的正名運動可以讓教師和學生學習到爭取語言權利所需要的勇氣、耐心、策略和行動。

表一、原住民正名大事紀
1984.04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三十六屆總會通常年會決議於所有相關法規條文、公文、行文中更用山胞為原住民。
1984.12.29 《台灣原住民權利促進會》成立,該會原住民幹部將《山胞》改為《原住民》,並在成立大會使用自己的傳統姓名。
1991.04.08 正名運動要求憲法將《山胞》改為《原住民》。
1992.01.24 原權會發表訴求《要求政府對原住民「正名」》。
1992.02.14 中研院民族所調查山地名族名稱問題:原住民34%、不要有特別的名稱25%、用自己的族群稱呼17%、山地山胞4%、先住民1%。
1992.03.08 原權會至台北國民黨中常會要求正名。
1992.05.21 發動《原住民上草山正名行動》。
1992.05.21 中研院民族所、清華大學、交通大學、東方宗教研討會、台大等漢族大專、研究生約400人聯合發起聲援、連署《原住民正名運動》。
1992.05.22 台大類學62位學生連署支持正名運動,要求歸還原住民自我命名的權益。
1992.05.23 南區台權會、原權會、長老教會聯合舉辦「為原住民正名而唱」演唱會,透過演唱、演說闡明原住民對「正名」的要求。
1992.05.26 省議會決議83年度起省府有關原住民事務不得使用《山胞》之名稱,否則預算不得編列。
1992.05.26 正名未通過,原運人士要求原住民國大代表退席抗議,十名大專學生於會場內抗議遭警衛拖出場外。
1992.05.27 花蓮玉里鎮代發動要求鎮公所《山胞》名稱改為《原住民》,否則拒審82年度預算。
1992.05.28 台東縣13位原住民議員至國民黨縣黨部陳情要求正名。
1992.06.02 中部原住民大專生及原權會代表至國民黨省黨部抗議並要求正名。
1994.04.24 原住民憲法聯盟二十多位代表至中山樓要求正名。
1994.06.01 立法院修憲委員通過將《山胞》正名為《台灣原住民族》送請國大修憲。
1994.08.01 國大修憲將憲法《山胞》修正為《原住民》。
1997.06 國大代表修憲成功,將《原住民》改為《原住民族》。
資料來源﹕節錄自http://www.pts.org.tw/~web02/name/p6.htm

和正名運動相關的文學作品相當多,『請問貴姓』的網站就列出許多相關的作品,列出的第一首詩是盲詩人莫那能的<恢復我們的姓名>,以下僅摘錄這首詩的第一段和最後一段﹕『從「生番」到「山地同胞」/我們的姓名/漸漸地被遺忘在台灣史的角落/從山地到平地/我們的命運/唉!我們的命運/只有在人類學的調查報告裡/受到鄭重的對待與關懷….如果有一天/我們拒絕在歷史裡流浪/請先記下我們的神話與傳統/如果有一天/我們要停止在自己的土地上流浪/請先恢復我們的姓名與尊嚴。』
莫那能這首詩清楚的表現出姓名和尊嚴的關係,失去了傳統姓名就如同失去了根一樣,無家可歸『在自己的土地上流浪』。

原住民恢復傳統姓名運動還牽涉到文字的問題。書寫傳統姓名的時候,到底要用羅馬字或是漢字譯音?『請問貴姓』的網站刊出Kaing
Lipay寫的『墓碑上的名字』,這首新詩,一開頭就問﹕『你的墓碑上要刻著漢姓漢名/還是以漢字譯音或羅馬拼音的方式刻下傳統姓名?』接著提到他們euing曾祖父「Aloken」,『卻葬在陌生的「張明坤」墓下』,詩中詳細的介紹阿美族傳統命名的習慣和文化意義,最後作者要求﹕

『我的墓碑上/請為我刻下羅馬拼音的傳統名字/用漢字加註譯音/我要我的子孫循著家族的傳統命名方式/讓這些祖先的名字流傳下去/我的墓碑下/將躺著以阿美族為傲/承襲家族傳統姓名為榮的人/和我同名的後代/將會懷念我/如同我懷念同名的外婆』

這首新詩將語言和文化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作者希望藉著阿美族『聯名』的傳統,延續、傳承阿美族族群生命和族群語言文化傳統。這首詩提出以羅馬字和漢字譯音並列的方式書寫傳統姓名。這種並列的作法也是經過抗爭才爭取到的權利。以下是原住民恢復傳統姓名的大事紀。

表二、原住民恢復傳統姓名大事紀
1946.05.06 行政院公佈《修正台灣省人民回復原有姓名辦法》,此後三個月內,台灣原住民族全部改為漢姓漢名。
1985.10.27 12名原住民針對原住民被迫改漢姓,霧社事件紀念碑前靜坐抗議,要求恢復原有姓氏。
1989.04 原運團體公推七人小組欲發動「還我姓氏」運動,提出原住民爭取「恢復姓氏」基本權6項方法,但未成功上街頭,也未引起重視。
1991.07.28 基督教長老教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原住民與台灣前途研討會」,提出「為維護原住民尊嚴,應在政府登記的戶籍和身分證上,以羅馬拼音方式印上原住民名字」。
1995.01.20 通過姓名條例修正案,原住民可使用傳統姓名(第1條條文)。
1995.02.25 「遲來的正義與行政革新」公廳會,研商原住民恢復傳統姓名的行政作業問題,原住民各族代表及學者表示應採用羅馬拼音取代漢字。
2001.09.13 原住民傳統姓名可並列羅馬拼音。
2002.09 恢復傳統姓名統計:恢復傳統姓名共595人,申請回復漢名32人。
資料來源﹕http://www.pts.org.tw/~web02/name/p6.htm

就文字使用來說,正名運動“原漢都有份”另外的用意應當是漢人也有正名的必要。漢人的名字問題使用漢字書寫時,比較不容易看出,如果使用羅馬字就會出現,到底是使用哪一種漢語的問題。由於獨尊華語政策的影響,漢人的羅馬字標記常被限制只能使用華語,造成非華語人士姓名權被剝奪的情形。胡慧玲
(1995﹕63)就報導林宗義的親身經驗﹕

辦事員匆匆瞄了表格幾眼,說:「這樣不行。」我說:「為什麼不行?」他愛理不理的說:「名字不對。」這就奇怪了,林宗義的名字怎麼可能不對。久久他才慢吞吞的說:「英文拼音不對。」這也奇怪,林宗義的英文拼音是Lim
Chong-Gi,小時候我父親就教過我,我也這樣寫了十幾年,又有什麼不對?辦事員很不耐煩的說:「不能用台語拼,要用國語拼。」他叫我改做Tsung-Yi
Lin。

時代改變了,但是獨尊華語的惡習不變。林宗義先生要是現在去辦護照,辦事員還是會要他使用華語拼音。不同的只是現在又有新的華語拼音方式,從Tsung-Yi
Lin 變成Zong-yi Lin,還是戴上華語的面具。 最近換新的護照,旅行社說根據政府的規定要採用華語的通用拼音。
這個新規定和過去獨尊國語的作法有什麼差別呢?人名以母語標記的權利還是在華語的霸權下犧牲了,政黨換了,不注意姓名權的作法,同樣沒變。

台灣至今仍然不變的華語命名行為需要從語言人權和批判教育學的觀點加以檢視。T’sou(1988)所報告的香港在1997之後可能面對的羅馬字姓名問題,值得我們參考。香港人的羅馬字姓名向來以廣東話發音的羅馬字,而非華語的羅馬字。不過要是根據中國使用華語和華語的漢語拼音作為羅馬字寫法的話,將有四分之三的香港人需要更改姓名寫法。如此一來,將造成三個問題﹕a)違反香港人對傳統羅馬字姓名的習慣;b)因為使用非母語及其拼音,造成個人認同的困擾;c)法律認證方面的困擾(T’sou
1988:12-13, 17;轉引自 Jernudd 1994:
124-125)。因此,T’sou(1988)認為要是強制規定使用華語發音作為香港人的羅馬字姓名,將引起反彈。在台灣母語羅馬字的姓名權似乎從來不受重視。為什麼台灣人普遍的缺乏母語姓名權意識?老師可以和學生探討現象形成的原因以及可能的影響,同時思考如何透過社會行動,提升姓名權意識。

與姓名相關的議題可以作為學生討論的焦點,教師可以運用議題中心教學法讓學生分析社會議題。劉美慧(2000﹕130-131)曾以『是否贊成原住民恢復傳統姓氏?』為題,讓學生進行結構性爭論。
我曾利用施正鋒的「少數族群語言公平討論區」讓學生討論『是否允許少數族群用自己的語言來命名?證件是否可以用少數族群語言申請?』的問題(施正鋒、張學謙
2002﹕附錄10)。相關的回應幾乎都認為應當允許少數族群使用自己的語言命名,也認為可以使用少數族群語言作為證件使用的語言。這些回應大多肯定命名權,認為語言不但是溝通的工具,也是族群認同、自我認同的重要象徵。以下是相關意見的摘要(施正鋒、張學謙
2002﹕附錄10):

『我覺得少數族群當然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來命名,也可以用來申請證件。因為語言是公平的,沒有任何一種強勢的語言有權利剝奪弱勢的語言,想說哪一種語言也是個人的權利,而且語言代表著一個種族的文化,怎麼溝通還是用自己的母語最親切最自然。』

『每個族群每個人都有使用自己語言的權利,不管是多數或者少數的族群種族,他們在他們的群居地方上都可以使用自己的族語命名。不管在是在地名、路標、公家機關…等。除了使用漢語外應加上羅馬拼音來讓少數族群認識。在身分證或證照上也是可以的,因為我們要做到保護其他語言的特色。在證照上的語言文字一樣,可以在上面標示羅馬字,這樣大家就可以多元學習。』

2009年7月24日 星期五

逐家攏褪赤跤ê島嶼?

最近真無閒,頂禮拜閣目睭痛,煞真久無寫blog。Châng (7/23)胡長松先生來阮學校演講,伊講伊文學創作ê過程,為甚物欲寫小說佮伊寫小說ê理由,講kah真詳細嘛真精彩。趣味ê是伊所講ê kah我下早仔上雙語教育講ê有寡理念真仝款。我真歡喜有文學家來阮chia,分享伊ê人生觀kap伊ê理想。
胡先生有講著伊對華語寫作轉換到台語ê過程,有講著捌人bat共講按呢kám ē-hô?畢竟台語文ê市場卡細。彼時陣我雄雄想著進前讀行銷理論ê冊有看一個故事,講有一個賣鞋仔ê推銷員去一個小島做生理。想袂到這個小島除了伊以外無一個人chheng鞋仔,故事趣味ê所在佇chia,悲觀ê人,想beh khioh現成ê 人可能鼻仔摸leh,著走啊。卡樂觀ê人,卡有堅持ê人看著ê是這個目前逐家攏褪赤跤ê島嶼有真大"潛在"ê市場,愛好好仔拍拚。我想chit-má咧 開墾母語讀寫田園ê人,應該是chiâⁿ有眼光ê人,美麗島chit-má褪赤跤ê人無濟,毋過母語文盲that-tó-ke,有影是真有將來性!

2009年7月15日 星期三

Language Plants


Language Plants

http://www.jaymahcreationsaustralia.com/englishlanguage.htm

New animated language garden online!新的語言花園動畫

New animated language garden online!
http://mashable.com/2008/09/16/busuu-wants-to-be-your-language-gardner/

The new language garden contains the following functions:
1. Let your trees grow!
The more learning units you have finished and the more active you are within the community, the bigger your language tree will be. Your performance will be thereby directly compared to the community.
2. Get some gifts for your Language Garden!
Of course you will be rewarded for your efforts! For every five learning units you successfully complete, you will receive a gift for your language garden. Surprise yourself with what you can find in your garden.

3. Fight the bugs!
Whenever you make mistakes within the review session, nasty bugs will attack your trees. If you don’t study your vocabulary properly, your trees will be slowly eaten up…

We are very convinced that with these innovations, learning languages at busuu.com will be even more fun and motivating.

Hopefully you will like it and as always we look forward to your comments!

20080731 臺語所學生ti源圓緣

2009年7月14日 星期二

多種語言kah衫櫥仔(衣櫥)

今仔日讀Cantoni (1997)e5 Keeping minority languages alive: The school’s responsiblity(保存少數語言是學校e5責任),內底有一個譬喻真讚。伊講多種語言會當譬喻作衫櫥仔(衣櫥),因為無仝場合有無仝穿插e5必要,所以咱真罕得去到to2位攏穿仝一領衫。咱嘛bē因為歇熱,tioh kā寒人e5衫tàn hak-kak。咱e5衫櫥仔愛有濟種e5款式kap變化,才有法度應付無仝場合穿插e5需要,語言mā仝款,無仝e5語言會當hou7咱佇無仝e5場合 kap無仝e5 對象有適當e5選擇。有當時仔選著語言來講,hit e5效果著kán-ná“金蘋果khng ti7銀藍仔仝款”。彼款語言無tu2好是強勢語言,tī 台灣社會kan-ta講華語絕對無夠,全台灣講台語e5人口通無嘛有75%,tī 客語庄,原住民社區分別koh有真濟講客語抑是原住民語e5人口。

無仝e5語言著be7輸無仝e5衫褲,佛著扛,人著妝,beh phiau-phiat 衫櫥仔愛有濟濟e5媠衫通好揀選。會曉多種語言會當開闊咱的人際關係,生理人會當作愈濟生理,會曉濟種語言e5學生m7但會加khah巧,未來嘛khah有出路。

Cantoni (1997)講的相關部份ti7 chia:

“A wide range of possible language uses can be compared to a rich wardrobe to fit all occasions. One does not usually dress in the same kind of clothes for a wedding and for a football game, for winter and for summer. Instead of throwing away wool socks and fuzzy earmuffs because summer is here, one stores them for use when the weather turns cold again. Dressing appropriately for a variety of occasions and needs requires a certain amount of diversity in our wardrobe so that we can make suitable choices, just as a rich variety of linguistic tools allows us to select the language and style that is most likely to achieve the desired results in a given situation at a particular time.”

Cantoni, G. (1997). Keeping minority languages alive: The school’s responsiblity. In J. Reyhner (Ed.). Teaching Indigenous languages. (pp 1-9). Flagstaff, AZ: University of Northern Arizona.

In Memoriam: John DeFrancis 漢字改革大師John DeFrancis koe-sin

In Memoriam: John DeFrancis

http://yalepress.typepad.com/yalepresslog/2009/01/in-memoriam-john-defrancis.html

Defrancis Earlier this month, John DeFrancis, a man whose name was, for many, synonymous with Chinese language study in the U.S., died in Hawaii at the age of 97. His passing was deeply felt in the worlds of academia and publishing, and we at the Yale University Press, who have been proud to publish DeFrancis's works for more than 40 years, particularly mourn his loss.

In the time since his death, several tributes to DeFrancis have cropped up online. We particularly recommend the fascinating tales and photographs collected here. A testament to his lasting impact, DeFrancis's landmark work, Beginning Chinese, is still in print and in use at several institutions.

2009年7月11日 星期六

Khi-cho bo-gi-chhun 起造母語村

最近teh 討論研究生ê 論文方向,有人有趣味beh寫客語社區ê母語運動。

我感覺這個題目bē-bái。我teh想除了實際實施ê了解以外,mā會當作寡khah有參予性ê空課,去鬥作空課,鬥想寡會當作ê物件。

我想目前有寡族群聚集ê所在實在會當模仿英語村ê構想,來成立母語村。

廣東話書面語的發展Cantonese as written language : the growth of a written Chinese vernacular




Hiong-kang tai-hak u chhut chit-pun Kng-tang-oe e su-bin-gu e chheh, Eng-gi sia e, ti Tai-oan u e chheh-kiok ma u teh be.Goa ti Tai-pak e San-bin chheh-kiok be-tioh.

Author: Snow, Donald B., 1954- Publisher: Hong Kong :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c2004. ISBN: 9789622097094 Format: Book Physical Description: xi, 320 p. : ill., map ; 24 cm.



周婉窈〈高一生、家父和那被迫沈默的時代──在追思中思考我們的歷史命題〉

周婉窈。〈高一生、家父和那被迫沈默的時代──在追思中思考我們的歷史命題〉,發表於「高一生誕辰100周年國際紀念研討會」(日本奈良天理大學,2008/04/18-19)。http://homepage.ntu.edu.tw/~wanyaochou/13.html
面向過去而生:芬陀利室散文集作者:周婉窈分類:文學/名人著作 叢書系列:當代名家出版社:允晨文化 出版日期:2009/7/10

Ti Taigibang phou Chiu k.s. e bun-chiuN, siuN be-kau in-khi be-chio tho-lun kah hoan-eng.
Goa ka sia hou Tada e phoe khng ti au-piah:

Tada:
Goa kong liau bo chheng-chho, Chiu k.s. e bun-chiuN si i chhoe-kinchhut chit pun chheh ki-tiong chit chiuN. Goa thoan hou tak-ke etong-an si ti i e bang-cham liah loh-lai e, bo siaN-mih LMJ. I hit punchheh ki-tha sou-chai na u iong LMJ, iong POJ.

Goa hioh-joah pi peng-siong-si koh-khah thiam, chit le-pai ka 15chiat, peng-siong goa ka 9 chiat. Goa chit-ma teh ka siang-gi kau-iok.Siang-gi kau-iok chin tiong-si "siaN-im" (voice), c.c. "Reclaiming ourvoices: Bilingual education, critical pedagogy & praxis" (Chhoe to-tng-lai lan e siaN-im: Siang-gi kau-iok, phoe-phoaN kau-iok-hak kahsit-chian), "Lifting every voice: pedagogy and politics ofbilingualism"(Hou mui-chit-chiong siaN-im long e-tang hongthiaN-tioh).

Cheng kui-kang-a be Chiu k.s. e chheh tu-ho u khoaN-tioh kah siaN-im,be-tang chhut-siaN chu-te u-koan e pou-hun. Chok-chia u kong KMT e ui-khoan the-che tui lan u sim-mih eng-hiong? I jin-ui ui-khoan the-che pak-siap lan e cheng-sin chu-goan, tian-hoan. I kong thiN-kong-peh-a na heng-lan Lim Bou-seng, Ko It-seng, LimHian-tong.....Lan e piN-cho chin bo kang-khoan e lang. Tai-oan it-ti kau 2001 ni chiah khai-si sit-si bo-gi kau-iok, tong-cho chit mng hak-kho, m-si kau-hak gi-gian, sui-jian Unesco 1953 ni tioh kong bo-gi si thong-ho e kau-hak mui-kai. M-koh li na khoaN Lim Bou-seng e phok-su lun-bun (1929), li tioh chai-iaN lan chit-ma e bo-gi kau-iok iau-koh toe-be-tioh 80 ni-cheng e chu-tiuN. Kui-a-tang-cheng bat khi New York, Phek-siu hiaN tek-piat chai goa khi chham-koan Lim Bou-seng khi cho-le-pai e kau-hoe. Kau-hoe e thian-pong u i e the-ji iong Han-ji sia "Siong-te si ai"(m-chai u ki m-tioh khi bo?). Lim Bou-seng boe-a hou KMT thai-si, chong-si in kiaN Lim Chong-gi kang-khoan chin u bo-gi i-sek (e-tang chham-kho Ou Hui-leng e hong-mng).

台灣的母語教育可以考慮採用保存式雙語教學法。小學的頭三年以母語為教學語言,國語作為學科教授,第四年之後,轉為同時使用母語和國語為教學語言。[3]林茂生(2000﹕211-212)1929年的博士論文就有類似的主張﹕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保留當地語言作為小學低年級的教學用語,這將促進了解並且有益於幫助學生完全吸收教學內容。在學校使用當地語言,將有助於保存對固有文化尊重的感情....第一,在給當地兒童就學的公學校,第一、第二及第三年應當使用當地語言教導所有教科目,除了日語科以外。第二、在公學校第四、第五及第六年級時,教科如日本歷史、地理、算術、圖畫及歌唱,可以用日語教學,使用這種語言當以漸進的方式...』。

林茂生。1929/2000。Public Education in Formosa under the JapaneseAdministration.林詠梅(譯)《日本統治下臺灣的學校教育﹕其發展及有關文化之歷史分析與探討》。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

Hak-khiam

2009年7月10日 星期五

白話字活力kah教會

作者 張學謙
刊ti 臺語信望愛
http://tailo.fhl.net/life/life33.html

1885年到1970年間e-tang講是白話字siong有活力e時期。Chit-e時期白話字,theng-ho講是「得tioh氣力」(empowerment)e文字,m-bat字人,透過伊真緊就學會曉父母話,thang好家己讀聖經,領受上帝e教示,得tioh信仰e氣力; ma e-tang對chia來得tioh教育e啟蒙,學算數來記賬,寫批聯絡感情,看教會公報來知影教會消息、世界大事,欣賞文學,讀白話字注解e漢文經典對漢文傳統有批判e了解, ma e-tang親像蔡培火kang款,行入社會啟蒙e工作,提升一般人e讀寫能力。白話字e功能m-na 有宗教e功能,有教育e功能、文學e功能、個人連絡感情e功能kah教會內部行政e功能。Chit-e時期白話字e活力表現ti文類、文獻、信仰、社會關懷、文學、教育、人口kah學習chit幾個層面。對語言保存e觀點來看,白話字留落來真重要e讀寫基礎建設,有辭典、教材、文獻kah會曉白話字e人才。

1970年以後,長老教會無親像早期教會hiah-nih phah拼推sak白話字。對歷史發展e觀點來看,長老教會對白話字e推sak e-tang講是「頭a興興、尾a冷冷」。咱有討論影響白話字發展e政治kah社會文化因素,語言文字e議題值得繼續探討,因為語言文字e選用是傳教一定會面對e問題。Ti台灣各族群母語流失,giong-beh完全徙對華語去。教會是beh toe 時勢行,放sak母語、改用華語,ah是beh堅持母語傳道、母語讀聖經e傳統,母語得tioh「重頭生koh活」e生機?

若是beh堅持母語傳統,白話字tioh e-tang扮演真重要e角色。白話字ti教會e使用有真重要e意義。因為語言e生存需要固定使用e領域,有文字koh-khah有法度幫助語言保存。猶太人e希伯來語有法度死--去koh活--tng來,重新chiaN做有生命力e語言,就是因為in有ti宗教領域使用母語、母語文。希伯來語ti二千冬前,就已經死--去,無koh是口語溝通e工具,m-koh到20世紀初,soah起死回生,重新chiaN做有生命力e語言,ti各種領域使用。書面語e存在kah使用是希伯來語重生e重要因素。希伯來語e口語消失beh二千goa冬,m-koh書面語傳統m-bat斷過,希伯來文一直使用ti宗教領域,像祈禱、讀聖經ham猶太法典(張學謙 2003)。張裕宏(2001﹕175;186)真強調白話字傳統e重要性,伊認為beh建立對台語e信心,「就愛hou台灣人知影咱e傳統,台灣人知影家己有久長e好傳統來感覺驕傲,」就目前來講,「白話字e文獻iau是上豐富,佔所有得會tioh e台語文獻e大部分,所以白話字iau是siong重要,是負責台語傳承e大樹身。」Chit種文化傳承kah文化資源觀點,是復興白話字活力真重要e理由。

Chit幾年來,長老教會lu來lu關心母語e保存kah發展。除了設立「台灣族群母語推行委員會」,人光出版社、教會公報社ma出「台文系列」,chit-ma已經出十幾本a。2005年人光出版社有出林俊育長老kah陳清俊長老合作翻寫漢羅版e《平民基督傳》(林俊育 2005),chit本冊650頁。林長老ti「代序」講:「台灣長老教會tui保存台語有不可否認e功勞,但he是咱前一代努力e成果,咱chit 代m-thang做台灣白話字e殺手。」Chit-e呼籲值得長老教會思考未來應當行e路。

一百tang後,教會歷史m知會an-choaN寫咱chit-e時代e文字傳道經過,是浪子chhoe無路thang tng 去,繼續流浪,ah是浪子回頭e故事leh?

2009年7月6日 星期一

台灣各族群語言均應為必選課公聽會1999/6/24

台灣各族群語言均應為必選課公聽會1999/6/24
(書面意見)
台東師院語教系
張學謙

1.台灣本土語言死亡的危機

世界各地的語言以驚人的速度在流失、死亡。過去五百年內,世界上的語言消失了一大半,而數以百計的語言將在這個世紀末消失。根據克勞思(Krauss)的估計,現存的六千多種語言,到了21世紀末90%的語言會死亡、滅種。台灣本土語言流失的情形也相當嚴重。台灣原本有二十幾種不同的語言,但是有一半已經死亡了。目前台灣的本土語言都有嚴重的流失現象。張裕宏教授預估台灣本土語言第一個說再見的將是原住民語言,再來是客家語,最後是福佬話。簡單的說,如果情勢不變的話,台灣的本土語言都將走向滅種之路。二十一世紀末台灣將變成一個僅使用華語的單語社會。

2.本土語言流失﹕民間和官方的反應

語言死亡的威脅是台灣本土語言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是﹕如何挽救語言流失以促進語言保存、如何讓衰微的語言得以復健及如何讓瀕臨死亡的語言得以重生。

語言死亡的警訊喚起了各族群人士的語言忠誠感,以各式各樣的語言運動來爭取母語的權利,呼籲政府當局採行多語政策。1988年12月28日客家族群曾發動『還我客語』運動,爭取語言權。至今客家母語促進會的公益廣告仍然高掛在台東車站的大廳,明白寫著﹕

票投給支持語言平等/多元母語教育的候選人
在幼稚園小學國中,正課必修母語三堂

客家母語運動至今已經十年了。這十年來民間的母語教育訴求得到官方什麼樣的回應?

官方對人民母語教育的訴求,僅以敷衍了事的態度應付。目前教育部所規定的母語教育儘是點綴性的。名義上,自1996年開始,母語教育已經被納入中小學正式課程的一部分。究其實,所謂的"母語教育"卻只是附屬在每周一節的鄉土教學活動。鄉土教育內涵包括鄉土歷史、地理、文化、藝術、語言。也就是說,每周平均只有8分鐘的母語教育!因此,我們不難看出為什麼曹逢甫教授在探討目前台灣語文教育的現狀時,將母語教育定位為"身份不明"。

據報載將要實施的九年一貫新課程初步規劃將採選修的方式實施母語教育,自小學一年級起,每週選修一至二小時。由新課程的安排可知,教育部仍然是對母語教育採取"自生自滅"的"安樂死"政策,並沒有拿出教育良心,好好的面對本土語言死亡的威脅。選修母語的課程安排並不能達成母語保存的任務。由此可見,當前的母語教育政策還是獨尊華語,而將本土語言邊緣化。這樣的教育政策完全的違背語文教學原則﹕兒童的母語是最有效的教學媒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1953)。

3.全面性的本土語言教育

針對台灣各族群語言死亡的威脅,我們必需積極推展各族群語言教育。也就是,推行全面性的母語教育﹕將母語當做識字啟蒙的語言、教學的學科及教學的媒介語。選修母語課並不能有效的達到母語復興的目的。社會語言學家渥克(Walker 1984)就曾以北菲士蘭以選修的方式推行菲士蘭語失敗的事例,說明只有以必修的方式才能保證學生的積極參與母語學習。母語教育是各族群語言生存的重要支援系統,因而欠缺母語教育常導致母語流失。學者指出本土語言教育的重要性在於﹕(1)能讓學生對自身的族群語言文化產生光榮感,去除主流社會強加於身的污名感,提升族群語言的聲望;(2)能讓學生發展族群的語言能力,使其語言能成為現代社會的有效溝通工具;(3)能使得居住於少數語族的其他族群人士有機會學習當地語言,如此可以避免少數語言的流失(Walker 1984)。

目前台灣的語言教育的結果是削減式雙語現象。各族群的學生學會了第二語言(華語),卻喪失其母語。可見當局的語言教育政策,危及台灣各族群語言的生存。為了挽救本土語言,我們應當採行全面性的本土語言政策。全面性的本土語言教育並不排斥第二語言的學習,其主要的設想是以母語為優先的語言學習,強調第二語言的學習必需在堅固的母語基礎下,才能開始。唯有如此,才能達到添加式雙語現象。也就是說,有助於保存、發展母語,同時又能達到有效率的第二語言學習。

4.結語

台灣本土語言嚴重的流失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實。其中政府不當的語言政策是主要的原因。過去的語言政策是以謀殺本土語言為目的的語言政策。近年來,政府當局雖然已經放棄以壓制的手段謀殺本土語言,可是也沒有積極的建立本土語言的語言教育,因此,對本土語言文化的保存與推展毫無幫助,頂多只能稱作是『安樂死』的語言政策。這樣的政策嚴重的侵犯人民的語言文化權,導致弱勢族群的族群活力低落、本土語言文化不斷的流失。我們認為族群語言的教育、使用和傳承是基本人權的一部分,政府應當制定符合公義原則的語言政策,賦予本土語言官方地位,積極促進各語族的族群語言的教育、使用和傳承。

建立母語讀寫的獎賞制度 激勵母語保存

建立母語讀寫的獎賞制度 激勵母語保存
張學謙
台東大學華語系副教授

母語復振運動要是無法建立母語的工具性價值,挽救母語流失的機會渺茫。「母語無用論」是許多家長逃避母語傳承的重要因素。由於缺乏工具性價值,許多弱勢族群常被迫選擇放棄母語,轉向強勢語言的使用。從那邊跌倒就從那邊站起。母語需要成為個人以及族群的重要資產,母語傳承才有希望。

讀寫在現代社會的獎賞系統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弱勢族語如果缺乏母語的讀寫,將很難在現代化、工業化和經濟流動迅速的社會立足。無可諱言,弱勢族群書寫的將來最終還是取決於族語書寫增進或阻礙個人生涯的發展。

弱勢語言需不需要讀寫的問題常在語言復振過程中引起爭議。持平而論,讀寫和母語保存的關係複雜,兩者並沒有絕對的關聯。弱勢語言的文字化或讀寫本身並不會自動的促成語言復振。弱勢語言讀寫需要克服的困難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讓母語讀寫融入各族群的社會生活當中,使族群成員對母語讀寫產生情感性的依附和工具性依附。前者指的是語言的象徵意義,如作為族群認同的記號;後者則是語言的實質利益。母語的工具性價值尤其重要。

台灣目前主要是透過弱勢語言的能力認證來維持弱勢語言的工具性價值。前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尤哈尼主張要「以功利的劍復興族語」就是一例。母語教育、母語加分認證、母語教師認證也分別將母語讀寫和教育、升學與就業作重要的連接。

為了激起學習母語文化的動機、促進母語復振,我們應該更加全面的建立母語在教育系統中的獎賞制度,如將母語讀寫能力列入成績的考核、教育人員的任用、服務成績的考核等。本土語言教育需要母語讀寫的基礎建設,包括﹕讀物、出版部門、師資、及支持讀寫的制度。這些制度的建立,可以形成母語的獎賞系統,讓母語人士得到獎賞。這些獎賞不僅是實質利益(工作、升遷、加薪),也包括族群認同等象徵價值。

弱勢語族常因為強勢語族政治經濟的壓迫,而失去其語族延續力,放棄母語,轉向強勢語言。如能建立本土語言社群的獎賞制度,可以激勵本土語文的保存。學校也可以透過嘉許、成績、獎狀、升等方式建立母語的獎賞制度。在社會上,也要建立母語的獎賞系統,讓母語的語言技能得以保存與發展,如提供升遷、加薪、任命獎賞和公共宣傳等實質誘因。

鐘鎮城老師訪問我的訪談整理稿

以下是鐘鎮城老師撰寫博士論文時候訪問我的整理稿。

問:請問老師研究台語的動機是什麼?

張:我對台語和社會語言學研究產生興趣,主要是受到大學老師的啟蒙和整個臺灣社會本土化趨勢的影響。台灣在解嚴﹝1987年﹞後有很大的轉變,社會上對台灣的研究越來越多,而學院中本土化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在我念大學的時候,選修了張鈺齡老師的日文課。她上課的方式很特別,三節日文課裡,有一節課一定是用臺語教的。她的台語非常流利,對台灣的政治社會議題相當關心,常在課堂中跟我們討論。這次的台語經驗對我的影響很大。讀了幾十年的書,第一次在課堂上使用我的母語。當時我的台語講的“li-li-lak-lak”,感覺真見笑。不過老師總是耐心的聽我們說,鼓勵我們講台語。後來,我就常常用台語跟同學聊天,甚至和同學討論英國文學的時候也是用台語。這次台語經驗也讓我開始反省語言教育政策問題﹕為什麼在我受教育的過程中,我的母語一點地位都沒有,不是正式教育的學科,不是教學語言?事實上,客家人的母語、原住民的母語也是這樣的遭遇。那時候,我正在修語言學,於是就跟郭士行老師商量,請她指導我寫關於台灣語言政策和語言態度的學士畢業論文。在搜集相關資料的時候,看到一本鄭良偉教授寫的書,《演變中的台灣社會語文》。鄭教授在書中,提到一個問題﹕台灣知識份子對語言的態度為何?他認為知識份子的態度將影響台灣未來語言走向以及語言政策的制定。所以我就朝這個方向去作研究。我的學士論文就是大學生對語言及語言政策的態度調查。論文口試也相當特別。我曾經旁聽過林清祥教授的電腦課,他也是用台語上課的。我請他當我的系外的評審老師。林教授很爽快的答應,並且仔細的幫我修改英文,提供寶貴的意見。口試的時候,林教授提議用台語進行。經過大家同意之後,我就用台語報告及接受質詢。後來,申請夏威夷大學研究所的時候,我還把這篇論文寄給鄭良偉教授看,他看完後認為不錯,就將這篇論文印給他的學生參考,後來我到夏威夷大學的時候,已經有人認識我,因為他們看過我的文章,後來這篇文章曾在第一屆台灣語言國際研討會發表過。

問:研究台語會碰到什麼困難?

張:現在來說應該是文字化、標準化的問題。目前對一些台語特別詞大家的寫法還沒有固定,在書寫或閱讀上造成困擾。台語文字標準化對現階段台語研究來說是蠻重要的,舉一個例子來說:不同的研究者,他們都做一個語料庫,每個人用字標準不盡相同,如果彼此要交換語料,又得重新改成自己的用字方法。所以標準化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如果大家用的漢字和羅馬字一致,會較方便書面資料的交換。解嚴以前,研究台語較大的阻礙是政治上的理由,研究者很容易會被當作台獨份子;現在研究台語,讓人覺得不值得的原因,在於它還沒被納入正式教育體制之中。語言的研究,尤其弱勢語言的研究,不應該只是重視學術性,也要考慮這樣的研究可能有什麼實踐意義,比如說它的教育價值何在?Labov曾提過語言學家有參與社會實踐的義務。研究者從被研究者中得到語料,因此,研究者應該想辦法回饋被研究者。運用語言學知識協助編寫教材應該是可以進行的工作。現在較缺少的是母語習得計劃(acquisition planning)的推行工作,也就是,實際的母語推行工作,包括台語文字化、教材編定、語言教育法和台語推廣工作。現在熱門話題是注音符號存廢問題,目前看到的文章都是說華語的情況,卻很少人提到有關台語或客家語或原住民語言的情形,在討論這套注音符號適用性時,應該注意對本土語言的適用情形,同時也不要忘記,語言學或語言這種工具帶有很深的社會和政治經濟意味,不但是用來寫的,還可用來與外國作為溝通的工具,而且更可用來作為記錄本土語言的工具,因此語言工具是具有國際化和本土化,在考慮語言政策時應該注意對整個社會發展的影響,在研究語言時,如果多一點社會文化、歷史的研究應該比單單研究語言結構更有意義。

問:請問老師您對於國小母語教材以及教學時數的看法?

張:現在母語教學佔鄉土教育這門課程的五分之一,鄉土教育一星期只有一節課,平均而言,母語教學一星期只花8分鐘,很明顯看出母語是極不受重視的。
母語教材,最大的問題是用字方面,一般教材大多以漢字為主,漢字在母語使用上與國語有很大的差異,對於識字不多的國小學生而言會增加他們很多的負擔。母語教材編寫以臺北縣編得最好,因為這一份教材中強調羅馬字的使用,很多漢字不適合使用的地方都可以用羅馬字表達出來。
進行母語教學遭遇到較大的阻礙是教育體制的不重視,導致很多家長認為一開始用國語教育小孩子,將來小孩子在學校會較佔優勢,要改進這種現象,較好的辦法是從一年級就進行母語教學,而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將母語教學與其他科目做聯結,現行教材內容對這方面仍有很大缺失。聯合國教育科文組織(UNESCO)曾指出﹕不管是從社會認同、智能發展或教育的觀點來看,母語都是最好的教育語言。我們不但應該把母語當做教學的學科,還應該把它當做我們的教學媒介語。

問:台灣族群不少,每一族群的母語都不同,要如何決定母語的教學種類呢?
張:可參考比利時的作法─劃分語言區,如美濃是客語區、臺東有些地區可用原住民語教學等等,可是,我認為台語在台灣相當通行,我估計至少百分之九十的人會台語。就此而言,台語可以說也是台灣的共通語。我認為學校應該採用多語教育政策。學生得學會自身的母語和台灣的共通語(目前是台語和華語)。政府應當把母語定為官方語言,建立母語的報酬制度(reward system)限定學校必須進行母語教學,學母語的人不僅可以和族人溝通,也可藉此得到工作的機會,如鼓勵會講原住民語的人到原住民區服務,提供加級的獎勵等……。

問:有很多人聽得懂台語但是卻不會說,想請問老師剛開始學習台語時有沒有什麼技巧或從哪方面著手會較容易學習?
張:很多人聽得懂台語,但因為講得不流暢,所以越來越不想講。以校園中來說,設立台語社團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學習台語的管道暢通了,學習台語的效率相對也提高了。我們台東師院還沒有台語社團,實在應該考慮辦個台語社,讓有興趣的同學有機會一起研究台語。7年前,我在嘉義的時候,就曾和朋友辦一個台文研習社,學習台語讀寫。參考書籍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只要學會羅馬字,就可以自己拼音學習。同學要是有興趣學台語的話,我也可以教你們,一個禮拜一小時。現在媒體相當發達,可以從電視或電台的節目學習台語。另外和社區做結合也是個很好的方法,藉著和社區的老人談話,增進自己台語程度,也可藉此收集民間神話、謎語,從聽別人講故事中學習台語。學習語言要有一個語言環境,如果沒有就應該創造出來,靠著實際與人接觸或書籍來提升語言能力,但如果想進階,還得靠書面的資源。

問:請問老師對於未來在台語教學、研究和推廣上有什麼樣的規劃?
張:我比較關心的是台語文字化的研究,雖然目前爭論很大,鄭良偉教授建議我收集這方面的文章集結出書,讓更多人能夠利用這方面的資源。另外,我想寫適合小孩子閱讀的課外讀物,如一些台語小故事等。還有想參與推動政府把母語變成官方語言,以紐西蘭為例,政府在1987年把只佔全民10%的毛利語變成官方語言,但台灣1千多萬人的母語卻不能成為官方語言,我希望台灣的所有母語都能成為官方語言。再來我希望能夠把本土語言跟鄉土教育結合在一起,編寫有關語言意識(language awareness)的手冊讓學生自己調查語言與社區、社會的關係,方言因地域性的差異,還有外來語的影響,讓學生藉著由自己的調查,了解語言因外來的因素,如政策、環境等所造成的影響,還有請他們調查當地的口語傳統,由做中學習。

從獨尊華語到華語附加﹕台灣語言教育政策

從獨尊華語到華語附加﹕台灣語言教育政策
Mandy Scott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and 張學謙Hak-khiam Tiun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Scott, Mandy & Tiun Hak-khiam. 2007.“Mandarin-only to Mandarin-plus: Taiwan”. Language Policy. 6(1) : 53-72.

摘要
本文分析國語附加母語教育政策形成的過程以及其影響。語言政策需要從社會及歷史的背景才能得到真切的了解,因此本文將從台灣的社會、政治歷史出發,分析最近關於身份認同、語言權利、語言資源以及語言意識形態的相關爭論。
雖然有評論者認為台灣語言教育政策有去中國化的傾向,不過從實際的語言教育規劃來看,目前台灣語言教育政策並沒有廢除國語的打算,國語仍然是語言教育的主體,只不過在小學階段附加母語和英語,後兩者的加入分別為了本土化和國際化的目的。雖然多元文化主義已經慢慢的成為主流民意,台灣語文教育也是往本土化的路線走,不過由於缺乏適當的語言教育規劃,母語教育仍然無法和國語教育平起平坐。本文指出從獨尊國語的政策(Mandarin only)轉換為國語附加母語的政策(Mandarin plus)是台灣語言教育政策及規劃主要變遷的方向。
本文將從語言規劃理論探討目前台灣語言教育政策在本土化政治修辭和實際推廣產生落差的原因。台灣語言政策的規劃顯示語言和族群意識、國家認同、經濟發展和全球化有著複雜的關係。本文的分析亦顯示政府主導的語言規劃的影響力及其限制。

1. 目的
批判的檢視目前台灣語言政策和實踐的狀況,以福佬語(Holo)和客家語(Hakka)的學校教育為分析焦點。

2. 先前的台灣語言政策回顧
l 日本時代(1895-1945) 以及之後的國民黨政府KMT (1945-1987)皆採取高壓同化的語言政策,先後成功的推動日語和華語。
l 日語成為高階的官方語言,1945年之後國民黨時代,華語取代日語成為官方語言。
l 在政策的安排之下,本土語言淪為低階語言,不登大雅之堂。
l 日本和中國文化先後由官方積極的推動,台灣文化則受到忽視、醜化。

3. 當前的台灣語言政策﹕“華語附加”及多元文化主義
1987年解嚴之後的語言政策可視為對先前不當語言政策的反彈,嘗試糾正過去的錯誤。目前語言政策主要的面向為﹕
l 承認本土語言為合法、有效的溝通和表達工具;
l 由“語言為問題”轉為“語言為權利”的政策取向 (cf Ruiz 1984).
l 承認保存和復興本土語言和文化的必要性﹕台灣本土語言有急劇流失,轉向華語的現象。2003年的調查顯示13歲至29歲之間的客家人,只有33.6%能說流利的客家話,十歲以下的客家人則只剩下11.6%能說流利的客家話(GIO 2005)。福佬話流失的情形比較不明顯。
l 推動台灣化或本土化以平衡過去過於傾向中國化的語言政策。
l 同化政策à 邁向多元開放(陳美如 1998)及多元文化政策。
l 容忍本土語言成為社會政治和解的方法(Erbaugh 1995)。
l “由下而上”及“由上而下”的政策發展和實施。

4. 學校的本土語言教學
學校再次的被視為推行語言政策的主要方法。自2001年開始,教育部頒布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規定所有的小學都需要進行鄉土語言教育(Zhang 2002:110)。
4 a) 鄉土語言教育政策實施的進展
l 2002年舉辦鄉土語言師資認證。
l 引進母語師資培訓課程,課程時間很段(36-72小時)。
l 教育部鼓勵大學設立台灣語言和文學系所,培育母語教師。
l 母語由小學教師或支援教師負責教學,母語師資訓練不足。
l 教學方法根據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
l 國小母語教材採用教師自編或校外出版的教科書(Kang 1996:374).

5. 學校母語教育不足之處

5a) 本土語言在華語附加的政策下只有附屬的地位
l 和華語相比,本土語言課程相當的少(一星期一節課),僅作為教學科目,而非教學語言。
l 和英語相比,本土語言上課時數較少,也比較不受重視。
l 本土語言無法像華語和英語一樣成為國中和高中的必修課。
l 師資訓練時間不夠,只有36-72小時,國小英語教師則需兩年的培訓時間才能成為合格教師(Scott and Chen 2004)。
l 母語教科書和教材常塑造本土文化“落伍”的形象,強化本土語言無法跟得上時代以及不適合嚴肅得話題或用於正式場合的刻板印象。
l 客語和福佬語小學母語教科書使用漢字加上兩種注音系統﹕羅馬字和注音符號。由於缺乏書寫標準,同一語詞常會有不同漢字或注音形式。

5b) 單靠學校母語課程的局限
l 單靠學校無法復興,也無法保存語言(Fishman 2001).
l 需要鼓勵學校和社區通力合作促進兒童的母語使用。

6. 一些值得參考的實踐模式

6a). 台灣母語日
高雄地區的幼稚園、小學、中學一周選擇一天作為母語日,學校鼓勵教職員當天盡量使用本土語言和學生交談、上課。這個政策由南社所倡導,最近教育部還將母語日推廣到全國幼稚園、國小和國中。

6b). 強化學校和社區的聯繫
台東的一間客語學校獎勵學童在客語商店使用客語。
使用行銷策略提升語言意識並建構學校、家庭和社區母語友善的環境(Tiun 2005)。

6c) 使用母語作為教學語言
陳美瑩(2005)在台南進行母語華語雙語教學成效良好。

6d) 國外的模式
紐西蘭的語言巢(Te Kohanga Reo)可以作為挽救母語的參考,透過建立母語幼稚園,提供學前的母語浸淫環境。

7. 未來發展的方向

7a) 語言地位規劃
1987年之後本土語言的地位有所提升,現在大多數人都把本土語言視為認同的標記,將之視為政治和解,並強調“語言為權利“的論述。不過,這樣仍不足以保存和復興語言。以下是我們對提升本土語言地位的建議﹕
l 推廣本土語言作為教學語言;
n 請參考5c及 6c。
l 將母語融入學校課程;
n 請參考施炳華(2004) ,張學謙 (2004)
l 增進本土語言的經濟價值
n 如規定將地方語言能力作為政府部門工作的條件。
l 提升本土語言教育價值的意識。母語的教育價值鮮為人知,關於雙語教育優點的相關研究需要廣泛的宣傳。

7b) 語文規劃的必要性
l 由於台灣社會和政治的影響,導致客家話和福佬話欠缺學術和正式語體的詞彙。
l 造成本土語言地位低落,使用受限於非正式、日常的領域,正式的情境則轉用華語。

7c) 福佬話和客家話需要標準化的書寫系統
l 需要釐清書面語的地位
n 客家話和福佬話發展的書面標準將作為獨立自主的書面語系統或只是學習詞彙的注音工具?
l 客家話和福佬話要是有標準化的文字,就能和華語並列,成為能在現代社會各方面使用的語言。
u 書面語是語言標準化和精致化的基礎,書寫成文之後,就能成為學習的科目,也能成為高等教育傳授現代知識的教學媒介語。 (Chen 1999:205)

7d) 建構多族群、多語言的國家語言政策
l 現行的華語附加政策並不是要由本土語言取代華語,也不是要阻礙英語等國際語言的學習。這個政策嘗試復興、保存和發展本土語言,讓本土語言能充分的參與多元文化台灣的建構。
l 為了促進本土語言的振興,確保本土語言的永續生存,多語現象應當成為台灣認同的重要標記,多種語言也需要成為社會上和經濟上的資本。

8. 結論
l 現行的華語附加政策,作為由上而下的語言政策,嘗試改正過去語言壓制的錯誤。
l 雖然,整個政策能促進語言容忍也成功的消除語言歧視,對於挽救本土語言流失而言,幫助不大。
l 在學校體系內和學校之外都有許多必需加強的地方。

參考書目

江文瑜。1996。〈由台北縣學生和老師 對母語教學之態度看母語教育之前景〉。施正鋒(編)。《語言政治與政策》。pp. 371-415,台北﹕前衛。
施炳華。2004。〈談台灣閩南語融入領域通整教學〉。《台灣語文研究》, 2﹕61-98。
張建成。2002。《批判的教育社會學研究》。臺北:學富。
張學謙。2004。〈結合社區與學校的母語統整教學〉。《台灣語文研究》。2﹕171-192。
張學謙。2005。《結合社區與學校推展客語計劃》。客委會結案報告。
陳美如,1998,《台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陳美瑩。2005。〈台灣的母語和國語雙語教育:選擇性浸濡雙向交融雙語教學〉。《教師之友》,46(4)﹕82-106 頁。
Chen Ping. (1999).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nd sociolinguistic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rbaugh, Mary S. (1995). Southern Chinese dialects: a medium for reconciliation within Greater China. Language in Society 24, 79-94
Fishman, Joshua A. (Ed) (2001). Can Threatened Languages be Saved? Reversing Language Shift, Revisited: A 21st Century Perspective. Clevedon, UK: Multilingual Matters.
GIO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2005 Taiwan Yearbook http://www.gio.gov.tw/taiwan-website/5-gp/yearbook/ [accessed 7/2/2006]
MOE (2000). Guomin Zhongxiaoxue Jiunian Yiguan kecheng Zanxing Gangyao: Yuwen Xuexi Lingyu Taipei. MOE.
Ruiz, R. (1984). Orientation in Language Planning.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ilingual Education. 8, 2, 15-34.
Scott, Mandy and Pi-fen Liu Chen. (2004) English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wan. In Penny Lee and Hazita Azman (Eds), Global English and Primary Schools: Challenges for elementary education (pp. 51-71). Melbourne, CAE Press.
UNESCO. (1953). The use of vernacular languages in education. (Monographs on fundamental education, 8.) Paris: UNESCO.

母語教育 豈止說唱而已 中國時報 2008.04.09

母語教育 豈止說唱而已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112008040900104,00.html

■張學謙/台東大學華語系副教授

 世界各地的語言正以驚人的速度在流失。現在地球村有將近六千種的語言,到了廿一世紀末九○%的語言會死亡。挽救語言的方法有很多,母語教育以及隨之而來的母語讀寫是常被提及的語言復振方法。
 雖然社會語言學家很早就注意到讀寫或文字化在語言復振過程中扮演師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教育部的母語教育定位卻有逃避母語讀寫的嫌疑,僅強調「說、唱」,很少涉及母語「讀、寫」。文字化對本土語言教育極為重要,可是在教育系統裡頭並沒有賦予學生適當的文字工具來讀寫母語,這可以說是現行母語教育最大的矛盾。
 僅重視口語而排斥書面語,並不符合現代的語言教學觀。現代的語言教學觀強調語言技能的統整:聽、說、讀、寫這四種語言技能被認為是密切關係,而且相輔相成的。因此,除了口語的語體,母語的教材也需要包括書面的語體。
 語言人權的尊重、語言平等的維護不能只是口號。母語能否成為教學的語言、書寫的語言是考驗台灣語言教育政策是否合乎平等、參與和多元化原則的重要指標。母語讀寫需要納入正規教育,方能促進語言保存,建立族群平等、文化多元和正義的理想社會。

變遷中的台灣語言教育政策﹕從獨尊國語到國語附加 Amanda Scott & 張學謙

變遷中的台灣語言教育政策﹕從獨尊國語到國語附加
Amanda Scott & 張學謙

摘要
最近台灣的社會變遷主要就是民主化、現代化、及本土化(李英哲 1994)。獨尊國語的政策(Mandarin only)已經轉換為國語附加母語的政策(Mandarin plus)。本文分析國語附加母語教育政策形成的過程以及其影響。語言政策需要從社會及歷史的背景才能得到真切的了解,因此本文將從台灣的社會、政治歷史出發,分析最近關於身份認同、語言權利、語言資源以及語言意識形態的相關爭論。

雖然一般認為台灣語言教育政策有去中國化的傾向,不過從實際的語言教育規劃來看,目前台灣語言教育政策並沒有廢除國語的打算,國語仍然是語言教育的主體,只不過在小學階段附加母語和英語,後兩者的加入分別為了本土化和國際化的目的。雖然多元文化主義已經慢慢的成為主流民意,台灣語文教育也是往本土化的路線走,不過由於缺乏適當的語言教育規劃,母語教育仍然無法和國語教育平起平坐。

本文將從語言規劃理論探討目前台灣語言教育政策在本土化政治修辭和實際推廣產生落差的原因,本文採取Cooper(1989)的理論,分析台灣語言教育政策的地位規劃(status planning)、語文規劃(corpus planning)和學習規劃(acquisition planning)。Copper認為地位規劃、語文規劃和和語言學習規劃這三者有密切的關聯。

台灣語言政策的規劃顯示語言和族群意識、國家認同、經濟發展和全球化有著複雜的關係。本文的分析亦顯示政府主導的語言規劃的影響力及其限制。

賦予語言權利 促進族群語言生機 2006-09-16

賦予語言權利 促進族群語言生機 2006-09-16
http://www.wufi.org.tw/dbsql/showrwork.php?sid=190

張學謙
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副教授

民進黨政府自稱是本土政權,又號稱是人權立國,不過,對於族群語言權利的維護卻漫不經心,令人失望。據報載,九月七日行政院長蘇貞昌在行政院會表示反對以公權力推動語言,也不贊成語言獎賞制度的建立,看來『國家語言發展法』的制定大概遙遙無期,陳總統的競選支票又要跳票了。

蘇院長顯然不了解現代語言人權的發展,忽略了政府在語言復興的過程當中,可以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人口、政經勢力和制度性的支持是影響族群語言的延續力的三大因素。弱勢族群人口單薄,缺乏政經勢力,只能依靠政府提供的制度性支持,進行語言復興的工作。

政府能提供的制度性支持最重要的是語言權利的保障和獎賞制度的建立。這些都是『國家語言發展法』應當處理的事項。蘇院長認為推動語言不須公權力,就表明了民進黨政府不打算積極的促進語言權利、維護本土語言生存。 語言權利和語言保存息息相關。這也是為什麼面對母語流失,先進國家常透過賦予弱勢族群語言權利以確保族群語言活力。弱勢語言缺乏強勢族群語言所享有的語言權利,無法在公共場合使用,造成族群語言活力不足,弱勢族群常被迫放棄母語,轉向強勢語言。語言的流失或死亡實在是語言不公平的結果。要是無法保障弱勢族群的語言人權,使之得到公平的對待,弱勢語言終將滅亡。

加分優待等語言獎賞制度也有其必要性。缺乏實用價值常常是弱勢語言流失的主因。一個語言要是欠缺尊嚴、財富和法律權力,常會讓人瞧不起,其語言使用者一有機會就會放棄母語,轉用能帶來實質利益的強勢語言。換句話說,要促進母語保存就得提供能提升語言工具性價值的語言獎賞系統。母語需要成為個人的資源,才能促進母語保存。原委會前主委尤哈尼曾主張要「以功利的箭復興母語」就是這個道理。建立語言獎賞制度,讓母語學習成為學生的資源,可以促進語言保存,也可以糾正母語沒有用的偏見。

50期
2006 年9 月
--------------------------------------------------------------------------------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World United Formosans for Independence
網站(WUFI Web):
www.wufi.org.tw
www.taiwannation.org.tw
電子信箱 email: wufidata@wufi.org.tw
感謝您的光臨與支持。

Learning from India's policies on language Sunday, Jan 07, 2007, Page 8

Learning from India's policies on language
By Tiu Hak-khiam 張學謙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editorials/archives/2007/01/07/2003343774
Sunday, Jan 07, 2007, Page 8

"Taiwan needs a language movement modeled on India's active approach to obtaining language recognition."

India is a democratic multi-ethnic, multicultural, multilingual and multi-religious country. It has about 400 different languages, 22 of which are recognized as languages by the Indian government.

Despite the conflict over definition/identification of languages, India has still been able to expand the scope of recognized languages by offering official status to languages from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The Indian experience offers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aiwan.

As of today, there are no stipulations in Taiwan's Constitution concerning language. This is a sharp contrast to the language stipulations in India's Constitution.

India's Constitution is not perfect, but it is capable of regulating the status and function of federal and state languages as well as protecting minority language rights. In Taiwan, legislation only provides the languages of the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with passive protection against language discrimination, but it does not offer positive rights.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steps towards language recognition and positive language rights.
There are lessons to be learned from India's language politics. Taiwan's proposed Language Equality Law (語言平等法) lists 14 national languages.

The draft law has been opposed by those who say that official multilingualism will lead to ethnic conflict, social unrest, and communication problems. They therefore advocate linguistic assimilation.

The Indian experience shows that language assimilation policies and non-recognition of minority languages will neither be able to build a feeling of community nor prevent social conflict, but rather will create alienation and dissatisfaction among minority groups.

Recognizing the status of the languages of the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will promote ethnic reconciliation and linguistic harmony. In fact, about a quarter of countries have more than one official language. For example, South Africa's Constitution recognizes 11 official languages, and Switzerland recognizes French, German, Italian and Romansh as their official languages.
That kind of multilingual policy based on diversity is the kind of language recognition model that Taiwan should pursue.

Taiwan needs a language movement modeled on India's active approach to obtaining language recognition. All ethnic groups in Taiwan should unite in their pursuit of recognition. Taiwan's past rulers have taken a divide-and-rule approach, which has led to suspicion and distrust between the different groups and made it impossible for them to unite. As a result, the linguistic dominance of Mandarin continues and the status of local languages continues to be unimportant.
Ethnic groups must build mutual trust and work together in their quest for official language status.

Tiu Hak-khiam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at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Translated by Lin Ya-ti

22種官方語言的國家 張學謙 社論 自由時報2006/12/29

22種官方語言的國家張學謙 社論 自由時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dec/29/today-o1.htm

印度是一個族群、文化、語言和宗教多元的民主國家,大概有四百種語言。印度政府承認的官方語言高達二十二種。印度的語言地位規劃雖然發生許多衝突,卻能不斷擴充語言承認的範圍,賦予族群語言官方地位,其經驗值得台灣參考。

到現在為止,台灣並沒有和語言相關的憲法規定,這和印度政府在憲法上制定相關的法規形成強烈的對比。印度憲法的語言規定雖然不是完美無缺,畢竟能規範聯邦和邦的語言地位和功能,對少數語言也有相關的保護規定。目前台灣族群語言只享有免於歧視的消極語言權利,還沒有得到足夠的推展式的語言權利。政府應當加緊腳步,進行語言承認、語言權利的法制化工作。

印度賦予二十二種區域語言為官方語言的做法值得台灣參考。台灣的語言平等法列舉十四種國家語言,引起一些語言同化論者的反對,認為多種官方語言將造成族群分歧、社會動盪、不利溝通等不良後果。印度的經驗顯示透過語言同化政策,不承認少數族群語言地位,不但無法達成共同意識,避免衝突,反而造成弱勢族群的疏離感和不滿。透過承認各族群語言地位、賦予各族群語言權利應當能促進台灣的族群和解和語言和諧。其實,世界上約四分之一的國家有不止一種官方語言,譬如說︰南非憲法承認十一種官方語言;瑞士以法語、德語、義大利語與羅曼西語為官方語言。這種以多元主義的多官方語言政策就是台灣所應該追求的語言承認模式。

當前最需要的應當是效法印度積極的以語言運動的方式,爭取語言承認。這就需要各族群團結,爭取承認。台灣歷來的統治者常使用分而治之的手段,造成同為被壓迫者,卻彼此猜忌、不信任,無法團結一致對抗壓迫者,結果國語霸權依舊,本土語言的地位仍然低落。族群之間需要建立相互信賴的情誼,共同努力爭取平等的官方語言地位。

(作者為台東大學華語系副教授)

成立國家語言規劃中心 提升本土語言計劃

成立國家語言規劃中心 提升本土語言計劃

張學謙

台灣到今猶無一套完整e5語言政策,特別是對華語以外e5台灣語言(下面簡稱作LOTM) e5地位規劃、本體規劃kah學習規劃。雖然講kah過去比較起來,規e5個語言政策是有往多元開放即e5方向來行,毋過因為對專門語言規劃組織kah適當規劃方法e5欠缺,LOTM e5地位規劃、語文規劃kah學習規劃並無得著適當e5照顧。

Ti這篇文章內面我beh來討論國家語言政策組織e5功能kah定位,soah落來討論台灣語言e5地位規劃。

成立國家語言規劃中心

現此時負責台灣語言政策規劃e5單位主要是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chit個組織因為有專業、經費kah結構e5限制,並無法度處理台灣多種語言e5規劃,應當愛liong7早改制,成立國家級e5語言規劃中心,chit個中心會使處理LOTM、台灣華語、社區語言kah外語e5相關語言規劃。chit個組織會使參考e5名稱﹕1)台灣國家語言發展中心;2)台灣國家語言規劃研究院(中心);3)台灣國家語言建設研究院(中心)。

chit個組織e5任務,就是根據台灣社會語言e5現狀kah未來發展e5趨勢,參考世界多語言國家e5規劃經驗kah語言規劃理論,為著台灣語言佇地位、語文kah學習規劃作出適當e5安排。咱會使得ka7 chit個組織定位做﹕
l 制訂國家語言政策;
l 制定LOTM語言復振計劃;
l 定法律予伊有正式e5地位,可比講佇1987年e5時,毛利語言法案規定成立毛利語言委員會;1993年威爾斯語言法案成立威爾斯語言委員會;
l 逐種族群e5語言攏會使定做國家e5語言抑是官方e5語言,會當有平等e5語言權利。國家語言規劃機構有保存kah發展各種族群語言文化e5責任。國家語言規劃機構應該愛成立各族群語言地位規劃e5部門,語言文字規劃部kah語言學習規劃部。頭前講e5部門負責各種族群語言文化教育e5研究、發展kah推廣工課。

佮過去獨尊國語e5政策比較起來,chit個國家語言規劃中心佇功能方面有下面kui2點e5調整(張學謙,2000)﹕
l ui3獨尊華語e5語言歧視主義調整做尊重kah保障各種族群e5語言文化權;
l ui3謀殺本土語言文化調整做促進本土語言文化e5重生;
l ui3壓低(ke7)本土語言調整做提升本土語言e5地位;
l ui3限制本土語言e5發展調整做促進本土語言e5文字化,訊息化kah現代化;
l ui3無效率e5語言教學法調整做有效率e5語言教學法;
l ui3自卑無自信心轉變充滿著信心,佇語言教育過程中予伊有主張e5權力(empowerment);
l ui3單語單文化轉變做多語言多文化e5世界趨勢;
l ui3單文字教育調整做多文字教育;
l ui3無根底e5本土語言教育調整做結合學校,家庭kah社區e5語言教育。

落實語言地位平等

台灣e5語言地位規劃主要是ui3語言同化轉向語言多元論,毋過猶無法治化。2003年國語推行委員會通過『語言平等法』,語言平等法草案明訂beh保障十四種國家語言e5語言權利。語言平等法e5制定大部份是根據客委會e5『語言公平法』閣做小可仔修改,『強調語言平等、語言支持、以及語言交流,特別是少數族群語言佇公共場所e5接近權,可比講國家必須愛提供媒體e5支持、公務人員e5語言能力、以及母語e5受教權。』(施正鋒 2004﹕172)。真可惜,hit個法案因為有在野黨反對soah袂當立法通過。雖然袂當有法律條文e5政策,毋過上少會當看出佇語言政策e5動機方面,台灣語言政策有tauh-tauh-a2行向語言同化轉向語言多元論。

毋過,佇政策猶未落實chin3前,地位上獨尊華語e5情形,iah是kah國民黨時期同款。欠制度化e5保障,對『多元文化主義』、『語言多元論』e5觀念會使講是「空喙哺舌」,對著現此時欲死欲死e5本土語言保存恐驚是無sim-mih幫助。佇制度性方面e5支持,福佬人(Holo人)到今猶無法度有親像原民會抑是客委會方面e5專屬族群機關,無hong5看做弱勢語言、嘛無看做是有相當人口實力e5普通話,伊e5地位實在真ngai7-giok8,予人hut袂清楚,有需要ka7伊e5功能kah地位來訂hou7清楚。關係著『台灣話』chit個名詞e5爭論,不時咧出現,官方應當愛有個適當e5規範。
Faingold(2004)分析187個國家e5憲法,得著“放手不管”(hands-off)kah“插手管理”(hands-on)chit兩種官方e5態度。台灣kah中國chit兩個國家tuh8-ho2分別屬於“放手不管”kah“插手管理”e5類型。佇憲法條文方面中國提供保護少數族群語言權利,而且有保護人民語言權利e5法規,台灣相關語言人權e5法規真欠缺(張學謙 2004)。根據中國e5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kah其他法規e5規定,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e5基本原則,主要有下面kui2點(丘才廉 1994:48-49):
1. 國家保障各民族攏有使用kah發展家己語言、文字e5自由。
2. 各民族公民攏有使用本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e5權利。
3. 民族自治地方e5選舉文件kah印仔攏愛同時使用當地通用e5民族文字。
4. 佇招收少數民族學生為主e5學校,會使用少數民族通用e5語言文字教學kah採取民族文字e5課本。
5. 教育kah鼓勵各民族e5幹部互相學習語言文字,對會曉使用兩種以上當地通用e5語言文字e5人,攏愛ka7獎勵。
6. 民族自治機關攏有使用民族語言文字e5自治權。
7. 商標袂使使用有民族歧視性e5文字kah圖形。

雖然中國e5人權記錄內面,實在有真濟無人權e5作法,毋過對語言人權e5法令保障,現現就比台灣進步。台灣政府需要愛閣較具體、積極e5作法,推動語言人權e5法制化。
欠缺工具性價值定定是弱勢族群放棄母語轉向強勢語言e5主要因素。對族群語言活力較低e5族群,較積極e5做法應該是愛盡力擴充母語佇各種場所e5使用,毋免因為自卑自我限制佇低階e5場所。愛超越雙語e5限制,母語欲進入公共場所,chit方面e5語言規劃通常愛由政府來進行。政府應該愛予族群語言官方e5地位,來提升族群語言e5語言活力,促進語言e5延續。對族群語言來講,官方e5地位是確保政府提供制度性支持e5保證。

2004.06.05 中國時報 漢羅文有助台語教育

2004.06.05 中國時報 漢羅文有助台語教育◎張學謙http://203.64.42.21/iug/Ungian/POJ/siausit/TGBsiausit.files/..%5Cpoto%5C2004%5C06%5C05.htm
國民黨政策會副執行長洪秀柱於六月三日對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計畫以漢字和羅馬字並用的方式推行台語文提出批評。她認為漢羅並用是為了達成「去中國化」的政治目的,同時將造成學習錯亂、文化空洞的負面影響。然而從漢字文化圈的發展來看,上述的指控並不成立。
雙文字是漢字文化圈語言調適的常見方法。拼音字在漢字文化圈裡,有的是當作漢字注音的符號,有的是漢字的補助文字,有的是與漢字平等的並行文字,有的則是脫離漢字變成取代式的獨立文字。漢羅就是將羅馬字作為漢字的補助文字,以羅馬字補充漢字不足之處。漢字文化圈的語言調適經驗中,漢字和拼音字混合使用的做法是最能調和漢字傳統以及書寫本土語言的需要。日本和韓國都已經成功的利用混合文字的方式書寫他們的語言,台灣當然可以參考他們成功的經驗來推展台語文。
老實說,如果真的要「去中國化」,最直截了當的方式並不是漢羅並用,而是像越南一樣乾脆廢除漢字,換上羅馬字。有趣的是,民初中國的文字改革主張正是要廢除漢字改用羅馬字。這樣說來,引進羅馬字是不是更向「中國化」邁進了呢?
目前教育部的做法主要是從教育的角度思考如何有效的促進母語學習,我們大可不必在意識形態打轉,模糊焦點。
著名的中國文字改革專家周有光相當的贊成雙文字的做法。他認為日本的假名使用,對日本學生有很大的助益,使得日本學生在學問的吸收及語言技能的發展都比中國學生快。後來,中國就根據拼音字可以提升教育的品質的理念,在黑龍江的教學試驗,這個試驗就是廣為華文教育所稱道的「注音識字、提前讀寫」運動。
「注音識字、提前讀寫」可以說是「用兩隻腳走路」的教育政策。這個雙文字的教育政策的目的是讓孩子可以熟練的掌握兩種文字。剛開始的時候讓孩子先學拼音,再慢慢學漢字。教育部將推行的漢羅文主要考慮的就是國小學童的語文學習效率和克服完全使用漢字表記台語的困難。這是相當務實做法,和意識形態無關。
附帶說明的是,「注音識字、提前讀寫」的實驗相當成功。實驗組在拼音能力、識字量,閱讀能力,寫作能力這三方面都比對照組更好。這種教育改革將過去僅強調學習漢字的做法,改成強調語言技能的發展。原本可能因為漢字學習太慢造成的學習障礙,因為改用拼音字而消失了。學童可以提早進行寫作和閱讀。
漢字文化圈的混合文字經驗,也顯示漢羅的雙文字做法相當值得採行。鄭良偉教授曾具體的指出漢羅文的優點:(一)漢字與羅馬字之間的選擇十分彈性;(二)避免漢字書面語的困難;(三)解決台語漢字書面語的特殊困難;(四)漢字及羅馬字本身的優點能夠保留;(五)照顧到現代與將來的文化交流;(六)培養訓練不同的認知能力。這些理由沒有一個是從「去中國化」的角度立論,所強調的是台語文字化、現代化以及人性化。這也是我們在追求台灣語言教育規劃所需重視的社會語言目標。
台灣的語言教育一向只重視漢字教育,欠缺羅馬字的文字教育。這樣的文字政策妨礙本土語言書寫的發展。主要的原因是漢字不方便記錄本土語言,完全使用漢字,得付出許多不必要的代價。許多漢字造成的困難都可以透過引進羅馬字獲得解決。希望教育部能擇善固執,大力的推行雙文字的漢羅文。
(本文作者為台東大學語文教育系副教授,台灣東社秘書長)

張學謙。2009。多元承認化解台灣語言衝突。《海翁台語文教學季刊》。第三期,頁16-25。

多元承認化解臺灣語言衝突*

張學謙
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副教授

1. 前言
新台灣語言地位規劃主要是ui3語言同化轉向語言多元論。簡單來講,就是ui3單數到複數e5『國語』政策。語言同化政策要求所有e5人民不管伊e5族群背景,long2愛講主流語言,政策後果定定是弱勢族群語言死亡。語言多元論著承認各種語言團體e5尊嚴,hou7 in官方語言地位,而且賦予各族群維繫其母語e5權利,親像比利時、瑞士、新加坡kap芬蘭等國(Cobarrubias 1983)。
ChiaN5百年來,台灣接受過兩擺e5國語(日語、華語)單語同化政策。這兩擺國語政策long2採取獨尊國語、壓制本土語言e5語言歧視政策,造成本土語言面臨絕種e5危機。Chit-ma2新台灣e5語言政策beh做e5 khang-khoe3著是拍倒語言歧視主義,賦予台灣族群語言平等地位,以促進本土語言復振為首要e5目標。本文按算beh ui3語言復振kap語言人權e5觀點,分析台灣國語政策e5演變方向、伊e5意識形態kap造成e5社會語言後果。

2. 中國化語言政策kap對本土語言e5影響

簡單來講,國民黨e5語言政策著是語言同化主義kap語言歧視主義e5化身。國民黨e5國語政策是改變台灣人身份認同e5同化工具。對國民黨來說,語言e5統一是文化統一e5前提,各族群e5語言文化愛規個消滅才算同化成功。語言政策背後e5動機真明顯e5著是語言同化,要求所有e5人民long2愛講國語,對台灣各族群語言e5態度就是『按算beh語言屠殺』,來達成將台灣人同化做中國人e5目的(張學謙 2005a)。國民黨政府根據語言作歧視性e5資源kap權力分配,華語獨佔所有e5資源,霸佔官方使用e5領域,本土語言應該e5資源kap權利完全被剝奪。這種獨尊華語、壓制本土語言e5語言歧視主義,造成本土語言嚴重e5流失,同時ma7造成臺灣的語言衝突(張學謙 2000)。

國民黨e5語言規劃取向是ka7本土語言當做應當量早去除e5“問題”ah是講”“阻礙”。為著beh合理化對本土語言e5壓制,本土語言被視為國家統一、華語學習以及社會凝聚e5障礙。獨尊國語e5語言政策透過處罰、獎賞kap意識形態e5推行,建立起台灣e5語言分班制(Skutnabb-Kangas 2000)。母語透過污名化e5過程,被看作是阻礙、缺陷,而不是資源,變成無價值、hong5看be7起e5後段班語言;國語soa3 hong5美化、獎賞,成做唯一有價值e5語言資源,是地位、權勢e5象徵,是前段班e5語言。教育e5語言歧視主義ma7 hou7受害者內化統治者e5『歧視(族語)e5意識形態』(Dorian 1998)。弱勢語言因為語言歧視,soa3放棄族群語言e5現象定定出現。Ti7這種鄙視母語e5環境下,語言教育e5結果定著是削減式e5,規個語言教育過程著是“按怎學習國語,be7記得母語”e5過程(Mair 2007)。

3. 語言歧視kap語言流失

國民黨獨尊華語、壓制本土語言e5語言政策造成本土語言嚴重e5流失。根據鄭良偉(1990)e5觀察,台灣人母語滅種e5徵兆,表現在母語使用e5人口減少、母語使用e5場合縮減以及使用母語e5能力減退。族群語言流失是臺灣各族群普遍e5現象。2005年阮ti7台東池上地區調查家庭語言使用e5情形,顯示國語已經成做台灣各族群家庭e5主要語言(張學謙、林芳蓉 2005)。89.4%客家家長選擇以國語kah家己e5囝仔溝通,kan-ta 7.9% e5家長會選擇使用客語溝通。福佬族群中,有將近86.4% e5家長會以國語kah家己e5囝仔溝通;有將近94.0% e5原住民家長會選擇以國語kah家己e5囝仔溝通。若是講厝裡以國語做主要e5溝通語言就送『國語家庭』e5旗仔,chit-ma2 e5池上,恐驚規個臺灣ma7 kang7-khoan2,插滿『國語家庭』e5旗仔,ti7 家庭內咱e5母語愈來愈惦靜無聲、咱e5後一代koh無久著會long2變作『國語人』, in kam2聽有阿公、阿媽、祖先teh講e5 話leh!

中國化e5單語同化政策是台灣語言流失最主要e5罪魁禍首。黃純敏(1998)認為台灣本土族群語言急劇流失、瀕臨死亡e5原因,並m7是因為chia e5語言無功能ah是父母無責任感,主要是因為『獨尊國語』e5語言政策所造成e5。

4. 當前語言政策e5發展方向﹕語言平等與語言復振

1987年解嚴之後e5語言政策是對進前不當語言政策e5反彈,beh糾正過去e5錯誤。目前語言政策主要發展方向e7-tang3整理做以下幾點(Scott & Tiun 2007)﹕
l 承認本土語言為合法、有效e5溝通kap表達工具;
l Ui3“語言為問題”轉為“語言為權利”e5政策取向;
l 承認保存kap復興本土語言kap文化e5必要性;
l Ui3同化政策轉為多元開放kap多元文化政策;
l 本土語言成做社會政治和解e5方法。
追求語言平等kap語言復振應該是當前語言政策e5社會目標。具體e5政策主張可以語言平等法為代表。語言平等法草案明訂並保障十四種國家語言e5語言權利。語言平等法大體上是根據客委會e5『語言公平法』落去修改,『強調語言平等、語言支持、以及語言交流,特別是少數族群語言ti7公共領域e5接近權,譬如國家必須提供媒體e5支持、公務人員e5語言能力、以及母語受教權。』(施正鋒 2004﹕172)。不過,目前立法保障語言權利e5相關工作並不順利。

為什麼beh追求語言平等以及語言權利e5法制化leh?主要是為著beh透過語言人權e5保障,促進各族群語言e5延續力。因為語言人權普遍e5遭受thun2踏,世界各地e5弱勢族群語言,long2面臨滅絕e5危機。Ti7這種情況之下,弱勢族群定定透過爭取『語言人權』(language rights),來糾正語言歧視主義所產生e5『語言冤屈』(language wrongs)。語言人權e5觀點,e7-tang3重新定位語言規劃e5目的,將語言規劃ui3不平等e5規劃,轉換做邁向語言平等e5規劃。An2-ne,著有可能扭轉語言流失e5趨勢,形成添加式e5雙語現象,著是母語kap第二語言同時得著保存kap發展。

賦予各族群語言國家語言地位,e7-tang3提升弱勢族群e5語言活力,促進語言保存。官方地位提供語言制度性e5支持,e7-tang3確保語言使用e5權利,對弱勢語言保存,極為重要。一個語言得著官方承認至少有三種好處﹕a)溝通便利;b)象徵確立(symbolic affirmation)﹕母語受尊重,e7-tang3提升自我價值,增進主體性,得著氣力;c)鞏固認同(identity promotion)﹕語言是認同e5主要核心,公開承認語言e7-tang3提升族群e5延續力(Patten 2001﹕695-97)。

5. 語言權利立法e5爭議

語言平等法標誌著台灣語言政策邁入尊重語言權利e5新紀元。可惜語言平等法e5推動並無順利,一推出就有be7少反對e5聲音。Chia e5反對意見e7-tang3歸納做以下幾種(張學謙 2005a)﹕
l 認為語言平等法是為beh消滅「國語」,以達到「去中國化」e5目的;
l 質疑語言平等e5可能性﹕語言之間勢力kap地位無kang5,無可能平等;
l 認為語言平等法無法實施,國家語言傷che7,會造成社會負擔;
l 語言平等法beh消滅“國語”,無“國語”會造成溝通障礙。

Chia e5反對意見主要是企ti7單一官方語言e5立場,批評語言平等無可能、無必要以及意識形態做怪。『去中國化』e5指控蘊涵著以中國做中心,將台灣語言政策e5多元化發展抹烏。譬如講母語教育著定定hong5當做『去中國化』e5具體表現。An2-ne e5指責是以政治意識形態凌駕語言人權e5思考。台灣e5母語教育政策是根據語言是一種權利e5觀點。瞿海源et al.(2004﹕72)e5《台灣民眾e5社會意向2004》bat調查一般民眾對學校母語教育e5看法,結果發現有六成五e5民眾支持學校e5母語教育,其中客家人最支持,高達74%。消滅“國語”kap『去中國化』e5指控kang5-khoan2是無根據e5話,無認清強調平等尊嚴、重視人權才是新台灣語言規劃e5方向,koh-khah m7著e5所在是錯誤e5認為華語kap母語一定是零合e5關係,無法同時兼顧。

受著長期e5單語政策e5影響,be7少人叫是官方語言kan-ta e7-tang3一個,無著是認為多種官方語言有造成族群分歧、社會動蕩、不利溝通等e5不良後果。Chia e5講法kang5-khoan2是無影無跡e5代志。譬如講印度著ka7 22種區域語言訂做官方語言(張學謙 2006)。印度e5經驗顯示透過語言同化政策,無beh承認少數族群語言地位,m7-na7無法度達成共同意識,避免衝突,反倒轉,會造成弱勢族群e5疏離感kap不滿。透過承認各族群語言地位、賦予各族群語言權利chiah e7-tang3促進台灣e5族群和解kap語言和平。

多元語言政策kam2無法度實施?芬蘭境內講瑞典語e5人口無到芬蘭人口e5 10%,m7-koh kap芬蘭語kang5-khoan2並列做官方語言。雖然這二個族群人口比例相差真che7,m7-koh這兩種語言有絕對平等e5地位。根據芬蘭憲法e5規定,公民有權ti7法院、公共行政機關及向國家機構使用伊e5族群語言(芬蘭語ah是瑞典語),不管所在地e5官方語言是叨一種(張學謙 2005b)。瑞典人e7-tang3以母語接受自幼稚園到大學e5教育。1987年紐西蘭e5毛利語成做紐西蘭唯一e5法定官方語言,in e5人口只佔紐西蘭人口e5 10%,40幾萬人。Chia e5少數族群long2 e7-tang3得著官方語言e5地位,台灣e5客家話、原住民語、福佬話為啥麼無法度得著官方語言e5地位?多元語言政策做be7來m7是好e5藉口。世界上大概有四分之一e5國家有不止一種官方語言,譬如講﹕南非憲法承認11種官方語言;瑞士以法語、德語、義大利語kap羅曼西語為官方語言(施正鋒、張學謙 2003)。這種以多元主義e5多官方語言政策就是台灣所應該追求e5語言承認模式。

一個無語言公平、平等的尊嚴的社會,需要追求語言解放、爭取語言人權。語言解放著是透過政治kap語言規劃來提升受壓迫語言地位的運動。若無平等尊嚴、多元承認,臺灣的語言衝突真oh得解決。咱m7免驚語言衝突,衝突並m7是完全無積極e5意義,語言歧視引起e5語言衝突背後定定是追求語言公平kap語言權利e5動機,若是成功,定定會帶來koh-khah合理、公平的社會結構(Nelde 1997)。

6. 結論與建議

本文ui3語言復振kap語言人權e5觀點,提出多元承認、平等尊嚴的觀點,來當作化解臺灣語言衝突、邁向語言和平的政策。台灣語言政策e5變遷、意識形態e5轉變及其社會語言影響,e7-tang3歸納如下﹕
l Ui3過去e5單一國語過渡到多元國語;
l 以語言權利取代過去e5語言冤屈;
l 去除語言歧視政策,追求語言公平;
l 化解社會語言衝突,追求語言和平;
l Ui3同化主義轉變做多元文化主義;
l 削減式轉變做添加式e5雙語現象。
台灣語言政策e5變遷猶koh teh進行當中,雖然ti7態度上慢慢仔ui3語言同化轉向語言多元論,m7-koh語言政策e5多元化猶未完成法制化e5工作。缺乏制度化e5保障,kan-ta有『多元文化主義』、『語言多元論』e5觀念,對本土語言保存恐驚無啥麼幫助。台灣政府應當更加積極來起造多族群、多語言e5國家語言政策。特別是愛積極為政策辯護,大力宣傳本土語言復興e5重要,強調本土語言e5永續生存,hou7多語現象成做台灣認同e5重要標記,咱臺灣che7-che7種e5語言ma7愛成做社會、文化、經濟kap教育上e5資本。

參考書目
施正鋒、張學謙。2003。《語言政策及制定『語言公平法』之研究》。前衛。
施正鋒。2004。《台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張學謙、林芳蓉。2005。《結合社區與學校推展客語計劃》。客委會結案報告。
張學謙。2000。〈母語教育e趨勢kap基礎概念:拍倒語言歧視建立母語教育〉, Taiwanese Collegian 22期。Denton, TX, U.S.A.
張學謙。2005a。〈從『中國化』到『多元化』e5台灣語文政策:語言生態e5觀點〉。《中華文化與台灣本土化研討會》。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勤僕樓國際會議廳。94年10月15-16日。頁155-180。
張學謙。2005b。〈邁向多元化e5台灣國家語言政策〉。《語言政策e5多元文化思考研討會》。中央研究院學術活動中心第一會議室。94年10月22日。頁59-64。
張學謙。2006。〈印度e5官方語言地位規劃﹕第八附則與語言承認〉。《台灣國際研究季刊》2(4)﹕131-68。
張學謙。2007。〈從單數到複數e5『國語』﹕多元化e5台灣國語政策〉。台灣社會轉型系列論壇:從「國語政策」到「多元文化政策」學術研討會。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7/4/28。
黃純敏。1998。〈社會重構法與教育政策分析〉。《教育政策論壇》,1(2)﹕1-11。
鄭良偉,1990,《演變中e5台灣社會語文--多語社會及雙語教育》。台北:自立。
瞿海源、傅仰止、伊慶春、章英華、張晉芬。2005。《台灣民眾e5社會意向2004》。臺北:巨流出版公司。
Cobarrubias, J. 1983. “Ethical Issues in Status Planning,” in J. Cobarrubias, and J. A. Fishman, eds. Progress in language Planning﹕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pp. 41-85. Berlin﹕Mouton.
Dorian, N., 1998. “Western Language Ideologies and Small-Language Prospects,” in Lenore A. Grenoble and Lindsay J. Whaley(eds.), Endangered Languages﹕Current Issues and Future Prospec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ir, Victor H. 2007. “How to Forget Your Mother Tongue and Remember Your National Language.” http﹕//www.pinyin.info/readings/mair/taiwanese.html 攫取時間2007/4/19。
Nelde, Peter H. 1997. “Language Conflict,” in Coulmas, Florian, ed. The Handbook of Sociolinguistics, pp. 285-300. Oxford: Blackwell.
Patten, Alan 2001. “Political Theory and Language Policy.” Political Theory 29(5)﹕691-715.
Scott, Mandy & Hak-khiam Tiun. 2007. “Mandarin-only to Mandarin-plus﹕Taiwan”. Language Policy 6(1)﹕53-72.
Skutnabb-Kangas, T. 2000. Linguistic genocide in education- or worldwide diversity and human rights? Mahwh, NJ & London, UK﹕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 本文原稿bat ti7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辦e5台灣社會轉型系列論壇:從「國語政策」到「多元文化政策」學術研討會發表過。2007年4月28日。本底e5名稱叫作〈從單數到複數的『國語』﹕多元化的台灣國語政策〉。

2009年7月5日 星期日

轉貼:為什麼要念研究所 李遠哲

為什麼要念研究所 李遠哲
http://blog.yam.com/bunhu/category/699639
研究所和大學的差別:

大學所學的是人類已知的學問,研究所要探索的是未知的學問。

我過去三十二年在美國的大學真正的工作是培養研究生,從1968年開始當教授,在芝加哥及柏克萊的26年裏,所從事的工作都是和研究生在一起的,最欣慰的是對培養下一代科學家有些貢獻。我是化學物理領域的教授,你們若到美國各大學去訪問,常會遇到我的學生,若問說那個實驗室培養最多化學物理的教授,答案一定說是我的實驗室。孔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培養下一代,我是花了些心血。

記得以前每年九月,總會有很多的年輕學生來到加州大學,有的想研究化學物理的學生,對我的題目很感興趣,就會來和我討論幾次可能的研究題目。每年我都收二至四位學生,剛開始時,這些學生總是要我告訴他們怎麼做,用什麼方法做。而我總是老實地告訴他們,如果我知道要怎麼做、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我早就做了,這些問題不會留到今天給你>。因為我們各大學做的較好的教授,真的是走在知識的最前面,每天都在推動知識的前進。對於未知世界的探索,可能知道該怎麼走,但並不清楚應怎麼做。

新的研究生剛到研究院時,是需要有些調適的時間,要認識自己要做的研究工作是會有很大的疑難,因為我們是要去未知的世界走出一條路。面對新的同學,我總是告訴他們,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但是我不確定是否是最好的方法。大半的同學都覺得很奇怪,到好大學、跟好教授做題目,但剛開始時卻什麼都不懂,這其實是常發生的事情。我以前每次和我的指導教授討論,教授所能提供的也很有限,有些提供的也不是很好的構想,甚至根本理念有錯。研究生將會看到自己和教授一起走入未知的世界,在某些方面,教師可能懂的不會比研究生多,但在其他方面則不然,教授經常知道以前為什麼沒有走通,以後要怎麼走,而這種經驗在研究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每年研究所開學時,我都會感到大學部的教育和研究所的教育有很大的脫節。最大的原因是明明我們對世界的知識很有限,人類到現在也還是無知的,僅管從事學術工作的人有滿腦袋的學問,但對地球上所發生的事情的瞭解,只是一小部分。當中學的老師們急急忙忙的把人類已知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時,應告訴學生還有許多是未知的,說那些事情是需要探討的。因為很多研究生習慣接受人類累積的知識,以為我們所學到的東西是相當完美的或人類的知識是很多的,會忽略以前所學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所以在中、小學教小孩時,應以好奇、探討為原則來帶動學習,才是對的教學方法。若是在學校時只有灌輸,即使小孩是天生的科學家,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以為該知道的已都知道了,好奇心就沒有了。經過小學、中學、大學時,到研究所時,探知的動力已被磨損殆盡了。

「訓練」是重覆學習已知的事以做的更快更好,「教育」是要培養能力以解決未來的問題。前兩年,我曾經因為擔任教改會召集人的工作而到全省各地作巡迴演講,這些演講的內容,多是針對國中、國小的義務教育而講的。在演講中,我常提到教育改革要政府解除對教育過多的管制,學校要能自主,真正教改的目的是要把每位學生培養上來。我們目前的教學,只有一個方向,一個進度,會造成有些學生跟不上,以為自己這裏不行、那裏不行,而失去前進的力量。

我們在台灣的教育工作,常常沒有把「教育」和「訓練」這兩件事分開,教育是教一個人學做人、學待人處事,是要學解決未來的問題。若是要訓練一個技術工人,則要重覆訓練。比如說做腳踏車,相同的時間內,熟練的人可以做六部腳踏車,不熟的人只能做一部,前者的生產力是後者的六倍。訓練是已知要如何做的,做的更快,但在求學的過程中,有很多時候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比如說若是我今天要講的內容是分子碰撞、角動量、散射角度,我可以講的很清楚,你們也會瞭解。但若我出些習題給你們做,有些乖巧的人,可能很快會把習題做出,有些人可能要很久,還有一部分的人可能沒有搞通。但較快懂的人,也許成績、分數較高,但不表示科學研究能力較強。就如同在我們受教育的過程中,光是懂沒用,不能快則考不好。我們不是讓學生了解自然現象或是教導他們如何去探求學問,而是給他們很多題目回家操練。若是做過、有印象的題目,則會考的很好,否則考不好。從國小起,學生都是在學校受考試訓練,不是受教育。學校在訓練學生以最快的速度解答,而這些問題都是人類已經解決的問題,要學做的快,實在沒什麼了不起。

我認識一位大學教授,他的小孩很聰明,所有的問題都會解,但在台灣的國民中學裏,卻是位後段班的學生,因為考試時,解題太慢。另外有一位教授的小孩也是後段班的學生,到了美國後卻成為高材生,老師每天稱讚他。這是因為我們不重視教育而只重視訓練。在座可能有很多人是如此被折磨過來的,若到了研究生還不改過來的話,尤其想要做一個科學家,前途會很暗淡。「教育」和「訓練」的差別,在研究生的階段特別重要。

激勵學生學習的最佳方法是教授以身作則、培養學生成功的經驗、研究群間經常共同討論、彼此學習。我在1967年到68年間曾在哈佛和賀胥巴哈(Herschbach)教授一起做研究工作。在1971年時,我到芝加哥大學教書,賀胥巴哈教授來芝加哥大學講演。當時有感而發的告訴我:「遠哲,你們六Ο年代時,做科學研究的動機是熱情,但現在七Ο年代的學生,把它當作一個工作看待。」他一直看著我,表示很懷念在六七、六八兩年我們共同擁有的好日子,而覺得現在的學生已遠不如以前。但我告訴他,我到芝加哥大學之後,發現這裏的學生也都非常努力。即使到了1974年,我到柏克萊之後,我的學生也都很努力,他們都日以繼夜的做研究。

有位柏克萊的希柏格(Seaborg)教授告訴我,在我搬到 Lawrence Berkeley Building 78之前,下午五點鐘,所有的燈就暗了。而我到了之後,每天晚間燈火通明,學校有了新氣象。因為我對科學是滿懷熱誠的,學生跟著我做。而希柏格教授晚上不回實驗室、週末也不來,他的學生也不會回去。過了幾年後,我去德國拜訪一個研究所,有位教授也對我說類似的話。說他的學生每次休假回來,第二天就討論下次去那裏休假,也許他應要把他的研究經費給我,因為我在美國這麼努力。我告訴他,如果你常常在實驗室,學生就不會一直在計畫下次的旅行到那裏去,而是計畫下一個實驗是怎麼做的。若是教授保有年輕時的熱誠,想必學生會跟著走的。所以當很多老師說一代不如一代時,該檢討自己是否變老了,是否花較少的時間在做科學研究,若每天在未知的世界奔波探討的話,我想還是會有很多年輕人跟著一道走的。以身作則,學生不但會跟著你,有時會跑的更快。

此外,我們應多鼓勵學生,讓他們有信心努力往前,千萬不能如我們在國小或國中時一樣,所有的教導只有一個進度,一個方向。老師一直說你這個不會,那個不會,一直說你不行,你不行。學校要成為一個成功的地方,而非一個失敗的地方。學生要成功才會往前走,這在設計題目給研究生時即要注意,因為研究生在四、五年之內要離開,若頭幾年沒有結果,很容易失去信心,讀不下去的。英國的情形就常是如此,因為英國的學校獎學金只有三年,時間到了,給學位就走。我曾收了一位英國牛津大學的學生,他有很好的推薦信,也非常聰明,但他以前的論文題目做不出來。我因為知道他沒有成功的經驗,馬上設計一個實驗,讓他有成功的信心。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常需要幫助,特別在最困難的時候,更要提他一把。

我在美國努力那麼多年,也不知自己做對了什麼或做錯了什麼。只是看到很多學生滿懷熱誠進來,滿懷熱誠出去。其中,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位挪威來的物理系學生,在博士論文之中對我表達感謝之意,而對物理系的指導教授,只提寥寥數語。他說他在我的實驗室裏,能儘情享受研究科學的熱情,並經常和大家一起討論。教授能常和學生在一起,關懷他們、一起討論是很重要的。

啟發學生、培養學生、為學生營造很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有機會接觸有成就的人,比指導學生研究的方向更重要。我到芝加哥大學教書後,前後陸續做了八、九個很複雜的儀器。若所有的儀器我都自己做,大概三個月可以做一個出來。可是我要學生做,他們剛開始什麼都不懂,連畫機械圖都不會,很多事情都要慢慢教他們。從功利的觀點看,教學生做實驗是不會比較快,同時,一個研究生常常到了可以做實驗時,就已寫好論文,要說「再見」了。但從人才的培養及享受來看,沒有什麼可比看到年輕人學成的感覺更快樂。我常向年輕的教授說,多花些時間和學生一起做實驗,雖然表面上自己浪費時間,但長遠看來,對自己發展及整體的發展是很重要的。

對於我們不知的未來世界,在和學生摸索、討論的過程中也不一定能解決。但若是教授耐心聽,指出問題,老師和同學都可以學到不少事情。重要的是,一起做科學研究是很有趣的。學生剛開始時,常提出一些很笨、不合理的問題,經過幾次解說後,就慢慢地提出很好的問題,變的很能幹。啟發學生比指導學生方向更重要的。我最不喜歡看到有些老師把學生當成廉價勞工,常要學生做很多事。在英明教授的領導下,可能學生可發表很多文章,為指導教授解決了一些問題,但很可能沒有學到什麼。我一定會讓我的學生有主導的機會,而不是我的一雙手去推動我自己的工作。每次教授要學生做一件事,都應以身設想,是否自己願意花這麼多時間如此做。當然若是學生自己願意做的,有自己的構想,又是另當別論。

此外,要培養學生就要有責任為學生營造很好的研究環境。所謂好的環境包括大環境及小環境,大環境是一個大學、一個學院的環境,小環境則是一個研究室的風氣。我到過美國很多大學,每次講到芝加哥大學,都很懷念。因為該校不大,教授之間很多討論。在創校時,洛克斐勒先生就說這是所研究大學,教授不但要教書,也要做研究。每年三個學期,總有一個學期可以不教書,專心做研究。每個教授中午都在教授餐廳吃飯,彼此常常有很多各種學科的討論及活動,感覺這是個學者的社區。

而到了柏克萊的化學系時,規模很大,什麼都有,但也因此減少和別的教授溝通、互動的機會。對一個研究室來說,研究生之間要如何坐在一起討論,把自己的困難講出來,也從別人學到一些東西,是教授很大的責任。此外,一個教授在收了研究生之後,也應負起營造一個環境,讓研究生可以有毫無牽掛地做研究,這包括有足夠的錢可以解決衣食住行的需要,但不要有太多錢去煩惱要如何花。也就是說,收入可以到吃住都沒問題,但不能到每星期都去聽歌劇。

此外,我們要讓年輕人多接觸學術上有成就的人,並和他們討論學問。如此可以打開年輕人的眼界,並知道有成就的人在想什麼、有什麼遠見?為什麼他們有那麼大的成就?年輕人一定會發現,即使很有成就的人,談了之後,也覺得不怎麼樣。如果自己努力的話,一定可以做的比他們好,這也是和名人接觸的另一優點。

學生找研究題目切忌好高鶩遠

在過去幾年內,有些美國的教授朋友告訴我,他的大陸學生好高鶩遠,常要做些艱深的題目,以為解決這些問題,就可以得諾貝爾獎。這些學生不了解科學研究的能力是一步步學來的,研究的題目不是圖書館找的,是教授根據以往經驗所得的題目,若學生覺得那個教授的題目有趣,則跟該教授做論文。事實上,我們科學所知道的很有限,每個人在研究中,會發現奇妙不能解釋的現象,往往成為以後的題目,這些題目剛開始是從年長的人得到的,但年輕人慢慢地就知道如何解決。

學生好高鶩遠不是研究科學的好習慣。有時候,有的學生也很狂妄。記得我在台大化學大二時,常和台大物理系的學生談世界上許多還沒有解決的理論。不懂為什麼愛因斯坦這麼聰明,還不能解決地心引力、電磁場、強力弱力的一些問題,把力、場從更根本的方向統一起來。我也曾買了很多相關書籍,想解決許多愛因斯坦不能解決的問題。對於好高鶩遠的學生,教授應指導其先從根本了解,發覺有些路不是此時能做到的,很多的成就是一輩子的努力,是一步步的走上去的。好比從這裏到二樓,要一步步走樓梯上去,若要一步跳上去,可能要跳一輩子也跳不上去。

結語:人生最有趣的事是能做自己喜歡的工作

我總覺得世界上,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的人不一定要那麼多。每一萬個人中,有三、四十個人做就夠了,如此社會的負擔也差不多。還有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研究工作,不能鼓勵每個人都從事研究工作,或以為每個人都可以做的不錯。更因為研究工作的職位空缺是有限的,不能盲目的要研究生做研究,把每個研究生當作將來要做研究工作的人。

我國每年增加約二千個博士,包括有一千兩百位從國外回來及八百位國內的博士。不應是每個博士都做研究,很多人可以投入實務工作或是生產界,學的技能也可以對社會做出貢獻。如教育界國小、國中之老師,政府界的環保工作等等也都很好。真正研究工作人員,應是真的對研究有興趣的人,讓這些人可以沒有失去工作的憂慮。

有一年輕人說他小時候原本父母親因為家庭環境不好,要把他送給別人養。但他為了可以留在自己的家中,向父母親說「我可以不吃飯,喝水就好,不要把我送給別人。」後來他母親也因此沒有把他送給別人。要享受自己的人生,則要找自己喜歡的工作,錢賺少一點沒有關係,沒有飯吃的時候,喝水就好。因為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則會努力的做,努力做則會有些成就,有成就會受到鼓勵,就會有成就感及滿足感,這是人生最有趣的事。所以只有真正熱愛科學及喜愛科學的人,才需要從事研究工作。若是國中國小教育能如此的教育孩子,不要鼓勵所有的孩子只重視智育及升學,則真正做研究的人可能越來越少。

有個加州理工學院的教授在得獎時說,學校對我很好,給我做研究,給我錢,又給我好學生。我的一輩子渡過了很興奮、很快樂的日子,再也沒有什麼比做研究更高興的事。對於真正對科學工作有興趣,而且又能做出貢獻的人,從事研究工作,在人類未知的社會走出一條路的,也如同在原始森林中漫步、探索一樣,是那麼的有趣、值得的。

廣東人討論粵語興亡的文章

粵語興亡,匹夫有責(政府所做的弱智行為)
http://forum.tvb.com/viewtopic.php?f=20&t=13893&st=0&sk=t&sd=a

Fishman teh gian-kiu chok-kun chiaN-bin chek-kek e language loyalty.
Kng-tang-oe e cheng-heng kah Tai-oan theng-ho cho chit-e pi-kau.
Chhu-bi e si in ma si iong Kng-tang-oe teh tho-lun Kng-tang-oe,
m-chai joa phou-phian.

Chin-cheng bat mng koe Hiong-kang e tong-oh, i kong in tiaN-tiaN iong Kng-tang-oe sia-phoe.
Che kah Tai-oan chin bo-kang. Goa teh ioh Kng-tang-lang e bo-gi tiong-seng-tou pi Tai-oan-lang khah koan.

Language loyalty u sim-mih chi-phiau thang ho chhek-liong, ah-si chhin-chhiuN Fishman an-ne iong khah chit-seng e chu-liau lai khoaN.

華語拼音 應有台灣特色 中國時報 時論廣場1999/07/28

I-ha e bun-chiuN sui-jian chin ku i-cheng sia e, m-koh tui bok-cheng kan-the kah hoan-the e tho-lun ma u chham-kho e ke-tat. Tai-oan e Lo-ma-ji kau-hak ki-sit bo siaN phah-piaN teh cho. Cheng-chhek e che-teng kan-ta u siong-teng e kong-leng. Tiong-kok e phin-im sak liau be-bai, chit pai khi Tiong-kok u khoaN-tioh chin che chheh, kian-tiong, kong-kiong phiau-si long u Han-gi phin-im.

華語拼音 應有台灣特色
中國時報   時論廣場   1999/07/28

張學謙/台東市(大學教師)

 教育部就華語拼音的問題,採用「漢語拼音」。從相關的報導看來,教育部是以過時的「語言工具論」來支持他們的看法:漢語拼音得到ISO的認證,是全世界通用的拼音,所以應該採用中國的漢語拼音。語言工具論假定語言只是一種溝通工具。所以,語言、文字的選用只需考慮語文的方便性即可。語言工具論顯然忽視了語文的象徵功能,忘了語文同時也是群體認同的重要標記。美語與英語拼寫的不同就是最明顯的例子。比如說,英語的「中心」拼寫的「centre」而美語則拼寫為「center」。著名的美語辭典編纂者Noah Webster就寫過:鼓吹建立有美國特色的美語系統。事實上,現代華語的漢字也是政治因素影響下的產物。同樣是使用漢字系統,中華人民共和國使用簡體字,而台灣使用繁體字。

 最近社會語言學界相當重視多元中心的語言現象。多元中心語言指的是一個語言變體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語言規範的情形,比如說,英語有印度英語、澳大利亞英語、加拿大英語等等。多元中心語言的研究對語文規劃有極為深刻的啟示。過去的語文規劃常以「單元中心」的思考邏輯,進行語文的「大一統」工作。多元中心語言則肯定語言的本土化和特殊性,從社會語言實況出發,跳出中心和邊陲的不對等關係,承認多元中心的事實,並以之為語言規範的基礎。建議教育部拋棄「單元中心」的主張,以「多元中心」的語言政策觀設計台灣華語的拼音系統。從我們的拼音系統開始,建立以台灣為中心的華語規範,讓台灣華語成為多元中心的華語的一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