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6日 星期一

2004.06.05 中國時報 漢羅文有助台語教育

2004.06.05 中國時報 漢羅文有助台語教育◎張學謙http://203.64.42.21/iug/Ungian/POJ/siausit/TGBsiausit.files/..%5Cpoto%5C2004%5C06%5C05.htm
國民黨政策會副執行長洪秀柱於六月三日對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計畫以漢字和羅馬字並用的方式推行台語文提出批評。她認為漢羅並用是為了達成「去中國化」的政治目的,同時將造成學習錯亂、文化空洞的負面影響。然而從漢字文化圈的發展來看,上述的指控並不成立。
雙文字是漢字文化圈語言調適的常見方法。拼音字在漢字文化圈裡,有的是當作漢字注音的符號,有的是漢字的補助文字,有的是與漢字平等的並行文字,有的則是脫離漢字變成取代式的獨立文字。漢羅就是將羅馬字作為漢字的補助文字,以羅馬字補充漢字不足之處。漢字文化圈的語言調適經驗中,漢字和拼音字混合使用的做法是最能調和漢字傳統以及書寫本土語言的需要。日本和韓國都已經成功的利用混合文字的方式書寫他們的語言,台灣當然可以參考他們成功的經驗來推展台語文。
老實說,如果真的要「去中國化」,最直截了當的方式並不是漢羅並用,而是像越南一樣乾脆廢除漢字,換上羅馬字。有趣的是,民初中國的文字改革主張正是要廢除漢字改用羅馬字。這樣說來,引進羅馬字是不是更向「中國化」邁進了呢?
目前教育部的做法主要是從教育的角度思考如何有效的促進母語學習,我們大可不必在意識形態打轉,模糊焦點。
著名的中國文字改革專家周有光相當的贊成雙文字的做法。他認為日本的假名使用,對日本學生有很大的助益,使得日本學生在學問的吸收及語言技能的發展都比中國學生快。後來,中國就根據拼音字可以提升教育的品質的理念,在黑龍江的教學試驗,這個試驗就是廣為華文教育所稱道的「注音識字、提前讀寫」運動。
「注音識字、提前讀寫」可以說是「用兩隻腳走路」的教育政策。這個雙文字的教育政策的目的是讓孩子可以熟練的掌握兩種文字。剛開始的時候讓孩子先學拼音,再慢慢學漢字。教育部將推行的漢羅文主要考慮的就是國小學童的語文學習效率和克服完全使用漢字表記台語的困難。這是相當務實做法,和意識形態無關。
附帶說明的是,「注音識字、提前讀寫」的實驗相當成功。實驗組在拼音能力、識字量,閱讀能力,寫作能力這三方面都比對照組更好。這種教育改革將過去僅強調學習漢字的做法,改成強調語言技能的發展。原本可能因為漢字學習太慢造成的學習障礙,因為改用拼音字而消失了。學童可以提早進行寫作和閱讀。
漢字文化圈的混合文字經驗,也顯示漢羅的雙文字做法相當值得採行。鄭良偉教授曾具體的指出漢羅文的優點:(一)漢字與羅馬字之間的選擇十分彈性;(二)避免漢字書面語的困難;(三)解決台語漢字書面語的特殊困難;(四)漢字及羅馬字本身的優點能夠保留;(五)照顧到現代與將來的文化交流;(六)培養訓練不同的認知能力。這些理由沒有一個是從「去中國化」的角度立論,所強調的是台語文字化、現代化以及人性化。這也是我們在追求台灣語言教育規劃所需重視的社會語言目標。
台灣的語言教育一向只重視漢字教育,欠缺羅馬字的文字教育。這樣的文字政策妨礙本土語言書寫的發展。主要的原因是漢字不方便記錄本土語言,完全使用漢字,得付出許多不必要的代價。許多漢字造成的困難都可以透過引進羅馬字獲得解決。希望教育部能擇善固執,大力的推行雙文字的漢羅文。
(本文作者為台東大學語文教育系副教授,台灣東社秘書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