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6日 星期一

變遷中的台灣語言教育政策﹕從獨尊國語到國語附加 Amanda Scott & 張學謙

變遷中的台灣語言教育政策﹕從獨尊國語到國語附加
Amanda Scott & 張學謙

摘要
最近台灣的社會變遷主要就是民主化、現代化、及本土化(李英哲 1994)。獨尊國語的政策(Mandarin only)已經轉換為國語附加母語的政策(Mandarin plus)。本文分析國語附加母語教育政策形成的過程以及其影響。語言政策需要從社會及歷史的背景才能得到真切的了解,因此本文將從台灣的社會、政治歷史出發,分析最近關於身份認同、語言權利、語言資源以及語言意識形態的相關爭論。

雖然一般認為台灣語言教育政策有去中國化的傾向,不過從實際的語言教育規劃來看,目前台灣語言教育政策並沒有廢除國語的打算,國語仍然是語言教育的主體,只不過在小學階段附加母語和英語,後兩者的加入分別為了本土化和國際化的目的。雖然多元文化主義已經慢慢的成為主流民意,台灣語文教育也是往本土化的路線走,不過由於缺乏適當的語言教育規劃,母語教育仍然無法和國語教育平起平坐。

本文將從語言規劃理論探討目前台灣語言教育政策在本土化政治修辭和實際推廣產生落差的原因,本文採取Cooper(1989)的理論,分析台灣語言教育政策的地位規劃(status planning)、語文規劃(corpus planning)和學習規劃(acquisition planning)。Copper認為地位規劃、語文規劃和和語言學習規劃這三者有密切的關聯。

台灣語言政策的規劃顯示語言和族群意識、國家認同、經濟發展和全球化有著複雜的關係。本文的分析亦顯示政府主導的語言規劃的影響力及其限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