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鐘鎮城老師撰寫博士論文時候訪問我的整理稿。
問:請問老師研究台語的動機是什麼?
張:我對台語和社會語言學研究產生興趣,主要是受到大學老師的啟蒙和整個臺灣社會本土化趨勢的影響。台灣在解嚴﹝1987年﹞後有很大的轉變,社會上對台灣的研究越來越多,而學院中本土化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在我念大學的時候,選修了張鈺齡老師的日文課。她上課的方式很特別,三節日文課裡,有一節課一定是用臺語教的。她的台語非常流利,對台灣的政治社會議題相當關心,常在課堂中跟我們討論。這次的台語經驗對我的影響很大。讀了幾十年的書,第一次在課堂上使用我的母語。當時我的台語講的“li-li-lak-lak”,感覺真見笑。不過老師總是耐心的聽我們說,鼓勵我們講台語。後來,我就常常用台語跟同學聊天,甚至和同學討論英國文學的時候也是用台語。這次台語經驗也讓我開始反省語言教育政策問題﹕為什麼在我受教育的過程中,我的母語一點地位都沒有,不是正式教育的學科,不是教學語言?事實上,客家人的母語、原住民的母語也是這樣的遭遇。那時候,我正在修語言學,於是就跟郭士行老師商量,請她指導我寫關於台灣語言政策和語言態度的學士畢業論文。在搜集相關資料的時候,看到一本鄭良偉教授寫的書,《演變中的台灣社會語文》。鄭教授在書中,提到一個問題﹕台灣知識份子對語言的態度為何?他認為知識份子的態度將影響台灣未來語言走向以及語言政策的制定。所以我就朝這個方向去作研究。我的學士論文就是大學生對語言及語言政策的態度調查。論文口試也相當特別。我曾經旁聽過林清祥教授的電腦課,他也是用台語上課的。我請他當我的系外的評審老師。林教授很爽快的答應,並且仔細的幫我修改英文,提供寶貴的意見。口試的時候,林教授提議用台語進行。經過大家同意之後,我就用台語報告及接受質詢。後來,申請夏威夷大學研究所的時候,我還把這篇論文寄給鄭良偉教授看,他看完後認為不錯,就將這篇論文印給他的學生參考,後來我到夏威夷大學的時候,已經有人認識我,因為他們看過我的文章,後來這篇文章曾在第一屆台灣語言國際研討會發表過。
問:研究台語會碰到什麼困難?
張:現在來說應該是文字化、標準化的問題。目前對一些台語特別詞大家的寫法還沒有固定,在書寫或閱讀上造成困擾。台語文字標準化對現階段台語研究來說是蠻重要的,舉一個例子來說:不同的研究者,他們都做一個語料庫,每個人用字標準不盡相同,如果彼此要交換語料,又得重新改成自己的用字方法。所以標準化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如果大家用的漢字和羅馬字一致,會較方便書面資料的交換。解嚴以前,研究台語較大的阻礙是政治上的理由,研究者很容易會被當作台獨份子;現在研究台語,讓人覺得不值得的原因,在於它還沒被納入正式教育體制之中。語言的研究,尤其弱勢語言的研究,不應該只是重視學術性,也要考慮這樣的研究可能有什麼實踐意義,比如說它的教育價值何在?Labov曾提過語言學家有參與社會實踐的義務。研究者從被研究者中得到語料,因此,研究者應該想辦法回饋被研究者。運用語言學知識協助編寫教材應該是可以進行的工作。現在較缺少的是母語習得計劃(acquisition planning)的推行工作,也就是,實際的母語推行工作,包括台語文字化、教材編定、語言教育法和台語推廣工作。現在熱門話題是注音符號存廢問題,目前看到的文章都是說華語的情況,卻很少人提到有關台語或客家語或原住民語言的情形,在討論這套注音符號適用性時,應該注意對本土語言的適用情形,同時也不要忘記,語言學或語言這種工具帶有很深的社會和政治經濟意味,不但是用來寫的,還可用來與外國作為溝通的工具,而且更可用來作為記錄本土語言的工具,因此語言工具是具有國際化和本土化,在考慮語言政策時應該注意對整個社會發展的影響,在研究語言時,如果多一點社會文化、歷史的研究應該比單單研究語言結構更有意義。
問:請問老師您對於國小母語教材以及教學時數的看法?
張:現在母語教學佔鄉土教育這門課程的五分之一,鄉土教育一星期只有一節課,平均而言,母語教學一星期只花8分鐘,很明顯看出母語是極不受重視的。
母語教材,最大的問題是用字方面,一般教材大多以漢字為主,漢字在母語使用上與國語有很大的差異,對於識字不多的國小學生而言會增加他們很多的負擔。母語教材編寫以臺北縣編得最好,因為這一份教材中強調羅馬字的使用,很多漢字不適合使用的地方都可以用羅馬字表達出來。
進行母語教學遭遇到較大的阻礙是教育體制的不重視,導致很多家長認為一開始用國語教育小孩子,將來小孩子在學校會較佔優勢,要改進這種現象,較好的辦法是從一年級就進行母語教學,而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將母語教學與其他科目做聯結,現行教材內容對這方面仍有很大缺失。聯合國教育科文組織(UNESCO)曾指出﹕不管是從社會認同、智能發展或教育的觀點來看,母語都是最好的教育語言。我們不但應該把母語當做教學的學科,還應該把它當做我們的教學媒介語。
問:台灣族群不少,每一族群的母語都不同,要如何決定母語的教學種類呢?
張:可參考比利時的作法─劃分語言區,如美濃是客語區、臺東有些地區可用原住民語教學等等,可是,我認為台語在台灣相當通行,我估計至少百分之九十的人會台語。就此而言,台語可以說也是台灣的共通語。我認為學校應該採用多語教育政策。學生得學會自身的母語和台灣的共通語(目前是台語和華語)。政府應當把母語定為官方語言,建立母語的報酬制度(reward system)限定學校必須進行母語教學,學母語的人不僅可以和族人溝通,也可藉此得到工作的機會,如鼓勵會講原住民語的人到原住民區服務,提供加級的獎勵等……。
問:有很多人聽得懂台語但是卻不會說,想請問老師剛開始學習台語時有沒有什麼技巧或從哪方面著手會較容易學習?
張:很多人聽得懂台語,但因為講得不流暢,所以越來越不想講。以校園中來說,設立台語社團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學習台語的管道暢通了,學習台語的效率相對也提高了。我們台東師院還沒有台語社團,實在應該考慮辦個台語社,讓有興趣的同學有機會一起研究台語。7年前,我在嘉義的時候,就曾和朋友辦一個台文研習社,學習台語讀寫。參考書籍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只要學會羅馬字,就可以自己拼音學習。同學要是有興趣學台語的話,我也可以教你們,一個禮拜一小時。現在媒體相當發達,可以從電視或電台的節目學習台語。另外和社區做結合也是個很好的方法,藉著和社區的老人談話,增進自己台語程度,也可藉此收集民間神話、謎語,從聽別人講故事中學習台語。學習語言要有一個語言環境,如果沒有就應該創造出來,靠著實際與人接觸或書籍來提升語言能力,但如果想進階,還得靠書面的資源。
問:請問老師對於未來在台語教學、研究和推廣上有什麼樣的規劃?
張:我比較關心的是台語文字化的研究,雖然目前爭論很大,鄭良偉教授建議我收集這方面的文章集結出書,讓更多人能夠利用這方面的資源。另外,我想寫適合小孩子閱讀的課外讀物,如一些台語小故事等。還有想參與推動政府把母語變成官方語言,以紐西蘭為例,政府在1987年把只佔全民10%的毛利語變成官方語言,但台灣1千多萬人的母語卻不能成為官方語言,我希望台灣的所有母語都能成為官方語言。再來我希望能夠把本土語言跟鄉土教育結合在一起,編寫有關語言意識(language awareness)的手冊讓學生自己調查語言與社區、社會的關係,方言因地域性的差異,還有外來語的影響,讓學生藉著由自己的調查,了解語言因外來的因素,如政策、環境等所造成的影響,還有請他們調查當地的口語傳統,由做中學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