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3日 星期六

識正書簡是什麽碗糕? (華語版)

台灣官方的語文政策長久以來都把語文當作改變認同的工具。最近馬總統的“識正書簡”的政策宣言也是一例。語文的選用可以說是一種 “表現認同的行為”(act of identity)。從這個角度分析,“識正書簡”的主張,對正體字和簡體字事實上並非一視同仁。整個論述的重點不是“識正”,而是“書簡”。

跟台灣人主張“識正”,只是多此一舉,本來就會了,何必多言。事實上,“書簡”才是馬總統心肝內所想的,從中國馬上表示歡迎“識正書簡”,就可以看出,這個主張並不是主張正、簡平等,而是在宣佈文字上以書簡為目標。對中國人而言,自1950年代就以簡體字為書寫規範。也就是說,書簡指的是台灣人寫簡體字。

台灣華語和中國普通話之間的語文差異,不但是是語言的防線、認同的標記,更重要的是國家語文主體性的表示。可惜,馬總統並不在意堅持台灣人主體性的承諾,隨意的舉起白旗投降。
正體字在馬總統急欲跟中國表態、交心之下,變成祭品。“識正書簡”簡直就是語言投降的宣言書。馬總統這樣做危害台灣人的利益。世界各國有許多各自有各自標準的“多元中心的語言”(pluricentric languages),相近的語言各自有各自的規範,彼此各自成為中心,而非以強權決定誰才是標準。這樣的多元中心關,才有利於台灣主體性的建立,也才能消弭國人對馬總統過度傾中的疑慮。台灣的語文自由存在的價值,無需以中國為唯一標準。台灣當作一個華語的中心,有必要對世界各地的多元中心語言吸收經驗,在國家主體性以及溝通便利性取得平衡,而不是一切以中國馬首是瞻,輕易舉起白旗,任人宰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