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6日 星期一

台灣各族群語言均應為必選課公聽會1999/6/24

台灣各族群語言均應為必選課公聽會1999/6/24
(書面意見)
台東師院語教系
張學謙

1.台灣本土語言死亡的危機

世界各地的語言以驚人的速度在流失、死亡。過去五百年內,世界上的語言消失了一大半,而數以百計的語言將在這個世紀末消失。根據克勞思(Krauss)的估計,現存的六千多種語言,到了21世紀末90%的語言會死亡、滅種。台灣本土語言流失的情形也相當嚴重。台灣原本有二十幾種不同的語言,但是有一半已經死亡了。目前台灣的本土語言都有嚴重的流失現象。張裕宏教授預估台灣本土語言第一個說再見的將是原住民語言,再來是客家語,最後是福佬話。簡單的說,如果情勢不變的話,台灣的本土語言都將走向滅種之路。二十一世紀末台灣將變成一個僅使用華語的單語社會。

2.本土語言流失﹕民間和官方的反應

語言死亡的威脅是台灣本土語言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是﹕如何挽救語言流失以促進語言保存、如何讓衰微的語言得以復健及如何讓瀕臨死亡的語言得以重生。

語言死亡的警訊喚起了各族群人士的語言忠誠感,以各式各樣的語言運動來爭取母語的權利,呼籲政府當局採行多語政策。1988年12月28日客家族群曾發動『還我客語』運動,爭取語言權。至今客家母語促進會的公益廣告仍然高掛在台東車站的大廳,明白寫著﹕

票投給支持語言平等/多元母語教育的候選人
在幼稚園小學國中,正課必修母語三堂

客家母語運動至今已經十年了。這十年來民間的母語教育訴求得到官方什麼樣的回應?

官方對人民母語教育的訴求,僅以敷衍了事的態度應付。目前教育部所規定的母語教育儘是點綴性的。名義上,自1996年開始,母語教育已經被納入中小學正式課程的一部分。究其實,所謂的"母語教育"卻只是附屬在每周一節的鄉土教學活動。鄉土教育內涵包括鄉土歷史、地理、文化、藝術、語言。也就是說,每周平均只有8分鐘的母語教育!因此,我們不難看出為什麼曹逢甫教授在探討目前台灣語文教育的現狀時,將母語教育定位為"身份不明"。

據報載將要實施的九年一貫新課程初步規劃將採選修的方式實施母語教育,自小學一年級起,每週選修一至二小時。由新課程的安排可知,教育部仍然是對母語教育採取"自生自滅"的"安樂死"政策,並沒有拿出教育良心,好好的面對本土語言死亡的威脅。選修母語的課程安排並不能達成母語保存的任務。由此可見,當前的母語教育政策還是獨尊華語,而將本土語言邊緣化。這樣的教育政策完全的違背語文教學原則﹕兒童的母語是最有效的教學媒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1953)。

3.全面性的本土語言教育

針對台灣各族群語言死亡的威脅,我們必需積極推展各族群語言教育。也就是,推行全面性的母語教育﹕將母語當做識字啟蒙的語言、教學的學科及教學的媒介語。選修母語課並不能有效的達到母語復興的目的。社會語言學家渥克(Walker 1984)就曾以北菲士蘭以選修的方式推行菲士蘭語失敗的事例,說明只有以必修的方式才能保證學生的積極參與母語學習。母語教育是各族群語言生存的重要支援系統,因而欠缺母語教育常導致母語流失。學者指出本土語言教育的重要性在於﹕(1)能讓學生對自身的族群語言文化產生光榮感,去除主流社會強加於身的污名感,提升族群語言的聲望;(2)能讓學生發展族群的語言能力,使其語言能成為現代社會的有效溝通工具;(3)能使得居住於少數語族的其他族群人士有機會學習當地語言,如此可以避免少數語言的流失(Walker 1984)。

目前台灣的語言教育的結果是削減式雙語現象。各族群的學生學會了第二語言(華語),卻喪失其母語。可見當局的語言教育政策,危及台灣各族群語言的生存。為了挽救本土語言,我們應當採行全面性的本土語言政策。全面性的本土語言教育並不排斥第二語言的學習,其主要的設想是以母語為優先的語言學習,強調第二語言的學習必需在堅固的母語基礎下,才能開始。唯有如此,才能達到添加式雙語現象。也就是說,有助於保存、發展母語,同時又能達到有效率的第二語言學習。

4.結語

台灣本土語言嚴重的流失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實。其中政府不當的語言政策是主要的原因。過去的語言政策是以謀殺本土語言為目的的語言政策。近年來,政府當局雖然已經放棄以壓制的手段謀殺本土語言,可是也沒有積極的建立本土語言的語言教育,因此,對本土語言文化的保存與推展毫無幫助,頂多只能稱作是『安樂死』的語言政策。這樣的政策嚴重的侵犯人民的語言文化權,導致弱勢族群的族群活力低落、本土語言文化不斷的流失。我們認為族群語言的教育、使用和傳承是基本人權的一部分,政府應當制定符合公義原則的語言政策,賦予本土語言官方地位,積極促進各語族的族群語言的教育、使用和傳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