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4日 星期日

甩開政治偏見 正視母語的教育價值(華語版)

以下這篇bat發表ti自由時報。M-koh 這篇khah完整,按算beh ti TBTS刊出。

雙語教育專家克勞福(JamesCrawford)曾說過:雙語教育之所以難於推行主要的原因並不在於雙語教育缺乏學理根據,而是一般人接受到的相關訊息常常是由特定政治利益團體散播的迷思和偏見。克勞福的觀察同樣適合於台灣母語教育的問題,母語教育的焦點常被集中在意識形態的鬥爭,到底母語的教育的意義何在,卻很少得到重視。

母語教育普遍的受到一般民眾的支持。中研院《台灣民眾的社會意向2004》的調查報告發現有六成五的民眾支持學校的母語教育,其中客家人最支持,高達74%。母語教育雖然深受好評,卻也飽受意識形態的曲解和質疑,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母語教育是意識形態掛帥的指控。

最近就連「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主任陳伯璋教授也點名批判母語教育列為「必選修」,是政治問題,而不是專業問題。和母語教育最相關的專業領域就是雙語教育以及語言教育規劃。從這兩個領域對於母語教育看法,大概就可以檢驗出陳教授的意見,是專業意見還是偏見。

任何關於母語教育的討論,不應當只停留在意識形態的爭論,最重要的是瞭解學術研究對於母語在教育發展上所扮演的角色。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任教的甘明士(JimCummins)是國際知名的雙語教育學者。他提出語言相互依賴理論,主張:第二語言的學習總是建立在母語的基礎上,母語非但不是學習的負擔,反而是任何語言學習的資源語言。因此,甘明士積極主張教育機構提供兒童近用兩種語言的環境,讓兩種語言彼此滋養、相輔相成,成就添加式的雙語現象。

甘明士對於母語教育價值的論述,值得關心臺灣語言教育的人士注意。母語教育在臺灣的歷史脈絡中,雖然帶有批判當權“語言差別對待主義”的反對意味,母語教育積極正面的意義卻很少受到重視。甘明士的論述正好提醒我們母語是重要的資產,母語教育值得提倡,正是因為母語是最好的教學媒介,這一點早在1953年就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母語是教育兒童最好的媒介是公認的道理。」

台灣目前需要的是多語言並存共榮的想像,而不是更多的語言偏見。語言之間可以不是零和關係,我們不需要犧牲母語、學習第二語言的削減式雙語現象。語言之間的應當是添加式的關係,保有母語對其他語言的學習絕對有幫助。

長久以來,臺灣的語言教育一直受到政治意識形態的牽絆。特別是來自官方民族主義的影響,常常以「語言同化」作為語言教育的目標,語言成為改變認同的工具。這種基於單一民族主義的語言政策不但過時,也戕害人權。全球化帶來世界各地的語言、文化、宗教和族群的多樣性,加上語言人權成為世界潮流,語言政策被賦予的任務就是在「形塑國家認同的時候,能兼顧所有公民(包括學童)的權利,並且將國家的語言、文化和經濟資源做最妥善的運用」。現代語言教育規劃主要站在公民權利的立場,而非民族主義的,最近臺灣簽署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二十七條就規定不得剝奪少數團體的語言權利。母語教育不但是符合現代國家人權立國的理念,實際上也符合國家利益,阻礙兒童發展母語不但是浪費國家的語言資產,也違反兒童的權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