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facebook.com/#!/video/video.php?v=1444440303983
Margaret Lin
我在此代表全班同學獻給張學謙老師:
當初,咱們對語言學的印象是一個很難讀的學問,但是在老師的教導之下,『語言』這個詞似乎變得更加多元及趣味。因為老師嚴格的教導之下,使咱們不僅涉略語言的知識,也知道文化和語言有什麼關係,讓我們學習用另一種角度看不同的語言。就包括老師在課堂上要求我們撰寫小論文,讓我們學習到尋找資料的本領,還有,更重要的是,我們也學到抄襲的教訓,那就是『重寫』。看到老師一直為咱們的母語作宣傳和教導我們如何利用羅馬拼音來讀台語,我們也更加珍視台語的地位及重要性。如果老師沒有這樣付出,咱們想,台語這個語言可能要面對死亡的危機。雖然老師給我們的功課比起其他老師給的來的有些繁重,但相對的,老師使我們的學習更加充實,也使我們的學習態度更加勤快。平時很認真研究的你,對於我們班未來要上研究所的同學來說,是認真打拚的目標,咱們感謝老師提早訓練我們,咱們真的成長很多,多謝老師!
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
2010年6月12日 星期六
馬、周語文教育的盲點 自由時報2010/6/13
馬、周語文教育的盲點 自由時報2010/6/13
◎ 張學謙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jun/13/today-o8.htm
報載馬英九總統「肯定台北縣長周錫瑋重視語文教育」,尤其是「增加」國中小國語文上課時數。而台北縣政府決定全面推動的「英語活化課程」,也是每周「增加」三堂英語課。兩者都是基於「投入學習時間」(time-on-task)的假設,認為只要增加學習的時數,就能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單以英語為例,又稱為英語最大劑量假設(maximum exposure to English hypothesis)。問題是投入更多時間學習英語,英語是否就會更好?答案是否定的。
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顯示,英語學習的時間多寡和學生的成績,無法確定其中有正相關。事實上,國內英語教學專家所作的研究也顯示,過早、更多的英語學習,無法保證英語會更加進步。英語教學品質的提升才是重點。因此,教育部才提出「語言學習順序應為先母語、再國語、後英語」的原則。台北縣只重視英語教學時數的增加,忽略了教學品質的提升,顯然犯了頭痛醫腳的錯誤。
如果更多的投入學習時間不是英語教學良方的話,有什麼可以作為語言教學的基礎理論?相對於僅重視目標語的英語教學,雙語教育學者提出語言互助理論(the "linguistic interdependence" hypothesis),要言之即是不同的語言之間有相輔相成的功效,語言教學應當重視母語所扮演的基礎角色。
雙語的研究發現,兒童的母語發展是預測第二語言發展的重要指標。因此,有著穩固母語基礎的兒童,比較能發展出學校語言的讀寫能力。這也是為什麼在家裡說毛利語的紐西蘭原住民,其英語成績以及學業成績,優於在家裡說英語的原住民。母語的教育價值可見一斑。
基於兩種語言相互依賴的關係,以及語言學習轉移的功效,初級教育應當強化或是活化的,應當是兒童已經具有的母語基礎。很可惜,台北縣政府缺乏國際雙語教育的觀點,選擇一個與兒童語言社會化無關、又缺乏在地社區語言實踐的外語作為語言教育活化的對象。沒有在地根源的語種,如何能定根、發展、活化呢?台北縣政府如果有心活化語言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提供兒童近用國語和母語的環境,讓在地的多種語言能在校園裡,彼此滋養、相輔相成,將學校打造成多語言的美麗花園。
(作者為台東大學華語系副教授)
◎ 張學謙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jun/13/today-o8.htm
報載馬英九總統「肯定台北縣長周錫瑋重視語文教育」,尤其是「增加」國中小國語文上課時數。而台北縣政府決定全面推動的「英語活化課程」,也是每周「增加」三堂英語課。兩者都是基於「投入學習時間」(time-on-task)的假設,認為只要增加學習的時數,就能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單以英語為例,又稱為英語最大劑量假設(maximum exposure to English hypothesis)。問題是投入更多時間學習英語,英語是否就會更好?答案是否定的。
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顯示,英語學習的時間多寡和學生的成績,無法確定其中有正相關。事實上,國內英語教學專家所作的研究也顯示,過早、更多的英語學習,無法保證英語會更加進步。英語教學品質的提升才是重點。因此,教育部才提出「語言學習順序應為先母語、再國語、後英語」的原則。台北縣只重視英語教學時數的增加,忽略了教學品質的提升,顯然犯了頭痛醫腳的錯誤。
如果更多的投入學習時間不是英語教學良方的話,有什麼可以作為語言教學的基礎理論?相對於僅重視目標語的英語教學,雙語教育學者提出語言互助理論(the "linguistic interdependence" hypothesis),要言之即是不同的語言之間有相輔相成的功效,語言教學應當重視母語所扮演的基礎角色。
雙語的研究發現,兒童的母語發展是預測第二語言發展的重要指標。因此,有著穩固母語基礎的兒童,比較能發展出學校語言的讀寫能力。這也是為什麼在家裡說毛利語的紐西蘭原住民,其英語成績以及學業成績,優於在家裡說英語的原住民。母語的教育價值可見一斑。
基於兩種語言相互依賴的關係,以及語言學習轉移的功效,初級教育應當強化或是活化的,應當是兒童已經具有的母語基礎。很可惜,台北縣政府缺乏國際雙語教育的觀點,選擇一個與兒童語言社會化無關、又缺乏在地社區語言實踐的外語作為語言教育活化的對象。沒有在地根源的語種,如何能定根、發展、活化呢?台北縣政府如果有心活化語言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提供兒童近用國語和母語的環境,讓在地的多種語言能在校園裡,彼此滋養、相輔相成,將學校打造成多語言的美麗花園。
(作者為台東大學華語系副教授)
2010年6月10日 星期四
評台北縣英語活化課程:以穩固的母語基礎迎接英語熱的來襲
評台北縣英語活化課程:以穩固的母語基礎迎接英語熱的來襲
張學謙
伴隨著英語熱帶來的英語焦慮症幾乎席捲全球,台灣也不例外。最近台北縣政府決定將全面推動每周多上3堂課的「英語活化課程」,可以說是病急亂投醫的一例。說來諷刺,英語活化課程美其名為國際化,卻是閉門造車,無視於國際雙語文獻對雙語教育的認識。
台北縣政府每周多上3堂課的「英語活化課程」是基於「投入學習時間」(time-on-task)的假設,認為只要增加英語學習的時數就能強化學生的英語學習效果。這種又稱為英語最大劑量假設(maximum
exposure to English hypothesis)。問題是投入更多時間學習英語,英語是否就會更好?答案是否定的。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顯示投入英語學習的時間多寡和學生的成績並沒有任何正面關係。事實上,國內英語教學專家所作的研究顯示過早、更多的英語學習無法保證英語會更加進步。英語教學的品質的提升才是重點。因此,教育部才提出「語言學習順序應為先母語、再國語、後英語」的原則。台北縣只重視英語教學時數的增加,忽略了教學品質的提升,顯然犯了頭痛醫腳的錯誤。
如果更多的投入學習時間不是英語教學的良方的話,有什麽可以作為語言教學的基礎理論?相對於僅重視目標語的英語教學,雙語教育學者提出語言互助理論(the “linguistic interdependence” hypothesis)。語言互助論不同的語言之間有相輔相成的功效,語言教學應當重視母語所扮演的基礎角色。雙語的研究發現兒童的母語發展是預測第二語言發展的重要指標。因此,有著穩固母語基礎的兒童,比較能發展出學校語言的讀寫能力。這也是爲什麽在家裡說毛利語的紐西蘭原住民,其英語成績以及學業成績優於在家裡說英語的原住民。母語的教育價值可見一斑。
基於兩種語言相互依賴的關係,以及語言學習轉移的功效,初級教育應當強化或是活化的應當是兒童已經具有的母語基礎。很可惜,台北縣政府缺乏國際雙語教育的觀點,選擇一個與兒童語言社會化無關、又缺乏在地社區語言實踐的外語作為語言教育活化的對象。沒有在地根源的語種,如何能定根、發展、活化呢?台北縣政府如果有心活化語言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提供兒童近用國語和母語的環境,讓在地的多種語言能在校園裡,彼此滋養、相輔相成,將學校打造成多語言的美麗花園。
總而言之,台北縣在制定國小英語教育政策的時候,需要以宏觀的國際語文教育視野,追求以母語為基礎、確實可行的雙語教育。在穩固的母語基礎下,迎接英語熱潮的來襲,病急亂投醫或是食緊攏破碗,都不足取。
張學謙
伴隨著英語熱帶來的英語焦慮症幾乎席捲全球,台灣也不例外。最近台北縣政府決定將全面推動每周多上3堂課的「英語活化課程」,可以說是病急亂投醫的一例。說來諷刺,英語活化課程美其名為國際化,卻是閉門造車,無視於國際雙語文獻對雙語教育的認識。
台北縣政府每周多上3堂課的「英語活化課程」是基於「投入學習時間」(time-on-task)的假設,認為只要增加英語學習的時數就能強化學生的英語學習效果。這種又稱為英語最大劑量假設(maximum
exposure to English hypothesis)。問題是投入更多時間學習英語,英語是否就會更好?答案是否定的。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顯示投入英語學習的時間多寡和學生的成績並沒有任何正面關係。事實上,國內英語教學專家所作的研究顯示過早、更多的英語學習無法保證英語會更加進步。英語教學的品質的提升才是重點。因此,教育部才提出「語言學習順序應為先母語、再國語、後英語」的原則。台北縣只重視英語教學時數的增加,忽略了教學品質的提升,顯然犯了頭痛醫腳的錯誤。
如果更多的投入學習時間不是英語教學的良方的話,有什麽可以作為語言教學的基礎理論?相對於僅重視目標語的英語教學,雙語教育學者提出語言互助理論(the “linguistic interdependence” hypothesis)。語言互助論不同的語言之間有相輔相成的功效,語言教學應當重視母語所扮演的基礎角色。雙語的研究發現兒童的母語發展是預測第二語言發展的重要指標。因此,有著穩固母語基礎的兒童,比較能發展出學校語言的讀寫能力。這也是爲什麽在家裡說毛利語的紐西蘭原住民,其英語成績以及學業成績優於在家裡說英語的原住民。母語的教育價值可見一斑。
基於兩種語言相互依賴的關係,以及語言學習轉移的功效,初級教育應當強化或是活化的應當是兒童已經具有的母語基礎。很可惜,台北縣政府缺乏國際雙語教育的觀點,選擇一個與兒童語言社會化無關、又缺乏在地社區語言實踐的外語作為語言教育活化的對象。沒有在地根源的語種,如何能定根、發展、活化呢?台北縣政府如果有心活化語言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提供兒童近用國語和母語的環境,讓在地的多種語言能在校園裡,彼此滋養、相輔相成,將學校打造成多語言的美麗花園。
總而言之,台北縣在制定國小英語教育政策的時候,需要以宏觀的國際語文教育視野,追求以母語為基礎、確實可行的雙語教育。在穩固的母語基礎下,迎接英語熱潮的來襲,病急亂投醫或是食緊攏破碗,都不足取。
2010年6月6日 星期日
FW: 查禁羅馬字聖經
台灣大百科全書
查禁羅馬字聖經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974&Keyword=%E8%81%96%E8%A9%A9%0D
查禁羅馬字聖經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974&Keyword=%E8%81%96%E8%A9%A9%0D
FW:行動文學博物館 巡展首站在台東
行動文學博物館 巡展首站在台東
客家電視台 (2010-05-29 20:40)
【徐榮駿/台東卑南】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00529/3201456.html
位於東部的台東縣,因為文化資源比較缺乏,過去曾被譏為〞文化沙漠〞,為了讓偏遠地區的民眾,更貼近台灣文學,國立台灣文學館特地以貨櫃車,打造了一輛行動文學博物館,並以巡迴展出的方式,讓喜愛文學的朋友也能夠過影音與互動科技,欣賞到不同語言文化的台灣文學。
〞日時頭,毋想開花,也沒必要開分人看〞,這首〞夜合〞是客籍文學家曾貴海的作品,除了手稿展出,一旁電話造型的裝置,也可以聽到作者親自讀詩的語音。
這份1886年印製的台灣府城教會報,不但是東南亞的第一份報紙,還是用河洛語作為使用語言的羅馬拼音文字,這些全台各地不同語言文化的文學作品,在這個21坪大的行動博物館裡,都能看得到,展出內容的精緻度,讓參觀的文化界人士也深表肯定。
台灣羅馬字協會理事 張學謙:「在這裡可以看出台灣文化,是多種語言,多種族群的,這是我覺得這次展覽最大的特色,可以反映台灣的社會的事實。」
這輛停駐在卑南史前文化公園廣場的貨櫃車,是台灣文學館特別打造的行動文學博物館,內部展出的不只是靜態的文學作品,也大量運用了影音以及互動式的設備,引領參觀的民眾走進文學的世界,台灣文學館為了讓偏遠縣市,也能接觸到更豐富多元的本土文學,從三年前就開始推動這項巡迴展覽的計畫,第一站就選擇在後山的台東展出。
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 李瑞騰:「在西部實際上有很多很好的東西,在台東的朋友或者在這邊學習的學生,不一定能夠那麼遠的跑到現場去看這些展覽,當我們把這些東西帶到這個地方來以後,就近,我想來的機會就可能比較大。」
主辦單位表示,為了給參觀民眾最好的服務,特別花了20小時,訓練7位台東大學的學生,擔任導覽的工作,而台東展期在七月結束後,行動文學博物館也將繼續開往花蓮、宜蘭等地為鄉親服務。
客家電視台 (2010-05-29 20:40)
【徐榮駿/台東卑南】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00529/3201456.html
位於東部的台東縣,因為文化資源比較缺乏,過去曾被譏為〞文化沙漠〞,為了讓偏遠地區的民眾,更貼近台灣文學,國立台灣文學館特地以貨櫃車,打造了一輛行動文學博物館,並以巡迴展出的方式,讓喜愛文學的朋友也能夠過影音與互動科技,欣賞到不同語言文化的台灣文學。
〞日時頭,毋想開花,也沒必要開分人看〞,這首〞夜合〞是客籍文學家曾貴海的作品,除了手稿展出,一旁電話造型的裝置,也可以聽到作者親自讀詩的語音。
這份1886年印製的台灣府城教會報,不但是東南亞的第一份報紙,還是用河洛語作為使用語言的羅馬拼音文字,這些全台各地不同語言文化的文學作品,在這個21坪大的行動博物館裡,都能看得到,展出內容的精緻度,讓參觀的文化界人士也深表肯定。
台灣羅馬字協會理事 張學謙:「在這裡可以看出台灣文化,是多種語言,多種族群的,這是我覺得這次展覽最大的特色,可以反映台灣的社會的事實。」
這輛停駐在卑南史前文化公園廣場的貨櫃車,是台灣文學館特別打造的行動文學博物館,內部展出的不只是靜態的文學作品,也大量運用了影音以及互動式的設備,引領參觀的民眾走進文學的世界,台灣文學館為了讓偏遠縣市,也能接觸到更豐富多元的本土文學,從三年前就開始推動這項巡迴展覽的計畫,第一站就選擇在後山的台東展出。
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 李瑞騰:「在西部實際上有很多很好的東西,在台東的朋友或者在這邊學習的學生,不一定能夠那麼遠的跑到現場去看這些展覽,當我們把這些東西帶到這個地方來以後,就近,我想來的機會就可能比較大。」
主辦單位表示,為了給參觀民眾最好的服務,特別花了20小時,訓練7位台東大學的學生,擔任導覽的工作,而台東展期在七月結束後,行動文學博物館也將繼續開往花蓮、宜蘭等地為鄉親服務。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