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5日 星期四

學校母語三部曲:傳播訊息、改變態度及持續行動

張學謙

學校大概是除了家庭之外,兒童語言社會化最重要的場域。過去,學校常被批評為母語“屠宰場”,學生到了學校之後,母語被華語取代。現在,雖然推行學校母語教育,但是推行不夠積極,母語還是繼續的流失。坎托尼認為維持弱勢語言生機是學校的責任,建議學校採取以下的行動:傳播訊息、改變態度、持續行動。

訊息傳播:需要打破母語是學習障礙的迷思。學術研究不但支持雙語的認知優勢,也清楚表明雙語對兒童的教育發展有正面的效果。學者指出,第二語言的學習建立在母語的基礎,母語學習的重要資源。

改變態度:學校對母語的態度應該要轉向母語是資源、母語是權利的方向,切記:「兒童家庭的語言和文化經驗是他們將來學習的基礎,學校教育應該奠基於此,而非破壞這個基礎;在學校,每一個兒童的才智都有得到尊重和發揮的權利。」

持續行動:從建造母語友善的校園環境做起。除了建立母語景觀外,母語可以使用在各種場合,如教室布置、學校公告、建築名稱、宣導海報等等。甘明士建議教師可以透過課堂活動,如實地調查,以提升學生的語言意識,頌揚學生的多語言現象;或是進行語言分享的活動,例如,每天由一位同學在課堂中介紹一個母語詞彙,全班一起學習和討論這個詞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