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期錚 林敬祐 綜合】
為了爭取客家選票,不管是現任總統馬英九,還是民進黨主席蔡英文,都以「客家人」自居,而「會不會講客家話」不僅成了藍綠攻防焦點,甚至被視為族群身分認同的唯一指標,研究族群及語言的學者,不約而同地指出,「母語」不該被視為身分認同的唯一指標,然而將「母語流失」全部歸因於「錯誤政策打壓」,似乎也有討論空間。學者認為台灣需要的是一個能夠創造多元族群融合社會的領導人,而任何政黨或個人,都不該為了爭取選票,而以「族群身分」借題發揮。
選舉一到,藍綠政治人物都紛紛跳出來,強調自己的客家身分,以爭取更多族群票,而對於這份「客家認同」,學者正面的解讀。
東華大學民族系教授 施正鋒:「一開始的時候這是好的,政治人物願意出來,說我是什麼(身分),這個時候他公開場,就要主動講一些客家話,就會有示範效果。」
施正鋒也不諱言地表示「母語」確實是族群認同的重要指標,但也外界更應該關注的是,政治人物對「客家」的後續作為,面對台灣在60年代經歷過母語遭受壓抑的階段,導致許多人不會講客家話,曾經參與「還我母語運動」的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院長羅肇錦語重心長地說,縱使客語不是身分認同的唯一指標,但將「母語流失」全部歸因於「政策打壓」,似乎也有理性討論的空間。
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院長 羅肇錦:「如果說人家一再打壓方言,家裡本身還是會說客家話,但是因為教育與政策問題,變成孩子不會說,這樣來說今天變得不會說,還講得過去啦,不過你假如說家裡原本就根本就沒有說了(客語),也不曾有客家的想法,這樣來說,說被打壓,可能就有一點太過分了點。」
若是從「語言使用」的角度切入,研究語言政策的學者,則認為無論藍綠總統參選人,本身都擁有「多語資產」,甚至「英文」,都講得比自己的「母語」好,與其以「會不會說母語」認定族群身分,倒不如好好思考,如何透過立法、政策落實,保障客家語言的發展。
台東大學 華語文學系副教授 張學謙:「政治人物他最好提出,他用什麼方式來滿足人民的語言權利,用什麼方式,來提升人民的語言資產,不管那是外語或是本國語,都要制度化。」
為了爭取族群票源,藍綠雙方在兩岸議題角力後,又引發「身分認同」的爭議,客籍學者呼籲雙英陣營,儘速回歸政策面探討,並且以打造族群融合的多元文化社會為努力目標,如此才應該是值得信賴且真正具有執政能力的政黨,應有的作為。 (2011-11-15)
2011年11月21日 星期一
FW: 想起我那寂寞的、只會台語的阿母 寫給不會講母語的台灣年輕世代 丁鳳珍
想起我那寂寞的、只會台語的阿母 寫給不會講母語的台灣年輕世代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nov/22/today-o5.htm
想起我那寂寞的、只會台語的阿母 寫給不會講母語的台灣年輕世代
◎ 丁鳳珍
首先,這篇文章我要用華語文寫,因為我想寫給那些母語是台語,但卻不大會講台語,或許也看不大懂台語文的姊妹兄弟看。再來,這篇文章不是為了訓人,而是盼能更準確傳達出我內心的傷感,也期盼能與年輕世代更堅定的攜手合作,共同為我們的家鄉,我們的母語做些只有我們最能為她做的事,因為家鄉宛如母親般,即使受盡苦難、也總是不放棄養育疼愛我們。
賴和說過:「勇士當為義鬥爭。」到底這樣是不是偏激份子呢?希望台語系的學生上台灣文學課的時候,多練習用台語來報告,這樣的期盼為何會變成如跳樑小丑般的,逗得學生哄堂大笑?終於,被中國國民黨污蔑蹂躪過母語的我,再度感受到被中國國民黨鄙視羞辱的痛。因為,在中國國民黨在台灣推行數十年「請說國語、不准說方言的教育政策」之後,2011年的今天,台灣的孩子可以自由開口說母語了,但是多數台灣的孩子卻只能、只想開口說「國語」了,即使是台灣語文學系、台灣文學系的大學生。就連我家那兩個台語講得「夏夏叫」的中學生和小學生,為了和同學朋友有單純的互動,不想被當成異類,他們只有和祖父母、父母、姊弟之間的對話,才會單純講台語。
「不公不義」被教育手段包裹成「理所當然」,公平正義反而成為笑話,這樣「荒謬」的家鄉宛如「異鄉」般,讓人忍不住要為這樣的家鄉傷心落淚。但是,這是我們的家鄉,她一直需要我們還她應有的公道,重建她應有的榮光,所以,我們不要成為在家鄉自我放逐的「異鄉人」。在觀看電影《Seediq Bale》、《1895》,以及紀錄片《牽阮的手》的試映會時,我告訴自己:不要再流淚了,苦難的島嶼正需要我們為她打拼,母親般的家鄉正需要我們為她付出,「愛煞猛打拼為台灣」(客語),認真用心不怕苦,栽培自己,讓島國的榮光因你我的參與而溫柔美麗,那時候,我們再來豪情縱哭。
這樣想的我,是不是家鄉的怪人呢?
生於1970年的我,母親只會台語,師專剛畢業的國小導師告訴我們:講台語就是講髒話,要講「國語」,不要講台語。想成為乖孩子的我們,開始看不起自己的母語,覺得只會講台語的人不夠有水準。我小時候的電視節目一天只有中午及傍晚各有30分鐘的台語連續劇,其他時段電視都只會講「國語」,我的阿母因為聽不懂晚上8點檔連續劇的對話,常常問得讓無知不孝的我們嫌她煩。有些話為了不想讓母親聽懂,在母親身旁,我還會故意用「國語」和姊妹兄弟及好友交談。寂寞的、只會台語的,我的阿母在今年2月27日離開了這個說「國語」的世間,終於她不用再因為寂寞而一個人落淚了。
說「國語」的我,直到就讀成功大學中文系,旁聽了歷史系林瑞明老師的台灣近現代文學史,以及中文系施炳華老師的台語課,參加了第一屆台灣文藝營、第一屆台語文學營,20歲出頭的我,才終於知道,一直是學校優等生的自己,竟是讓自己母語瀕死的幫兇。
母親父親不必費力就教會我們講台語,我們的小孩卻有多少人會講台語呢?就在這兩三天,在台灣的中國國民黨羞辱鄙視不會講客家話的客家妹,講得振振有詞,難道,中國國民黨忘了:台灣人不會講母語的「恥辱」,正是拜該黨的不公不義的語言教育政策所致嗎?「打人的、喊救人」!這個島國是否還存在公義天理?感到沮喪的我,想看到。(作者為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nov/22/today-o5.htm
想起我那寂寞的、只會台語的阿母 寫給不會講母語的台灣年輕世代
◎ 丁鳳珍
首先,這篇文章我要用華語文寫,因為我想寫給那些母語是台語,但卻不大會講台語,或許也看不大懂台語文的姊妹兄弟看。再來,這篇文章不是為了訓人,而是盼能更準確傳達出我內心的傷感,也期盼能與年輕世代更堅定的攜手合作,共同為我們的家鄉,我們的母語做些只有我們最能為她做的事,因為家鄉宛如母親般,即使受盡苦難、也總是不放棄養育疼愛我們。
賴和說過:「勇士當為義鬥爭。」到底這樣是不是偏激份子呢?希望台語系的學生上台灣文學課的時候,多練習用台語來報告,這樣的期盼為何會變成如跳樑小丑般的,逗得學生哄堂大笑?終於,被中國國民黨污蔑蹂躪過母語的我,再度感受到被中國國民黨鄙視羞辱的痛。因為,在中國國民黨在台灣推行數十年「請說國語、不准說方言的教育政策」之後,2011年的今天,台灣的孩子可以自由開口說母語了,但是多數台灣的孩子卻只能、只想開口說「國語」了,即使是台灣語文學系、台灣文學系的大學生。就連我家那兩個台語講得「夏夏叫」的中學生和小學生,為了和同學朋友有單純的互動,不想被當成異類,他們只有和祖父母、父母、姊弟之間的對話,才會單純講台語。
「不公不義」被教育手段包裹成「理所當然」,公平正義反而成為笑話,這樣「荒謬」的家鄉宛如「異鄉」般,讓人忍不住要為這樣的家鄉傷心落淚。但是,這是我們的家鄉,她一直需要我們還她應有的公道,重建她應有的榮光,所以,我們不要成為在家鄉自我放逐的「異鄉人」。在觀看電影《Seediq Bale》、《1895》,以及紀錄片《牽阮的手》的試映會時,我告訴自己:不要再流淚了,苦難的島嶼正需要我們為她打拼,母親般的家鄉正需要我們為她付出,「愛煞猛打拼為台灣」(客語),認真用心不怕苦,栽培自己,讓島國的榮光因你我的參與而溫柔美麗,那時候,我們再來豪情縱哭。
這樣想的我,是不是家鄉的怪人呢?
生於1970年的我,母親只會台語,師專剛畢業的國小導師告訴我們:講台語就是講髒話,要講「國語」,不要講台語。想成為乖孩子的我們,開始看不起自己的母語,覺得只會講台語的人不夠有水準。我小時候的電視節目一天只有中午及傍晚各有30分鐘的台語連續劇,其他時段電視都只會講「國語」,我的阿母因為聽不懂晚上8點檔連續劇的對話,常常問得讓無知不孝的我們嫌她煩。有些話為了不想讓母親聽懂,在母親身旁,我還會故意用「國語」和姊妹兄弟及好友交談。寂寞的、只會台語的,我的阿母在今年2月27日離開了這個說「國語」的世間,終於她不用再因為寂寞而一個人落淚了。
說「國語」的我,直到就讀成功大學中文系,旁聽了歷史系林瑞明老師的台灣近現代文學史,以及中文系施炳華老師的台語課,參加了第一屆台灣文藝營、第一屆台語文學營,20歲出頭的我,才終於知道,一直是學校優等生的自己,竟是讓自己母語瀕死的幫兇。
母親父親不必費力就教會我們講台語,我們的小孩卻有多少人會講台語呢?就在這兩三天,在台灣的中國國民黨羞辱鄙視不會講客家話的客家妹,講得振振有詞,難道,中國國民黨忘了:台灣人不會講母語的「恥辱」,正是拜該黨的不公不義的語言教育政策所致嗎?「打人的、喊救人」!這個島國是否還存在公義天理?感到沮喪的我,想看到。(作者為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