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簽約 陳教授扯後腿--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不得剝奪固有語言之權利◎ 張學謙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un/9/today-o1.htm 自由時報2009/06/09
中研院《台灣民眾的社會意向2004》的調查報告,發現有六成五的民眾支持學校的母語教育,其 中客家人最支持,高達七十四%。母語教育雖然深受支持,卻也飽受意識形態的曲解和質疑,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母語教育是意識形態掛帥的指控」。最近就連「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主任陳伯璋教授,也點名批判母語教育列為「必選修」,是政治問題,而不是專業問題。教育界盛傳,不論台灣母語改列彈性課程,或是與英語並列必選(可預見學童都會去選英語),母語教育即將在國小校園消失。陳教授的意見,是專業意見還是偏見?
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任教的甘明士(Jim Cummins)是國際知名的雙語教育學者。他提出語言相互依賴理論,主張:第二語言的學習,總是建立在母語的基礎上,母語非但不是學習的負擔,反而是任何語言學習的資源語言。因此,甘明士積極主張教育機構提供兒童使用兩種語言的環境,讓兩種語言彼此滋養、相輔相成,成就添加式的雙語現象。
甘明士提醒我們:母語是重要的資產,母語教育值得提倡,正是因為母語是最好的教學媒介,這一點早在一九五三年就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母語是教育兒童最好的媒介是公認的道理。」
另一位雙語教育專家克勞福(James Crawford)就說:雙語教育之所以難於推行主要的原因,並不在於雙語教育缺乏學理根據,而是一般人接受到的相關訊息,常常是由特定政治利益團體散播的迷思和偏見。我們可以說:台灣目前需要的是多語言並存共榮的想像,而不是更多的語言偏見。語言之間可以不是零和關係,我們不需要犧牲母語、學習第二語言的削減式雙語現象。語言之間應當是添加式的關係,保有母語,對其他語言的學習絕對有幫助。
現代語言教育規劃,主要站在公民權利的立場,而非民族主義的立場;馬英九總統五月十四日簽署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其中第二十七條就規定「凡有...語言少數團體之國家,屬於此類少數團體之人...使用其固有語言之權利,不得剝奪之。」可見母語教育不但是符合現代國家人權立國的理念,實際上也符合國家利益;阻礙兒童發展母語不但是浪費國家的語言資產,也違
反兒童的權利。 (作者為國立台東大學華語系副教授)
2009年6月14日 星期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