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30日 星期四

台灣語言教育政策規劃﹕從獨尊華語到華語附加

最近beh ti台東演講,對象是國小的教師,題目是: 台灣語言教育政策規劃﹕從獨尊華語到華語附加 這個主題進前是kah Dr. Mandy Scott合寫的,刊ti Scott, Mandy & Tiun Hak-khiam. 2007.“Mandarin-only to Mandarin-plus: Taiwan”. Language Policy. 6(1) : 53-72. 以下是簡報內容: 1. 目的 批判的檢視目前台灣語言政策和實踐的狀況,以福佬語(Holo)和客家語(Hakka)的學校教育為分析焦點。 2. 先前的台灣語言政策回顧 日本時代(1895-1945) 以及之後的國民黨政府KMT (1945-1987)皆採取高壓同化的語言政策,先後成功的推動日語和華語。 日語成為高階的官方語言,1945年之後國民黨時代,華語取代日語成為官方語言。 在政策的安排之下,本土語言淪為低階語言,不登大雅之堂。 日本和中國文化先後由官方積極的推動,台灣文化則受到忽視、醜化。 3. 當前的台灣語言政策﹕“華語附加”及多元文化主義 1987年解嚴之後的語言政策可視為對先前不當語言政策的反彈,嘗試糾正過去的錯誤。目前語言政策主要的面向為﹕ -承認本土語言為合法、有效的溝通和表達工具; -由“語言為問題”轉為“語言為權利”的政策取向 (cf Ruiz 1984). -承認保存和復興本土語言和文化的必要性﹕台灣本土語言有急劇流失,轉向華語的現象。2003年的調查顯示13歲至29歲之間的客家人,只有33.6%能說流利的客家話,十歲以下的客家人則只剩下11.6%能說流利的客家話(GIO 2005)。福佬話流失的情形比較不明顯。 -推動台灣化或本土化以平衡過去過於傾向中國化的語言政策。 -同化政策 邁向多元開放(陳美如 1998)及多元文化政策。 -容忍本土語言成為社會政治和解的方法(Erbaugh 1995)。 -“由下而上”及“由上而下”的政策發展和實施。 4. 學校的本土語言教學 學校再次的被視為推行語言政策的主要方法。自2001年開始,教育部頒布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規定所有的小學都需要進行鄉土語言教育(Zhang 2002:110)。 4 a) 鄉土語言教育政策實施的進展 -2002年舉辦鄉土語言師資認證。 -引進母語師資培訓課程,課程時間很段(36-72小時)。 -教育部鼓勵大學設立台灣語言和文學系所,培育母語教師。 -母語由小學教師或支援教師負責教學,母語師資訓練不足。 -教學方法根據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 -國小母語教材採用教師自編或校外出版的教科書(Kang 1996:374). 5. 學校母語教育不足之處 5a) 本土語言在華語附加的政策下只有附屬的地位 -和華語相比,本土語言課程相當的少(一星期一節課),僅作為教學科目,而非教學語言。 -和英語相比,本土語言上課時數較少,也比較不受重視。 -本土語言無法像華語和英語一樣成為國中和高中的必修課。 -師資訓練時間不夠,只有36-72小時,國小英語教師則需兩年的培訓時間才能成為合格教師(Scott and Chen 2004)。 -母語教科書和教材常塑造本土文化“落伍”的形象,強化本土語言無法跟得上時代以及不適合嚴肅得話題或用於正式場合的刻板印象。 -客語和福佬語小學母語教科書使用漢字加上兩種注音系統﹕羅馬字和注音符號。由於缺乏書寫標準,同一語詞常會有不同漢字或注音形式。 5b) 單靠學校母語課程的局限 -單靠學校無法復興,也無法保存語言(Fishman 2001). -需要鼓勵學校和社區通力合作促進兒童的母語使用。 6. 一些值得參考的實踐模式 6a). 台灣母語日 高雄地區的幼稚園、小學、中學一周選擇一天作為母語日,學校鼓勵教職員當天盡量使用本土語言和學生交談、上課。這個政策由南社所倡導,最近教育部還將母語日推廣到全國幼稚園、國小和國中。 6b). 強化學校和社區的聯繫 台東的一間客語學校獎勵學童在客語商店使用客語。 使用行銷策略提升語言意識並建構學校、家庭和社區母語友善的環境(Tiun 2005)。 6c) 使用母語作為教學語言 陳美瑩(2005)在台南進行母語華語雙語教學成效良好。 6d) 國外的模式 紐西蘭的語言巢(Te Kohanga Reo)可以作為挽救母語的參考,透過建立母語幼稚園,提供學前的母語浸淫環境。 7. 未來發展的方向 7a) 語言地位規劃 1987年之後本土語言的地位有所提升,現在大多數人都把本土語言視為認同的標記,將之視為政治和解,並強調“語言為權利“的論述。不過,這樣仍不足以保存和復興語言。以下是我們對提升本土語言地位的建議﹕ -推廣本土語言作為教學語言; -請參考5c及 6c。 -將母語融入學校課程; -請參考施炳華(2004) ,張學謙 (2004) -增進本土語言的經濟價值 -如規定將地方語言能力作為政府部門工作的條件。 -提升本土語言教育價值的意識。母語的教育價值鮮為人知,關於雙語教育優點的相關研究需要廣泛的宣傳。 7b) 語文規劃的必要性 -由於台灣社會和政治的影響,導致客家話和福佬話欠缺學術和正式語體的詞彙。 -造成本土語言地位低落,使用受限於非正式、日常的領域,正式的情境則轉用華語。 7c) 福佬話和客家話需要標準化的書寫系統 -需要釐清書面語的地位 -客家話和福佬話發展的書面標準將作為獨立自主的書面語系統或只是學習詞彙的注音工具? -客家話和福佬話要是有標準化的文字,就能和華語並列,成為能在現代社會各方面使用的語言。 -書面語是語言標準化和精致化的基礎,書寫成文之後,就能成為學習的科目,也能成為高等教育傳授現代知識的教學媒介語。 (Chen 1999:205) 7d) 建構多族群、多語言的國家語言政策 -現行的華語附加政策並不是要由本土語言取代華語,也不是要阻礙英語等國際語言的學習。這個政策嘗試復興、保存和發展本土語言,讓本土語言能充分的參與多元文化台灣的建構。 -為了促進本土語言的振興,確保本土語言的永續生存,多語現象應當成為台灣認同的重要標記,多種語言也需要成為社會上和經濟上的資本。 8. 結論 -現行的華語附加政策,作為由上而下的語言政策,嘗試改正過去語言壓制的錯誤。 -雖然,整個政策能促進語言容忍也成功的消除語言歧視,對於挽救本土語言流失而言,幫助不大。 -在學校體系內和學校之外都有許多必需加強的地方。 參考書目 江文瑜。1996。〈由台北縣學生和老師 對母語教學之態度看母語教育之前景〉。施正鋒(編)。《語言政治與政策》。pp. 371-415,台北﹕前衛。 施炳華。2004。〈談台灣閩南語融入領域通整教學〉。《台灣語文研究》, 2﹕61-98。 張建成。2002。《批判的教育社會學研究》。臺北:學富。 張學謙。2004。〈結合社區與學校的母語統整教學〉。《台灣語文研究》。2﹕171-192。 張學謙。2005。《結合社區與學校推展客語計劃》。客委會結案報告。 陳美如,1998,《台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陳美瑩。2005。〈台灣的母語和國語雙語教育:選擇性浸濡雙向交融雙語教學〉。《教師之友》,46(4)﹕82-106 頁。 Chen Ping. (1999).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nd sociolinguistic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rbaugh, Mary S. (1995). Southern Chinese dialects: a medium for reconciliation within Greater China. Language in Society 24, 79-94 Fishman, Joshua A. (Ed) (2001). Can Threatened Languages be Saved? Reversing Language Shift, Revisited: A 21st Century Perspective. Clevedon, UK: Multilingual Matters. GIO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2005 Taiwan Yearbook http://www.gio.gov.tw/taiwan-website/5-gp/yearbook/ [accessed 7/2/2006] MOE (2000). Guomin Zhongxiaoxue Jiunian Yiguan kecheng Zanxing Gangyao: Yuwen Xuexi Lingyu Taipei. MOE. Ruiz, R. (1984). Orientation in Language Planning.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ilingual Education. 8, 2, 15-34. Scott, Mandy and Pi-fen Liu Chen. (2004) English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wan. In Penny Lee and Hazita Azman (Eds), Global English and Primary Schools: Challenges for elementary education (pp. 51-71). Melbourne, CAE Press. UNESCO. (1953). The use of vernacular languages in education. (Monographs on fundamental education, 8.) Paris: UNESCO.

2012年6月16日 星期六

http://www.fremdsprachendidaktik.rwth-aachen.de/Ww/bilingreform_rez_smit.pdf The Bilingual Reform: A Paradigm Shift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Wolfgang Butzkamm and John A. W. Caldwell. narr studienbücher (2009)

禁止單語教學,實施雙語教學

報載,教育部擬定「幼兒園教保服務實施準則」草案,明令幼兒園禁止全美語或雙語教學。教育部排除學前兒童英語教學的理由,言之成理,任何語言的學習的確是由親到疏,也應該以本國語文為主。可惜的是,這項草案並沒有積極的照顧到族群語言,本國語言到底是單數或是複數,語焉不詳。不過,從大部份幼兒園華語單語使用看來,該排除的不僅是全美語教學,也應該禁止全華語教學,改採母語和華語的雙語教育。 全美語跟全華語都採用單語教學原則,僅用目標語,禁止學生的母語。由於忽略學生的母語教育價值和母語教學權利,常常導致學會第二語言、卻失去母語的削減式雙語現象。有越來越多的語言教育學者注意到,單語教學不足之處,甘明士(Jim Cummins)就批評,單語教學原則不但缺乏實證研究,也不符合人類學習的原理,也不符合現代對雙語、多語人心智運作的理解。 我們不但要禁止單語教學,還要積極的實踐雙語教學。語言教學,應該從原本的單語教學邁向雙語教學策略。長久以來雙語教育的大門,被緊緊關上,學生來到學校門口,就必須把家庭的語言擱置在校門外,該是打開雙語大門,迎接多語言世界的時候。「幼兒園教保服務實施準則」在語言教學和使用的部份,應該修正為禁止任何單語同化教育,實施包括至少兩種的本土語言教育。幼兒園教師應當通過母語認證,同時也要接受雙語教育訓練。 法令的修改、通過或許不容易,不過,教師在課堂的實踐,卻有關鍵性的影響。幼兒園教師不但要抵抗英語霸權,也要深刻的反省華語霸權,對本土語言的傷害,通過意識形態的澄清,採取雙語實踐行動,將單語課堂轉化為雙語課堂。要是缺乏實際的實踐,再多的政策宣言、動人的修辭,都無法抑止母語不斷的流失。

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

用雙語冊推sak多語言教育的實踐

用雙語冊推sak多語言教育的實踐 張學謙 「你若用in聽有ê語言講話,in會聽入去頭殼內。若用in ê母語講予in聽,遐ê話會透kah心肝內底。」 ---曼德拉 台南市政府真有行動力,除了設立言論自由日,閣提出母語教育加一節的構想,che攏是值得呵咾ê做法。一個偉大的城市通重要的,著是自由的空氣,予各種無仝的思想通好佇遐交流、論辯佮對話,思想的多元化是維持民主進步的基礎。這嘛包括母語使用的自由佮母語教育人權的保障。國際的語言教育文獻攏強調語是資產,嘛是權利。 言論自由這馬已經成做共識,母語是資源,嘛是人權的觀點著較無得著夠額的推sak。增加母語節數,雖然有重要的教育意義,煞有人誤會講是意識型態作祟,講會「增加孩子壓力,並讓台南市教育水準「倒退嚕」,這款講法毋但打壓母語人權,閣否認母語是重要的教育資產,實在講,袂堪得雙語教育理論ê檢驗,嘛違背世界多語言教育的趨勢。 因為母語受踳踏造成的母語傷痕,過去捌hông當做是「身為台灣人的悲哀」。這馬,台灣有簽署「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這個公約變做台灣愛遵守的法律。公約的第27條有保障人民的語言人權,主張「凡有種族、宗教或語言少數團體之國家,屬於此類少數團體之人,與團體中其他分子共同享受其固有文化、信奉躬行其固有宗教或使用其固有語言之權利,不得剝奪之。」照按呢來看,反對母語教育,敢毋是剝削母語教育權,違反這個保障族群語言權利的條文? 當然反對母語教育的人,無一定有心欲剝削母語人權,in有可能是質疑母語的教育價值抑是母語教育的可行性。這2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教科文組織)佇1951年著提出回應啊,佇1953年出版的報告書《本國語佇教育中的使用》著明確ê指出學校應該用囡仔ê母語作教學語言: 「母語是教育兒童最好ê媒介是公認ê道理。心理上,母語是兒童自然而然就ē-tàng表達kah理解ê有意義ê符號。社會上,母語是兒童認同伊所屬社群成員ê一種方法。教育上,兒童以母語學習比用無熟悉ê語言khah緊。」 教科文組織m̄-nā建議初期ê教育需要使用母語,koh建議母語tī教育體制ê使用應該盡量向後延伸。教科文組織佇2003年提出《多語並存世界的教育》閣再強調母語教育佮雙語教育的必要性。世界有名的語言教育學家Garcia講:「二十一世紀教育囡仔的唯一方式,著是雙語教育。所有個囡仔不管啥物語言背景攏需要發展雙語抑是多語能力,才有法度應付二十一世紀的溝通挑戰。」母語教育成做雙語教育的核心,無教thah會使得! 針對母語優先的雙語教育發展趨勢,語言教育界嘛開始反省單語教學原則。越來越濟的語言教育學者注意著單語教學的欠缺,Cummins就批評講,單語教學原則毋但無實證研究的支持,嘛無合咱人學習的原理,閣較無符合現代對雙語、多語人心智運作的理解。Cummins主張採取雙語教學策略:「對完全倚靠單語教學方法中敨放出來,咱著會得著濟濟的語言教學機會,透過雙語教學策略,承認雙向語言轉移的現實,會當積極的促進學習轉移。」 母語優先的雙語教育閣有濟濟的好處。咱會當對語言多樣性的優點來看,雙語教育的必要性。Joshua A. Fishman(1982)講:「世界需要族群語言多樣性,才會當達到自我救贖、koh-khah有創造力,koh-khah會當確保人類問題的解決,佇物質主義橫行之下,有法度繼續人性化,嘛是為著培養人類koh-khah豐富的美學、智識kah情感的能力,會當講是為著達到人類koh-khah高的境界。」 實施母語雙語教育定定會tú著一寡實際ê限制,親像:1)欠缺教科書kah其他ê教材;2)欠缺一般ê閱讀資料;3)欠缺受過訓練ê老師;4)語詞無夠。教科文組織提出ê解決方式真a-sa-li,就是:「欠啥補啥」ê原則。干焦驚無心去推sak母語教育,若有心啥物問題攏有法度解決。 欠缺教材的問題,真好解決,其中一个辦法著是老師佮學生做伙制作雙語冊。Helot佇「兒童文學佇多語言課堂:促進多語言讀寫學習」這篇文章,講著雙語冊的好處:「雙語囡仔冊,一方面共雙語囡仔包容入來課堂上,支持in个家庭語言,另外一方面,嘛予幹焦講一款語言的學生,會當有機會接受差異的挑戰;同時,遮的雙語冊予老師一個挑戰種族中心主義的機會,克服面對in毋捌的語言的驚惶。」 佇遮,阮簡單報告佇排灣族地區國小制作雙語冊的經驗。阮的研究問題真簡單:「當老師袂曉學生家庭語言的時陣,in敢有法度佇學校推sak囡仔家庭社區的語言文化?」當然,阮認為有法度,阮攏毋捌排灣族語,所以阮揣會曉族語的社區人士來鬥相共,囡仔,老師佮社區人士做伙,制作排灣族佮華語對照的雙語繪本。透過協同教學,結合學校佮社區,阮予社區的語言文化成做學校課程中的「智識基金」,予囡仔感受著學校重視囡仔的族群語言文化。這个計畫顯示,雙語冊會當hoāⁿ過語言差異,成做無仝語言文化的橋樑。 雙語冊的應用有介濟。阮用雙語冊的方法,佇國小進行「在地為本」的讀寫教育。有的佇國小教囡仔,用七字仔寫台東的光景,有的結合藝術佮讀寫,編寫排灣族的小米繪本;閣有的用排灣族故事,編做科學教育的繪本;嘛閣有融入資訊科技,利用線頂資源來翻譯,透過雙語翻譯來學語言異同;閣有運用批判教學法,予學生自編排灣族姓名的雙語冊,用Ada的創意閱讀法,進行瞭解、解說、批判佮社會行動。 國際的語言教育趨勢是以母語做中心,進行多語言的教育。思考的重點是欲按怎予多元背景的學生會當佇學校教育中,感受著族群語言文化受尊重,欲按怎透過語言互助的精神,進行有效率的多語言的學習佮使用。簡單講,著是語言資源佮語言人權觀。其中上主要的原則著是透過母語優先的原則,追求填加式的語言教育,著是母語佮其他語言攏得著生存佮發展,無需要為著學習其他的語言,犧牲母語;反倒轉,愛透過母語的基礎,進行多語言學習。

2012年4月19日 星期四

FW: 我的通行台語詩之路 ◎李敏勇

我的通行台語詩之路 ◎李敏勇 圖◎歐笠嵬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apr/18/today-article1.htm

2012年4月6日 星期五

FW: 邱一帆在「台文筆會」社團的貼文

台灣,就像地形个分布樣,愛有多樣性;台灣就像氣候个分布樣,愛有多樣性;台灣就像植物个分佈樣,愛...
邱一帆 2012年4月6日 22:11
台灣,就像地形个分布樣,愛有多樣性;台灣就像氣候个分布樣,愛有多樣性;台灣就像植物个分佈樣,愛有多樣性;台灣就像動物个分布樣,愛有多樣性;台灣就像族群个分布樣,愛有多樣性;台灣就像人个分布樣愛有多樣性......!多樣正豐富,多樣正得人惜,這應該係大家在台灣島,未來个台灣國,應該看得出,共下感受得著个事實!

故所以黃先生"台語文書寫商確",其立論个錯誤---在台語文學不該書寫,文字無統一,標音無人知,無人看得識,毋好浪費時間,......,這種論調,無語言無尊卑个觀念,無語言平等觀念,也無語言文學个多元文化觀念,違反多樣性,也違反世界語言人權个普世價值!黃先生个不應該在這,黃先生个追隨者,敬仰者,崇拜者,利益者,共路者,你兜在吠麼个?火車~著啊!台灣火車,係載多元族群个人行共路个,你兜知無~~~~
反正,罵人,公然侮辱就係毋著!管你係大文學家,抑係細老百姓,共樣有罪!不管您个朋友仰般毋爽,您還係有罪,毋使顛倒來講,講去講轉您還係毋著!語言講話無對等,公然侮辱~~媒體講个花-liau,作者還係愛付責任~~

2012年4月5日 星期四

佛陀的語言政策

http://www.gaya.org.tw/hkbi/topic/topic2.htm
佛陀的語言政策

欲按怎教囡仔翻譯?

欲按怎教囡仔翻譯?最近進行翻譯教學的計畫,用翻譯的方式教囡仔製作雙語冊。當teh想欲按怎做,目前的想法是透過無仝譯本的比較,親像機器翻譯佮人工翻譯比較,囡仔翻譯佮專家翻譯的比較。我想透過這款方式囡仔會當比較台語華語的異同,應該是會當促進語言的學習轉移(transfer)。我家己咧看英語節目的時陣,有當時仔對字幕hia學著一寡語詞的用法佮意義。我相信雙語對照的譯本對語言程度應該有提升的作用。當然愛避免干焦看較捌的語言彼爿,較毋捌的著無咧看。

郭秋生1932年寫ê話

反對母語讀寫的人,有需要去看郭秋生1932年講的話,以下引自Bi-chhin:

http://blog.roodo.com/bichhin2007/archives/2887761.html
“郭秋生1932年寫ê話:

有時星光,有時月光,想講是文言文以外無文的迷夢已經打破,作中國白話文才是時代文的酣眠也好醒來了咯,……但是論者自身,怎樣照會忘記自己是特殊環境的臺灣人,無感覺到如果中國白話文這箇表現形式,在咱臺灣人竟也是一條驚人的鐵練?……四百外萬的兄弟姉妹!,過再細詳聽阮一回呼聲!,『建設臺灣話文的確是臺灣人凡有解放的先行條件』,無解開掩滯目睭的手巾,什麼光明都是黑暗,同樣無基礎滯臺灣話文一切的解放運動,都盡是無根的花欉。(註)

解放。解放。解放……,真正ê自由kap解放,tang時會來leh?

相關消息:1.政府推動去單一化國語 2.教部:國家語言法通過後,鄉土語言名稱將調整

註:秋生(郭秋生)〈再聽阮一回呼聲〉,《南音》第一卷第9、10號合刊,「臺灣話文討論欄」昭和7年(1932年)7月
15日。”

"本土語言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佇1953年有一份影響著世界母語教育的文件叫做"本土語言教育"(The use of vernacular languages in education)今仔日無意中揣著這分報告。
以下是進前寫過的文章:

Unesco(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在一份對語文教育有極為深遠影響的報告中,明確的指出學校應該以兒童的母語作教學語言。Unesco(1953:11)並列舉母語教育在心理、社會和教育上的功用﹕

母語是教育兒童最好的媒介是公認的道理。心理上,母語是兒童自然而然就能表達及理解的有意義的符號。社會上,母語是兒童認同所屬社群成員的一種方法。教育上,兒童以母語學習比用不熟悉的語言更快。

因此,Unesco建議兒童的識字啟蒙教育應當透過母語進行,並且建議“盡可能的延長母語教育的使用期限”。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00/000028/002897eb.pdf

讀寫母語佮獎賞系統ê建立

讀寫母語佮獎賞系統ê建立

這馬咱已經有各族群ê母語教育。政治大學有執行原住民母語教育ê相關空課。In誠好意,有予我機會去了解原住民母語教育佮教材編輯ê情形。

我參觀ê主要感想著是母語讀寫會當建立母語發展ê基礎佮建立母語ê獎勵系統。我去參觀ê一个假日母語班有老母綴囡仔去上母語課。我注意看伊寫ê筆記,紲驚一趒,寫了有夠功夫,進前老師教ê物件伊嘛攏會曉,閣會扳phok仔查過去寫ê筆記。

我有聽老師講有寡家長真認真學習,嘛咧學讀寫,有ê閣計畫欲去考母語認證。

我想原住民委員會若好好仔推sak母語讀寫,毋但對母語保存有幫助,閣會當培養真濟讀寫,編輯佮翻譯ê人才。讀寫毋但提升意識閣會帶來經濟利益。

FW:黃春明的台語文觀點商榷 成功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施炳華2011.5.30

黃春明的台語文觀點商榷

黃春明先生在國立台灣文學館的演講〈台語文書寫與教育的商榷〉,引起蔣為文副教授的舉牌抗議,以及後續的報紙、電視報導。我看各種報導都只強調衝突的表象,沒有深入分析引起兩方面衝突的原因,因為報導者都不在現場。我當時在現場聆聽,發覺黃春明所說的「台語文書寫與教育現況」很多是他個人的主觀看法,違背事實,所以我很認真聽、認真記;要等待最後交談的時間來發問,沒想到因為發生衝突而無法發問。

我是嘉義師範學校畢業,成功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我研究、教學、推行台語已有二十年,也參與台語支援教師教學「鄉土語言」的輔導,並且是南一書局台語課本(1~12冊)編輯的指導教授。

黃春明先生以其文學作家、而不是以研究台語文的身份來談〈台語文書寫與教育的商榷〉,我聽出他對這個主題並沒有深入的了解;他的論點,值得討論的有下面幾點:(以下引號內的文字是黃春明的演講原文,圓形括號內的文字是筆者所加,補足說話的文意)

1黃:語言「是在生活裡面學習。」「我們竟然把我們生活的語言要拿到課堂裡面學習。」

我的認知:若是家庭裡父母對子女都講母語、甚至教母語,台語就不會淪落到今天這麼淒慘的地步──青少年台語講不流利,也看不起台語,不想講台語。就是因為過去三、四十年來國民政府「推行國語,禁止講方言」的政策(從1956年的「全面性的說國語運動」、1963年的「中小學各科教學應一律使用國語,學生違反者依獎懲辦法處理」,一直到1987年戒嚴法解除為止),使得台灣人一般家長在家庭中對子女不常講母語,子女(學生)到學校則講華語(國語)、甚至生活中也慢慢以華語為第一語言。眼看台語將要消失了,經過眾多台灣人的爭取,才有九十年度(2001年)起的每週一節的「鄉土語言」必選課程,正式在學校教母語(包括台語、客家語、原住民語)。黃春明也提到台灣人所遭受到的語言被歧視的痛苦;但是,對於台灣人想要保存母語、台灣文化的苦心,他好像沒有感覺到。再進一步講,沒有文字化的語言的族群註定要被奴役,想要把台語提昇到語言書寫的程度,更需要在學校教。

2黃:教育部沒有準備好就在學校實施:音標不統一,「現在小孩子有課本在學校讀耶,也沒有老師,也沒有標準的音,也沒有標準的一個字,就這樣可以學下來?」「標準字沒有,有的話都是借音借字。文字也沒有統一,再來呢老師也沒有,」「你家的子女如果有在國小,或者國中唸書的,有沒有聽他們講,媽媽爸爸這個要怎麼唸?這個要怎麼講?爸爸媽媽說我們也不知道。難道這個事情是好現象嗎?」

我的認知:目前的台語文教育有教育部公佈的音標,700個字詞的常用字,有很多台語文教師,「爸爸媽媽不會唸」是因為沒有學習台語文。

台語是在長期被打壓的環境中拚命在爭取存活的空間。「鄉土語言」教學實施初期難免有些紊亂,經由專家學者的努力,總算在2006年教育部公佈「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簡稱台羅拼音);至於漢字的使用,也陸續公佈並在2009年公佈「臺灣閩南語推薦用字700字詞」。700字詞是常用字,算是標準字(雖然其中有少數字尚待改進),母語教學的準備也差不多了。

台語與華語(北京方言)的語音、詞彙、語法有相同的(如:我是台灣人),也有不同的(如:伊共(kā)我打。華語是:他打我。)語言有時候找不到適當的漢字來書寫,如國語「後背」,台語是「尻脊骿(kha-tsiah-phiāⁿ =肩背。古漢語「尻」,指脊骨末端,臀部)。以國語、國字為唯一標準的人看不懂「尻脊骿」、唸不出它的音,不檢討自己沒有學習,反而怪台語文,真是怪事!說話要學習,文字更要學習,不學台語文字,看不懂就說是怪字,說得過去嗎?只要想學習,看一、二次,唸一、二遍,就見怪不怪了。在台灣飽受壓抑的母語教學就像剛學走路的小孩子,一開始難免跌跌撞撞,我們要扶持他、幫助他,他才能走得穩,長大成人;如果他一跌倒,你就禁止他走路,那他就永遠不會走路,不能長大成人。

我所知道的台語教學,小學生是在很自由、遊戲中上課的──因為是規定不准考試、不算成績的教學。往往是在一課、或一個單元之後的「學習活動單」來個「╳╳遊戲」,如「找朋友」、「猜猜我是誰」等。

南一書局台語課本的編輯群,除了我是指導教授以外,主編藍淑貞是台語文學作家,曾經得過很多獎項,編輯委員都是現職國小教師、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有專業的台語素養,所編出來的台語教材,有日常生活會話、有童謠、有詩歌,是具有培養兒童說寫台語、想像力、文學寫作能力的教材。課本上雖然有羅馬字、漢字,往往只是做參考,尤其是注重聽、說的低年級,年級越高才斟酌增加字詞。

投入國小「鄉土語言」課的支援教師很多,都是經過政府機關考試認證通過的,大部份是競競業業,惟恐教不好沒了「頭路」,所以母語教學是生活化、有趣的。不是像黃春明說的「沒有教師」和台語教學一無是處。當然,也有教得不是很好的,但總不能「一竿打翻整隻船」吧!

「文字只是一種符號」,漢字是文字,羅馬字(如上文的kha-tsiah-phiāⁿ)也是文字。以上是就漢字來講,講到記音的羅馬字(或叫做白話字),從1885年的《府城教會公報》開始,到現在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都是用羅馬字書寫台語。台語文不必然一定要用漢字,現在最通行的是「漢羅台語文」(以漢字為主,找不到適當漢字的就用羅馬字)。而黃春明的台語文只局限在漢字的標準字。

3黃:如果要在學校實施母語教育,要等準備好才來教。「一個語言、一個文字,要讓他變成大多數人(可以用),要經過一段多長的(時間)?」

我的認知:台語文已經有教育部公佈的音標,700個字詞的常用字,是他不知道或故意裝做不知道。再說如果要等到他認定的台語文字標準化的完成,才能在學校實施母語教育;到那時,台語早就被消滅了──如果只剩下簡單的幾個生活詞,如「跋倒」(pua̍h-tó)、「阿嬤」,而不能說完整的一句話,就是代表台語已經消失了。沒有語言,哪裡還有文字呢!



4「台語一鄉一腔,」「為了本土化,閩南話成為台灣話,又沒有拿出一個標準的音、字。」他舉例:「李昂是鹿港人(本名施淑端),是泉州話,我是漳州的,就是漳州話。」用閩南語寫作,「宋澤萊很早就寫了,他現在不寫了。因為我發現,他寫得很辛苦,啊我們也讀得很辛苦。」

我的認知:

(1)台語固然有不同的腔調,但是他忽略了台語演變漸漸趨向於一致的事實,我(施炳華)也是鹿港人,我寫的台語文,大家是否看得懂,可以驗證。

(2)「宋澤萊寫得很辛苦」是因為他初期寫的現象,如果繼續寫,會越寫越流利。「我們也讀得很辛苦。」是因為宋的早期寫作用字沒有像現在較有一致性,而讀者如果沒有學、不學台語文,當然是讀得很辛苦。

(3)以宋澤萊的台語文來涵蓋所有的台語文是「以一蓋全」的錯誤邏輯。

以下一一辯明:

(1)是台語的腔調差別:大概說來,台語雖然有宜蘭腔(代表純漳腔)、鹿港腔(代表純泉腔)的差別,其他地方是漳泉混合腔;但是台語的現況,由於遷居、婚姻、生活的適應、有聲媒體的影響,一、兩百年來到最近幾十年來,各種腔調慢慢地趨於一致,因此有所謂「優勢腔」的名稱,也就是大部份的人所講的,大家都聽得懂、容易溝通的一種台灣話。我本身是鹿港人,為了生活、與人談話的方便,鹿港腔也跟著人家改變,這是語言自然演變的趨勢,但各人仍多少保存他自己的腔調。黃所謂「宜蘭腔、鹿港腔不一樣,」要由此推演出「台語怎麼寫?」的結論。是昧於台語的發展演變。

用漢字書寫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同樣的文字,可以唸不同腔調的音,所以宜蘭人和鹿港人、其他地方的人都可以各自唸他們的音。如:

      食 飯 配 魯 卵。

    宜蘭: tsia̍h pūiⁿ phuè lóo nūi.

    鹿港: tsia̍h pn̄g phèr lóo ln̄g.

   台北同安腔: tsia̍h pn̄g phè lóo nn̄g.

    (大稻埕區)

台語文學(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史詩等)的作品很多,全台灣各地不同腔調的作者都有,就擺在他演講的地點──國立台灣文學館的「台灣本土母語文學常設展」。他來這個地方演講,卻說台語沒有標準化,無法用文字(漢字)順利地寫作文學作品,等於是自己矇著眼睛說:「看不見!」「國立台灣文學館」的努力完全被忽視。自由時報5,26的報導標題是「黃春明論台語文 成大教授踢館」,誰來踢館?

(2)宋澤萊的台語文屬於台語文發展史中的早期試驗作品,有他的局限,林香薇〈論宋澤萊台語詩《一枝煎匙》的用字與用詞〉(《師大學報》48卷第2期【人文與社會類】)說:

第一、宋氏的用字向來是以字源字為主;第二、宋氏較少使用方言字,所以出現頻率都偏低;第三、從〈抗暴个打貓市〉(1987)到《一枝煎匙》(2001),宋氏的標音字和標義字的使用比率大幅升高,尤其是標音字的部份。《一枝煎匙》裡詞彙選用的情形……,常常夾雜華語詞彙、文言語詞,使得文讀音語詞大量增加,尤其是華語用而台語不使用的詞彙,往往阻礙了讀者的閱讀。

從宋澤萊的〈抗暴个打貓市〉(1987年)到現在,台語文的發展已走向能順利書寫而且趨向於一致性的地步,如:

a.用漢字的一致(大多以教育部的700字詞為主)。

b.使用「漢羅台語文」(以漢字為主,找不到適當漢字的就用羅馬字)。



黃春明曾經仔細閱讀過台語文學作品嗎?有沒有真正對台語文好好研究?(

他說:「標準字沒有,有的話都是借音借字。」請問:台語「我是台灣人」是不是標準字?還是借音借字?」)不知(或故意忽略)台語及台語文的發展,而用早期的、單一作者「以一蓋全」,是違背事實的論述!

(5)獨尊統一的「國語」:「中國的幅員這麼廣大,但是,文同、文字是共通的,但是發音講話都不一樣,還是呢,要來一個標準語。……這樣小孩子學語言才方便,孩子不能太複雜。你(語言學習)不方便,反而增加了他們的一個一個學習的困難。所以北京話只有四聲嘛,陰陽上去,那這個北京話,是這樣子的。」「台灣人,為了說要重視本土的教育,……鑽到牛角尖去了。我去年到災區去表演,帶著劇團去表演。高雄縣的六龜國中,有閩南人,有客家人,還有原住民,還要學英文。這裡是閩南話,……這邊就客家話,那邊是原住民。我想,學生會瘋掉。也真的是很了不起。怎麼搞成這樣呢?教育搞成這樣?」蘇貞昌當屏東縣長時是母語教育最有希望、最成功的時期,由黃春明上面的話可以證明。學說自己的母語怎麼會「瘋掉」?如果能夠再學別人的母語,增加溝通的機會,更能促進不同族群的和諧,不是很好嗎?但是,他卻從反面來說「教育搞成這樣?」1996年的《世界語言權利宣言》(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Linguistic Rights)支持語言權利,特別是瀕危語言的語言權利。傳承母語,維護少數族群的語言權利,是符合國際潮流的語言權利;這樣的觀念是不存在他心中的,他心中只有統一的「國語」。

結論:

黃春明先生曾是有名的鄉土文學作家,受到一般人的景仰;但是在「台語文書寫與教育」的議題上,他似乎被擺錯了位置。他的觀點是:獨尊統一的「國語」,說、寫原住民語、客語、台語是徒增混亂;完全忽視台語及台語文的發展及台語文教育的事實;全盤否定了台灣人幾十年來在艱困的環境中為保存母語所作的努力與對未來的希望:以致於引起抗議、「台灣人」卻用「國語」飆「五字經」的國罵,使兩造(應該是三造,「百年小說」卻沒有台語小說,而莫明其妙地加入〈台語文書寫與教育的商榷〉的議題)都受傷的憾事,誰之過?

各人有各人的觀察點與認知,無法強同;但是黃春明先生是站在台上對著大家說:台語文沒有標準化,用文字寫(並且台語文只限於用漢字)很難看得懂、最好都是用華文寫。其影響力相當大(按照主辦單位的計畫,這是全程錄影,要讓有興趣者事後在網路上隨時點看的),蔣為文認為他扭曲了整個台語文書寫及教育,忍不住才舉牌抗議。

「事無兩造之詞,則獄有偏聽之惑」,當學界、媒體都一致譴責蔣為文時,我覺得有必要把現場黃春明所說的重點以及「我的認知」說清楚,請大家平心靜氣地作一個公評。

我最後再強調:語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要素,語言若消失,文化就不存在,那個族群也就消失了。原住民是最好的見證;所以現在的原住民也要用他們的語言文字來記錄他們的心聲、他們的文化。台灣人忍心見到母語、台灣文化消失嗎?

教人罵人?

http://tw.news.yahoo.com/%E4%BA%BA%E6%A0%BC%E8%A9%86%E6%AF%80-%E6%9C%89%E6%AF%94-%E5%B9%B9-%E6%9B%B4%E6%B1%99%E7%A9%A2%E7%9A%84%E7%8E%A9%E6%84%8F-%E5%BC%B5%E5%A4%A7%E6%98%A5-%E6%88%91%E4%B8%8D%E6%9C%83%E7%BD%B5%E8%94%A3%E7%8B%97%E9%9B%9C%E7%A2%8E-213000298.html

我看這個新聞感覺真趣味,報紙chit-ma 嘛有teh教人按怎罵,佇報紙的鼓吹之下,罵人kai3像變做誠高貴的行為,當然前提是這个人所講的話真可惡,所以嘛免管憲法、法律保障人的尊嚴,人格完整,只要咱be爽、凍袂牢,免客氣,只要喙開開,啥物垃圾話做你講。這有影是真好的品格教育。紲落凡勢愛推動立法共即呢好的道德,訂做法律毋但罵人袂使定罪,若因為性地傷好,無彼號勇氣去罵人,國家有義務替伊倩一个罵人專家,替伊出氣,hông罵的人當然嘛會當罵倒轉來,國家同時愛設立一个相罵裁判,罵輸的人愛出倩人相罵佮裁判的費用。這个方法若實施落去,相信咱罵人的功力,一定變做世界第一等。當然頭一步是愛建立罵人專家人才資料庫,我看下面職分報紙已經有袂少人選啊。職分名單有一个問題,著是欠原住民語,客語佮台語的專家。毋過我相信國家若有決心beh做,應屆真緊著會當揣著袂少的人才。按呢咱的品格教育閣會當佮母語教育結合做伙,抑是講"統整"做伙,嘛符合9年一貫教育的精神。今仔日是囡仔節,逐家著好好仔教囡仔,三不五時著加罵幾句啊,才袂罵輸人,毋但了錢,閣失面子。

抗議語言歧視的感想

台灣理性辯論的公共領域實在真欠缺,特別是報紙干焦注意有刺激性的新聞,新聞背後的議題探討,真罕得看著。

蔣為文教授抗議歧視母語讀寫的事件,新聞界除了自由時報捌佇副刊刊登母語讀寫相關議題,伸的大概無甚物咧注意。講實在的媒體水準實在有夠低。看in訪問的"文學家",大家講的話袂輸兄弟仝款,有的講若是我絕對罵比xx閣較歹聽,看in氣kah欲死,老實講,誠爽!

另外,我嘛真佩服蔣教授一個人會當予in遐濟人氣kah牙仔歪歪(用牙毋是齒,無了解的人,會當參考陳冠學的解說),看著按呢,仝款真爽。

毋過,我嘛看in袂起,因為蔣教授不止一擺請in辯論,in煞攏激恬恬,無彼个勇氣接收理性辯論,干焦覕佇新聞媒體後壁,佇遐喝講好膽你著過來,我一定罵比伊閣較歹聽一百萬倍,這著是我看袂起in的原因。

2012年3月31日 星期六

你講台語和華語攏會通-語言互助理論與雙語書製作教學

摘要

雙語互通(bilingualism)是人類社會的常態,不過,近年來世界語言急劇流失,世界各地都有單語化的危機。傳統的語言教育通常以單語原則進行(Howatt, 1984):強調使用目標語,排除第一語言的使用,讓學生以目標語思考,防止第一語言的干擾。Cummins (2007: 222-223)認為這樣的單語教學時根據三項相互關聯的單語教學假設,包括:(一)“直接方法”(direct method):教學時僅用目標語,無需依靠學生的第一語言;(二)“禁止翻譯”(no translation):語言課中不應該有第一語言和目標語之間的翻譯;(三)“一分為二”(two solitudes)在浸淫及雙語課程中,這兩種語言要嚴格的分離。這些假設的共同點就是排除學生從家裡帶來的母語,完全忽略母語的教育價值和母語教學的權利,常常導致學會華語、卻失去母語的削減式雙語現象。

目前的語言教學政策仍然由單語教學原則所主導。不過,越來越多的語言教育學者注意到單語教學不足之處,Cummins(2007)就批評,單語教學原則不但缺乏實證研究,也不符合人類學習的原理,也不符合現代對雙語、多語人心智運作的理解。Cummins(2007: 222)因此主張採取雙語教學策略:“從完全依靠單語教學方法解放出來,就會獲得各式各樣的語言教學機會,透過雙語教學策略,承認雙向語言轉移的現實,並積極的促進學習轉移。”

本文嘗試運用雙語教學策略,透過雙語書的製作,進行雙語教學。我們認為僅用單一強勢語言進行教學,將導致弱勢母語死亡,同時也忽略母語的教育功能和母語人士的語言人權。雙語教學策略超越“選擇華語或是母語”的錯誤兩難,這樣做可以能促進語言的學習轉移,達成雙語互通、語言共存共榮的增益式雙語現象。
本文透過雙語書的製作,希望能在校園建構一個雙語互通的空間,讓社會的多語言現象能在課堂中呈現,營造出語言為資源的正面形象。本文的做法如下:首先,透過學生和家長合作書寫家長的職業介紹,並加上學生自行繪製的圖畫;之後,根據以華語寫成的文本進行翻譯;學生除了和家長一同翻譯之外,也運用台華翻譯軟體和雙語字典協助翻譯;接著在課堂分享翻譯初稿,並藉由翻譯文本比較台語和華語的異同,透過語音、語詞和語法的比較,增進雙向語言學習轉移;最後是製作成多媒體雙語書的階段,學生將圖畫、文本以及錄音檔合併完成多媒體的雙語書。

2012年3月30日 星期五

十二年國教 本土社團要求台灣語文列入必修

十二年國教 本土社團要求台灣語文列入必修

加研究︰雙語使用者 晚3年失智(自由時報2012/3/31)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mar/31/today-int5.htm

加研究︰雙語使用者 晚3年失智

〔本報駐加特派記者張伶銖/溫哥華二十九日報導〕擁有雙語能力除了可促進人際關係、拓展視野外,加拿大多倫多約克大學的最新研究發現,運用兩種語言可防止認知能力退化,延緩罹患失智症的時間。

加拿大最新研究

研究發現,在醫院記錄的失智症(dementia)患者研究對象中,只會說一種語言的老人,被診斷出失智的平均年齡是七十五.四歲,而會說兩種語言的老人,則是直到七十八.六歲才被診斷出失智症。

研究還發現,只說一種語言的老人不僅教育程度高,職業地位也比說雙語的老人高,進一步說明,意味教育或職業對延緩失智發生的效果,並不如語言能力。

約克大學的研究報告二十九日刊登於英國「認知科學趨勢」(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期刊。

研究人員相信,雙語能力對一個人從兒童到老年的不同人生階段,均有益處,它可以不斷對腦部產生新的刺激,並形成特殊的認知網絡,讓腦部對認知表現的中樞控管更有效率;形諸於外的則是,通曉雙語者可適應交替做不同的事,又能專注於被要求完成的工作,不容易分心。

研究報告主要作者、約克大學心理系教授Ellen Bialystok說,腦部處理不同語言轉換的程序,藉由不斷刺激,可對人們的「認知儲存」(cognitive reserve)產生保護,避免認知能力退化。

2012年3月26日 星期一

著大膽向前行:雙語教育ê必要性

張學謙

咱活tī一個多族群、多語言、多文化ê世界。真可惜,這個世界豐富多元ê語言文化資源kah多樣化ê物種kâng-khóan lóng teh流失、滅種。物種ê流失有chē-chē人teh注意,語言文化多樣性ê失落,其實koh khah嚴重,m̄-koh並無得著夠額ê重視。咱ê世界真正奧妙,萬物互相有牽連,語言、文化kah生物並m̄是個別獨立存在,顛倒是褲帶結作夥、互相相連,宛然是性命共同體。

Chit-má世界上有beh óa六千種ê語言,到21世紀尾,會有90% ê語言消失、滅種去。台灣本土語言流失ê情形mā不止á嚴重,根據鄭良偉ê觀察,台灣人母語滅種ê徵兆,表現tī母語使用人口減少、母語使用場合縮小kap使用母語ê能力減退。

這篇文章欲檢討目前母語教育制度不足ê所在,提出行向雙語教育ê主張。我先講目前母語成做學科無夠ê所在,然後根據雙語發展ê制衡模式,提出強化弱勢語言教育地位kah功能ê主張;紲落對語言互相幫贊ê理論,論證母語ê教育意義;最後閣對語言人權ê觀點討論雙語教育ê必要性。

現行母語教育ê功能kan-na是學校ê一門學科,並無法度挽救消失中ê母語。2001年九年一貫正式實施,將母語提升做正式ê一門學科,一星期只有一節課。學者普遍認為現行ê母語教育無夠額復興母語。曹逢甫認為少量ê母語教學對嚴重流失ê母語,無啥作用,建議“要從根救起,自幼稚園開始實施雙語(母語-國語)教育。”雙語教育並m̄是beh廢除國語,只不過國語無koh再是唯一ê教學語言kah啟蒙教育語言。咱需要母語優先ê雙語教育才有法度挽救流失ê母語。

雙語發展制衡模式ē-tàng用來說明對延續力低ê語言,學校ê語言一定愛是母語優先ê道理。家庭環境、學校環境kah社會制度ê環境是構成個人ê語言接觸網路ê三個重要環境。雙語發展制衡模式認為chia ê 環境會tòe語言社區延續力ê kôan低ê無仝,tī促進增益式ah是削減式雙語現象頂面扮演無仝ê角色。弱勢族群ê增益式雙語現象kan-na當母語tī家庭kah學校環境ê使用超過、抵消第二語言tī社會制度環境ê優勢力量ê時陣,才有可能發生。

第二語言通常是社會ê強勢語言,弱勢語族通常無需要密集ê學校教育就ē-tàng學會曉第二語言能力,第二語言ê溝通能力ē-tàng透過定定接觸社會制度環境(朋友、鄰居、社會活動)kah媒體學習著。第二語言ê認知學業ê語言能力ē-tàng ùi第二語言成做學科ê教學得著發展,這方面ê能力有真chē ē-tàng對第一語言轉換到第二語言。對延續力低ê團體來講,tī家庭kah學校ê大量口語溝通kah讀寫活動是形成增益式雙語現象ê必要條件。

母語是教育ê寶貴資源。不過,以同化做目的ê語言政策定定用母語是學習ê阻礙,來合理化對母語ê壓制kah看輕。這種講法bē堪得學理kah經驗事實ê檢驗。關係母語kah第二語言學習ê關係,語言學習理論有以下重要ê結論:母語是任何語言學習ê基礎,伊有學習轉移ê功效,tī心理上、社會上kah教育上母語lóng是寶貴ê學習資源,絕對m̄是語言學習ê阻礙。

語言學家指出堅強ê母語基礎對學習第二語言絕對有利,透過母語學習著ê知識ē-tàng轉移到第二語言。Cummins ê語言互相幫贊假設指出:第二語言ê學習總是建立tī母語ê基礎頂面,母語m̄-nā m̄是學習ê負擔,顛倒轉是任何語言學習ê資源。

Baker引用Cummins ê語言互相幫贊假設討論學習轉移(transfer)以及隨人獨立(separation)ê觀點對讀寫教育ê啟示。隨人獨立ê觀點認為第二語言ê閱讀決定tī第二語言ê程度,m̄是第一語言ê閱讀能力。根據這個理論,學生需要siōng大量ê第二語言讀寫接觸時間,kā時間了tī閱讀第一語言,對第二語言ê閱讀無幫助。隨人獨立ê觀點接近Cummins ê分離式語言能力ê概念,,也就是講,第一語言kah第二語言是分離ê,無相關。

學習轉移ê觀點,接近Cummins ê共通深層語言能力ê概念,認為第一語言ê讀寫技能kah策略真簡單就ē-tàng轉移到第二語言。以下是一寡真容易學習轉移ê項目﹕解碼kah閱讀策略等ē-tàng類化ê技能,概念kah策略(親像掃描、略讀、對頂下文ioh文意、跳過m̄-bat ê字詞、容忍歧義、閱讀意義、推論…使用背景智識)。學習轉移ê觀點對弱勢族群學生ê讀寫教育學有重要ê啟示。弱勢族群語言教育應當一開始就培養弱勢母語ê讀寫教育,才ē-tàng完全ê發展閱讀所需要ê認知技能kah策略。建立穩固ê母語讀寫技能kah策略了後,就ē-tàng chiâⁿ輕鬆轉移到第二語言。

母語教育權是基本人權。母語教育ê規劃是根據“語言是權利”ê觀點。對弱勢族群來講,語言人權ê目的是要求族語tī社會生活使用ê權利,來延續、發揚族群ê語言kah文化(丘才廉 1994﹕6)。Skutnabb-Kangas et al. (1994:2)bat提出tī個人ê層次,語言人權指ê是﹕

“每一個人無論伊ê母語是多數語言iah是少數語言,lóng ē-tàng積極認同伊ê母語,其他人必須愛尊重伊ê認同。個人有學習母語ê權利,包括以母語成做初等教育ê教學語言ê權利...tī伊所tòa ê國家中,個人也享有學習至少一種官方語言ê權利.....”

母語閣加上華語ê雙語政策tú好符合個人學習母語kah官方語言權利ê要求。政府應當對語言人權ê觀點出發,hō͘母語平等ê地位,規劃並且實施雙語教育,hō͘臺灣ê本土母語教育權利得著確實ê保障。

母語成做教學語言必須量早展開。教師上課時,ē-tàng kā母語當做教學語言,透過結合語言kah內容,來突破目前母語教學時數無夠ê限制。使用母語進行教學m̄-nā ē-tàng提高教學效果,koh ē-tàng促進母語ê保存kah發展。

(本文改寫自佮鄭良偉教授,楊允言教授合寫ê「多語文本、跨語文助讀及翻譯」2.1節,為著欲節省篇幅,省略引用來源。)

2012年3月22日 星期四

FW: 學習多種語言的好處

加拿大人Steve Kaufmann能流利地說十多種語言,包括漢語、日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俄語等,甚至在他55歲之後還學會四門外語。他深知多語的好處。也以學院外語言教學家的身份,游走世界(包括台灣)呼籲改變傳統的語言教學模式;尤其要優先破除7個語言學習的錯誤觀念:
1. 外語不好學?如果不想學,的確難學。學語言要花時間,但並不難。你要做的主要就是不斷地聽和讀,很快就能理解你所學的外語,且不知不覺你就會說。很多人不喜歡外語學習,是因教法不對。
2. 學語言必須要有天賦 ?不對。不管是誰,只要想學,就能學會。荷蘭和瑞典人都會一種以上的語言。他們不可能都有語言天賦。北美的外國運動員學會說英語的速度,快於那些課堂學習英語的人。學外語,重要的是態度,不是能力。
3. 必須身處英語國家才學會英語?實際上,一些北美移民到最後也只會說結巴的英語。但在其他國家的人卻能說流利英語。1968年我住在香港學會普通話,那裏幾乎沒人說普通話。現在有網路,任何人都可接觸到語言材料,還可以下載到ipod聽。所以,地點不是障礙。
4. 只有孩子有學外語的天分?最近研究表明,人類大腦的可塑性能一直保持到老年。成年人掌握大量的母語,學外語比兒童更有優勢。拿我自己來說,從55歲開始,我已經學會4種語言。成年人需要做的只是像孩子那樣樂於嘗試,渴望交流,且不怕被嘲笑。
5. 只有通過課堂教學才能學會外語?課堂教學比較經濟,這種教學歷史悠久,已成為傳統。但對語言學習,效能不彰,且班級人數越多,就越低效。語言不是教會的,而是學會的。語法講解讓人難以理解,更難以運用,而句型練習和課後練習令人生厭。結果很多學生長時間學習外語,還是啞巴。
6. 要注重「說」才能學會外語?不要急著「說」,一旦你學會一門外語,自然有機會說。在這之前,「聽」更重要,而不是說。記住常用句就去說,會讓你突槌。如果你遇到老外,主要是聽對方說,除非你學會對方的語言。總之,不必為學而刻意說外語,而應該為了會說去學外語。
7.我想學外語,但沒時間?排隊、坐車、打電動、做家務或散步你有時間嗎?為什麼不在這些時候用你的ipod聽外語?即便每天只聽10分鐘也沒關係,不久你就能延長到30分鐘。只要你喜歡—像我這樣,時間就會生出來。

2012年3月21日 星期三

為甚物你即呢khiáu? 你爲什麽這麼聰明?

為甚物你即呢khiáu? New York時報講,因為你會曉兩種語言。
當然,你若會曉兩種語言的讀寫,猶閣卡khiáu。


http://www.nytimes.com/2012/03/18/opinion/sunday/the-benefits-of-bilingualism.html?_r=1&emc=eta1

Why Bilinguals Are Smarter Harriet RussellBy YUDHIJIT BHATTACHARJEE
Published: March 17, 2012
DiggRedditTumblrPermalink.

SPEAKING two languages rather than just one has obvious practical benefits in an increasingly globalized world. But in recent years, scientists have begun to show that the advantages of bilingualism are even more fundamental than being able to converse with a wider range of people. Being bilingual, it turns out, makes you smarter. It can have a profound effect on your brain, improving cognitive skills not related to language and even shielding against dementia in old age.

This view of bilingualism is remarkably different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bilingualism through much of the 20th century. Researchers, educators and policy makers long considered a second language to be an interference, cognitively speaking, that hindered a child’s academic an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They were not wrong about the interference: there is ample evidence that in a bilingual’s brain both language systems are active even when he is using only one language, thus creating situations in which one system obstructs the other. But this interference, researchers are finding out, isn’t so much a handicap as a blessing in disguise. It forces the brain to resolve internal conflict, giving the mind a workout that strengthens its cognitive muscles.

Bilinguals, for instance, seem to be more adept than monolinguals at solving certain kinds of mental puzzles. In a 2004 study by the psychologists Ellen Bialystok and Michelle Martin-Rhee, bilingual and monolingual preschoolers were asked to sort blue circles and red squares presented on a computer screen into two digital bins — one marked with a blue square and the other marked with a red circle.

In the first task, the children had to sort the shapes by color, placing blue circles in the bin marked with the blue square and red squares in the bin marked with the red circle. Both groups did this with comparable ease. Next, the children were asked to sort by shape, which was more challenging because it required placing the images in a bin marked with a conflicting color. The bilinguals were quicker at performing this task.

The collective evidence from a number of such studies suggests that the bilingual experience improves the brain’s so-called executive function — a command system that directs the attention processes that we use for planning, solving problems and performing various other mentally demanding tasks. These processes include ignoring distractions to stay focused, switching attention willfully from one thing to another and holding information in mind — like remembering a sequence of directions while driving.

Why does the tussle between two simultaneously active language systems improve these aspects of cognition? Until recently, researchers thought the bilingual advantage stemmed primarily from an ability for inhibition that was honed by the exercise of suppressing one language system: this suppression, it was thought, would help train the bilingual mind to ignore distractions in other contexts. But that explanation increasingly appears to be inadequate, sinc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bilinguals perform better than monolinguals even at tasks that do not require inhibition, like threading a line through an ascending series of numbers scattered randomly on a page.

The key difference between bilinguals and monolinguals may be more basic: a heightened ability to monitor the environment. “Bilinguals have to switch languages quite often — you may talk to your father in one language and to your mother in another language,” says Albert Costa, a researcher at the University of Pompeu Fabra in Spain. “It requires keeping track of changes around you in the same way that we monitor our surroundings when driving.” In a study comparing German-Italian bilinguals with Italian monolinguals on monitoring tasks, Mr. Costa and his colleagues found that the bilingual subjects not only performed better, but they also did so with less activity in parts of the brain involved in monitoring, indicating that they were more efficient at it.

The bilingual experience appears to influence the brain from infancy to old age (and there is reason to believe that it may also apply to those who learn a second language later in life).

In a 2009 study led by Agnes Kovacs of the International School for Advanced Studies in Trieste, Italy, 7-month-old babies exposed to two languages from birth were compared with peers raised with one language. In an initial set of trials, the infants were presented with an audio cue and then shown a puppet on one side of a screen. Both infant groups learned to look at that side of the screen in anticipation of the puppet. But in a later set of trials, when the puppet began appearing on the opposite side of the screen, the babies exposed to a bilingual environment quickly learned to switch their anticipatory gaze in the new direction while the other babies did not.

Bilingualism’s effects also extend into the twilight years. In a recent study of 44 elderly Spanish-English bilinguals, scientists led by the neuropsychologist Tamar Gollan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found that individuals with a higher degree of bilingualism — measured through a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proficiency in each language — were more resistant than others to the onset of dementia and other symptoms of Alzheimer’s disease: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bilingualism, the later the age of onset.

Nobody ever doubted the power of language. But who would have imagined that the words we hear and the sentences we speak might be leaving such a deep imprint?

Yudhijit Bhattacharjee is a staff writer at Science.

2012年3月15日 星期四

我的學生寫的七字仔

我的學生,許秀金寫的七字仔,伊今年68歲,咧讀台語所。

教學認真來引��(chhoā)
句句重點受益大
感謝用心共阮磨
論文才袂(bē)寫走差
為著台文代代湠
毋驚喙焦佮喉渴
感謝��(chhoā)阮行過岸
師恩難忘囥心肝

3/13 演講:做伙來寫雙語冊:雙文讀寫的教育意義

最近咧看"語言當做商品:全球化的結構佮地方市場"(Language as Commodity: Global Structures, Local Marketplaces)。語言當做資本抑是商品佮語言地位仝款攏會影響著伊的延續力。語言的商品觀對咱的語文運動有啥物貢獻咧?我3/13去台中教育大學演講有小可講著台語的市場的問題。台語的人口介濟,應該有真大的市場。毋過因為欠缺制度的支持,無官方地位,所以嘛有流失的危機,人雖然濟毋過仝款流失,這佮新加坡仝款,只是新加坡是慢慢仔變成講英語的所在,台灣變做干焦講華語。

我演講的題目是"做伙來寫雙語冊:雙文讀寫的教育意義"。我講的主要論點是:多語言教育是有可能的,準講老師袂曉講學生的母語嘛仝款會當共囡仔的母語文化囥佇課程上。方法著是翻譯透過對比分析,進行語言學習的轉換。其中的理論基礎是語言互助的理論,著是講語言佮語言之間有互相依賴的關係,毋是對敵,學母語對第二語言學習有幫助,反倒轉嘛是按呢。

閣一個重點著是學習毋是干焦智識頂面的運作,閣有認同佮情感的部份,這部分著是母語真僫取代的功能。所以講,用母語寫的文章,會當講是"認同文本"(identity text),成做咱追求性命意義,揣著根的所在。認同文本聽起來真抽象。我這捭對台中轉來台東坐5, 6 點鐘的車,佇火車頂看耀乾兄的"台窩灣擺擺",我想欲解說啥物叫認同文本,看這本詩集著知。

我感覺台語絕對是有商業利益的語言,閣青少年,囡仔對台語是m̄是會興起來,扮演真重要的角色。欲按怎予台語成做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予囡仔會愛看,凡勢是目前台語真需要去作的空課。這馬定定聽著"文化創意"這个嗣,毋過台語的文化市場猶無啥物開發。

2012年3月14日 星期三

FW: 全球首創學齡前幼兒語言認證 幼幼客語闖通關 歡迎來尞!

全球首創學齡前幼兒語言認證 幼幼客語闖通關 歡迎來尞!  

http://www.ihakka.net/epaper/1010203/
 「小朋友,歡迎來到客家庄喔!從現在開始,跟我一起說客語吧!」小朋友開心地與手持布偶的老師以輕鬆有趣的方式進行對話,從遊戲中學習客語、了解客家;這是客家委員會首次辦理「幼幼客語闖通關」的模擬情景,客委會主委黃玉振說:「只要會聽、會說,學齡前兒童也能透過遊戲對話,取得史上首創的幼幼級客語認證!」

 經過兩年籌備與試辦,客家委員會 2 月 29 日 舉辦「 101 年度幼幼客語闖通關」認證記者會,邀請去 (100) 年全國客語生活學校成果觀摩賽北區特優的桃園縣艾力豪托兒所小朋友到場,以活潑可愛的歌舞揭開序幕,並現場示範認證方式與流程;看台上的小朋友玩得不亦樂乎,台下的大人們更是笑得開懷。黃主委表示,母語學習要從小開始,「幼幼客語闖通關」特別打破傳統考試概念,讓幼兒在輕鬆環境下,沒有負擔地說唱客語、參加認證。




 「幼幼客語闖通關」目標對象為 4 至 6 歲的幼童,是全球年齡層最低的幼兒語言認證;在教育專家的指導,以及長達一年的試辦下,客委會以「過五關」的遊戲設計結合認證,黃主委指出,客語認證的目的不僅是檢定客語能力,更希望建立客家認同,永續傳揚客語文化,也盼掀起客語熱潮,走入全民學客語的時代。為推廣客語,「幼幼客語闖通關」不收報名費,僅收 100 元資料處理費,家長還能獲得一本「指導手冊」,陪孩子一起學客語,讓客語能真正向下扎根。

 「 101 年度幼幼客語闖通關」自 3 月 1 日 起至 3 月 20 日報名,並於 5 月 19 、 20 日兩天舉行,全臺共計有 25 個試場同步開辦;但受限於設備及師資,參與人數十分有限,目前僅開放 5 足歲 ( 民國 96 年 5 月 20 日前出生 ) 以上的幼兒報名;相關報名資訊請至客家委員會網站 ( www.hakka.gov.tw) 查詢 ,歡迎家長與符合報名資格的小朋友們共下來尞喔!

2012年3月10日 星期六

“學生的母語ti大專教室當中kam有地位?”(Is there a place for student's mother tongue in college classrooms?)

我今仔日ti google chhoe kah Jim Cummis 彼篇Rethinking monolingual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in multilingual classrooms /再思多語課堂中的單語教學策略相關的論文,其中有伊的學生Dr. Vicki Bismilla有寫一篇文章,題目是一個好的問題:“學生的母語ti大專教室當中kam有地位?”(Is there a place for student's mother tongue in college classrooms?)伊這篇是改寫自伊的博士論文。

台灣的母語教育大概khng ti國小,其他階層的母語教育khah無teh注意。伊這個問題互我想著愛來檢討家自上課kam有ka 母語放be-ki-tit,反勢會當ti教室後壁寫這個牌仔提醒,親像an-ne:

用母語--> 語言閣活
無用母語--> 語言死亡

閣一個好的問題是Skutnabb-Kangas(2000)提出的,冊名叫做“Beh 愛教育的語言屠殺ah是世界性的語言多樣性kah語言人權?”

以上的問題真值得咱來想看mai leh。

Skutnabb-Kangas, Tove (2000). Linguistic Genocide in Education - or Worldwide Diversity and Human Rights?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Diversity Matters: Education for the 21st. Dr. Frances Giampapa

Diversity Matters: Education for the 21st. Dr. Frances Giampapa

2012年3月8日 星期四

Vivian Cook 的多語本領kah第二語言使用者的觀念

我最近有看Vivian Cook的文章,ti 伊的網路有khng chin che伊的論文(http://homepage.ntlworld.com/vivian.c/Vivian%20Cook.htm)。伊特別有teh批評語言教育的“單語偏見”(monolingual bias)。主張學第二語言的時陣,第一語言be-tang 放hak-kak。伊提倡的多語言本領(multi-competence)是現代社會真需要的能力,伊講單語現象ti歷史上kah現在來講攏是反常,多語言使用是人類社會的常態。伊ma有講著多語言的優點。另外,伊講會曉兩種語言的人,伊的第一語言kah kan-ta會曉一種語言的人無仝。Koh chit-tiam,伊認為第二語言使用者有家己的語言使用形式,be-tang用本族語者(native speaker)的標準來批評,伊講an-ne做,著kan-na用天鵝做標準來論斷鴨仔,kan-ta看著伊無的所在,無注意伊的特殊性。真有語言解放的意思。所以伊講第二語言使用者,m是第二語言學習者。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2b4o8N9ta0&feature=related

FW:職場祕方:多語言能力-強化競爭優勢 by Akiyo Pahalaan 黃 東秋

職場祕方:多語言能力-強化競爭優勢

Akiyo Pahalaan 黃 東秋

摘 要

在二十一世紀這個迅速全球化的時代,對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地方的文化多樣性及文化遺産除了維護議題之外,生活社區的所有居民對自己仍在繼續中的傳統、仍然有效的經驗和其他一些習慣行爲,都應該擔負起責任積極主動地正本清源,去詮釋文化精粹的主體性及差異性。其實這也是大家共同的義務,因爲各地區特徵的基本要素就是源自於那些差異,也是現代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更是當前和未來文化豐富與和諧發展的泉源。文化遺産既是記錄社會經濟發展變化的基本參照點,又是促進這種發展變化的有效手段,更是未來文化發展的寶貴財富和重要基礎(何耀華 2002)。

臺灣各族群傳統語言文化的『巧』與『妙』彰顯出了臺灣擁有多族群、多語言、多文化、多智慧的社會。這樣豐富的語言文化産業源自於過去幾個世紀以來,臺灣接納了許多不同民族,也融彙了許多的語言文化;不同族群的文化不斷地交融、競爭和相互影響,使得整個臺灣社會涵蓋了更趨豐富且更爲多采多姿的文化內涵。「美言巧語」的過程中會透過「真人互動」之行動,把社區部落各語言活力重新找回來,讓參與者發現每一種語言文化的精緻性與巧妙性,激發美言巧語從我做起的動機,建構好山好水大家歡喜的願景!

本文從大陸著名的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的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張興成2003),大膽假設『世界各族群都有優美的語言文化、典雅的人格特質、你儂我儂大家一家親』,並呼籲積極地去形碩當今二十一世紀知識年代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精粹:責任、尊重和分享;也就是說各族群發揚我族之美、尊重差異並共享每一種語言文化的『巧』與『妙』,企圖喚醒所有的人當下的義務就是成爲生活社區跨語言文化的終身學習者:不僅負起活化自己的族群文化,更應該習得包容、尊重、欣賞並學習生活社區不同族群的語言與文化。透過「美言巧語」運動的社區總體營造,人人才能分享社區中所有文化的美,各族群間方能和諧共榮;再者,從語言文化復振議題上提供彼此間新的思維與視野,拋開族群本位主義的偏見,真誠地接納與欣賞彼此的文化,以豐富生活情感與連結傳承脈絡,讓彼此的生活充滿著多樣化的情思意韻,而能真切契合涵詠共存共榮(謝東山 1996)。



關鍵字:美言巧語、主體性、生活社區跨語言文化、族群本位主義

2012年3月6日 星期二

【看世事講台語】近廟欺神 路頭若遠才有親

http://pnn.pts.org.tw/main/?p=38214

【看世事講台語】近廟欺神 路頭若遠才有親
2012/01/28 列印本文 本篇文章瀏覽數: 200 次
24Share

編輯 /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陳豐惠 劉承賢、黃能揚

標題:五四進前 台灣白話文學就大興
Ngóo-sù tsìn-tsîng, Tâi-uân pe̍h-uē bûn-ha̍k tō tuā-hing.
(華語)五四之前 台灣就有豐富白話文學

標題:19世紀尾 台語白話文學就出真濟
Tsa̍p-káu sè-kí bué, Tâi-gí pe̍h-uē bûn-ha̍k tō tshut tsin tsē.
(華語)19世紀末 已有台語白話文學寫作

標題:白話字文學選集 漢羅對照好追jip
Pe̍h-uē-jī bûn-ha̍k suán-tsi̍p, Hàn-lô tuì-tsiàu hó tui-jip.
(華語)台語白話字文學選集 漢羅可對照

※ 本單元是公共電視及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合製。歡迎 link 做非營利教學使

2012年3月5日 星期一

FW:中文大學校友關注大學發展小組

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IKTYpgxn_YJ:www.cuhkalumniconcern.com/%3Fcat%3D8+&cd=40&hl=zh-TW&ct=clnk&client=firefox-a

終審庭定於九月審理中大教學語文司法覆核

(網頁編者按)從中大畢業主李耀基代表律師處得知,終審法院已定於本年9月26日及27日審理有關中文大學教學語文司法覆核的案件。此案已經高等法院和上訴庭先後審理,當時仍為中大學生的李耀基俱敗訴,李耀基繼續申請法律援助,將案件提交終審法院裁決。估計現已畢業的李耀基仍一如上兩次審訊時情況,繼續由張健利和梁少玲兩位大律師代表出庭。(2011年1月5日上此網頁)

2012年3月4日 星期日

原住民族兒童網

http://www.apc.gov.tw/portal/kids/index.htm?CID=7CD5E8B1F25E669D

FW: Indigenous Language Revitalization: The Hawaiian Experience夏威夷原住民族語復振

http://media.uoregon.edu/channel/2012/03/01/indigenous-language-revitalization-the-hawaiian-experience/

Indigenous Language Revitalization: The Hawaiian Experience
Posted on Mar 1st, 2012 in Americas Big Idea, Center for Latino and Latin American Studies, Lectures and Events
Indigenous Language Revitalization: The Hawaiian Experience

Part of the “Americas Big Idea” series.

Dr. William H. “Pila” Wilson is professor and chair of the Hawaiian Studies Divis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Hawai’i at Hilo. Kauanoe Kamana is a founding member of ‘Aha Punana Leo immersion school and has been very active in developing legislation both on the state and national levels in support of the use of Native American languages in education.

Pila Wilson and Kauanoe Kamana were the first of a number of couples in Hawai‘i who revived Hawaiian as the first language of their home, and Dr. Wilson is founding chairperson of the program that developed into the Hawaiian Language College. They will speak about the immersion program’s development and discuss the many challenges in navigating school systems and sometimes conflicting community interests, with suggestions for addressing them.

2012年3月1日 星期四

設立原住民族語幼兒園,進行原住民雙語國小的規劃以及實驗教學

最近原民會請我作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會委員。我有建議:“在原住民族聚集的地區設立原住民族語幼兒園,並進行原住民雙語國小的規劃以及實驗教學。”M知台語kam有台語幼稚園?國小雙語教學應該是無。我這兩項建議,其實Holo人上有可能做到,人che,占72%的人口。到taN母語教育iau是khng ti一門學科teh進行,其實若有法度當做教學語言,效果比一禮拜一節,40分鐘,加真好。

FW: 推廣母語日漸盛行 家庭成效卻不彰

推廣母語日漸盛行 家庭成效卻不彰

【文╱轉載自客家電視台】



  國中小鄉土語言教學已經推行10年,政府近年來推廣客語的種種做法,能見度也日漸提高,吸引不少人投入,不過在一些客家庄,許多人仍對客語的未來感到憂心,在全國客家日那天,美濃還有3千人參與遊行,呼籲大家講客語,因為現在學客語的方式,常像是在學第二語言,如此一來,家庭的角色變得模糊,責任反而都到政府和學校身上了,現在漸漸有人發覺這樣是不行的,家裡不說,母語是不可能傳下去的。

  穿戴著藍衫、斗笠,拿著紙傘,來自美濃、六龜和杉林等地的遊行隊伍,全國客家日那天遊街,主題是講客語,連美濃都需要推廣客語,不免令人納悶,顯然連這麼客家的客家庄,語言傳承也有問題。

  高雄市客委會主委 古秀妃:「現在變成說,很多人也跟我說,如果母語要在學校裡教,這個語言就沒救了啊!其實母語母語,就是家庭裡的語言啊!為什麼今天會在學校裡教呢?就是因為家裡不講了。」

  語言復甦的模範生,在紐西蘭的原住民毛利人,近30年前就發現這個問題,他們說,無論政府做了多少,只要家庭裡不說母語,一切都沒用。

  威靈頓維多利亞大學毛利研究學院資深講師 TeRipowai Higgins:「我不希望我們的母語,變成學校裡的語言,我們希望它是日常生活的語言,國家是無法做這件事的,這不像是你在學校學法語,在學校學,然後通過考試就好,在紐西蘭學毛利語是關於我們的文化,我們的身分認同,這跟你要學法語、義大利語是不同的。」

  近年來客家能見度提高,學習客語的管道也增加,尤其為了吸引孩子,教學方式更是五花八門,不過現在我們可能要開始想想,如果孩子以學第二語言的方式學母語,而不是在家庭中,讓母語跟著他成長,無法從語言中體會客家文化,這樣,還能稱作母語嗎?

資料來源:http://web.pts.org.tw/hakka/

2012年2月28日 星期二

台灣啥人通早主張雙語教育?

台灣啥人通早主張雙語教育?真有可能是林茂生,伊ti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論文(2000﹕211-212)1929寫的,有以下的主張﹕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保留當地語言作為小學低年級的教學用語,這將促進了解並且有益於幫助學生完全吸收教學內容。在學校使用當地語言,將有助於保存對固有文化尊重的感情....第一,在給當地兒童就學的公學校,第一、第二及第三年應當使用當地語言教導所有教科目,除了日語科以外。第二、在公學校第四、第五及第六年級時,教科如日本歷史、地理、算術、圖畫及歌唱,可以用日語教學,使用這種語言當以漸進的方式...』。

林茂生。1929/2000。Public Education in Formosa under the Japanese Administration.林詠梅(譯)《日本統治下臺灣的學校教育﹕其發展及有關文化之歷史分析與探討》。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

2012年2月26日 星期日

Be-phio-ism/買票主義

今仔日看"城市的精神"這本冊,內底有一個術語是Hô-ló話寫的"驚輸"主義抑是驚輸現象(kiasuism),
咧講因為新加坡真競爭,造成為著欲嬴人不擇手段的現象。紐西籣的英文內底嘛參真濟毛利語的語詞,特別是精神價值的語詞。leh寫華語的時陣,加減kā
lām寡台語,客語,原住民語嘛bē bái。譬如講,以下是一個應用的例:

“這次選舉買票頻傳,證明“選舉無師傅,用錢買就有”,許多評論者都指出,這種Be-phio-ism/買票主義,是沒有政績、無能的政黨能夠贏得選舉的主因。”

多語言的政策

我這學期歇息半年,最近卡有閒轉來西部開會,這2禮拜已經轉來2擺。這擺去台南開會,這擺去彰化演講佮去台中開會。我去彰化師大演講主要是咧講台灣應該行向多語言的政策,共卡濟弱勢族群聚集的所在訂作彼个語言的語言區,比喻講,客語區,Amis區:閣來共台語佮華語訂作共通語,使用佇弱勢語言區以外的所在。詳細的情形會當參考:
張學謙。2007。〈邁向多元化的台灣國家語言政策﹕從語言歧視到語言人權〉。鄭錦全等編,「語言、社會與文化」系列叢書之二,《語言政策的多元文化思考》。頁229-257。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2012年2月21日 星期二

自由電子報 - 原語教學 遠距通囉!

自由電子報 - 原語教學 遠距通囉!
www.libertytimes.com.tw
〔記者邱紹雯/台北報導〕台北市一百四十一所小學,有一千七百多名原住民學生,卻只有六十多名的原住民語老師,許多學校經常因為找不到師資,犧牲族語課程。台北市今年首創「原住民族語遠距教學系統」,讓不同學校的學生可以同時在線上學習族語,解決師資不足的問題。

平埔族文化式微 原民會列復振重點

平埔族文化式微 原民會列復振重點

〔記者謝文華/台北報導〕行政院原民會昨天公布「平埔族聚落現況」及「平埔族聚落分布」兩項調查結果,粗估現有三六八個聚落約八萬人,其中具強烈認同及觀光發展潛力、尚有可運作在地組織,且維持舉辦傳統祭儀和文化復振者,僅剩八十四個聚落,將列復振文化語言重點區。

原民會副主委林江義說,九十一年學者依據一九三五年日治國勢調查書,推估平埔族約二十萬人,但族人認為,早期未登記的隱藏性人口可能多出一倍以上,即四十萬人。

「平埔族聚落分布調查」以目前共識最多的平埔九族為主,即凱達格蘭、噶瑪蘭、道卡斯、巴宰海、貓霧束、拍瀑拉、洪雅、西拉雅、馬卡道族。

原民會平埔事務推動小組副召集人段洪坤坦言,二十萬平埔族若正名,對官方認定的十四族五十萬人口既有的社會福利、教育文化及參政權等資源,將造成衝擊,但礙於平埔族未獲正名,小組行文教育部將平埔語納入母語教學都遭拒,使平埔語言文化面臨加速消失危機。

他說,原民會委託民間進行平埔族人口、聚落現況、聚落分布調查,及取得原住民身分的法制策略與影響評估等四項研究案,預計六月完成送行政院評估修法或立法讓平埔族正名的可行性。

《語花台》市府推動 西拉雅死語「復活」

《語花台》市府推動 西拉雅死語「復活」
市長賴清德等人與手持各族問候語的小朋友合影,展現強化母語學習決心。 (記者黃文鍠攝)

〔記者黃文鍠/台南報導〕昨天世界母語日,台南市教育局與民族事務委員會共同呈現台南市獨創融合母語「語花台」系列成果,發表「西拉雅古語有聲書」,市長賴清德發表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封信,希望將列為「死語」的西拉雅語修正為復育中的語言。

宣示推動本土語言決心,賴清德帶領教育局長鄭邦鎮、民族事務委員會主委林賢豐、西拉雅語有聲書語言團隊及原民、閩南、客家、新住民等各族群小朋友,以拼圖呈現各族群語彙「語花朵朵開」成果。

賴清德表示,台南曾擁有廿多種語言共存,但目前只剩十多種,對語言的保存與推廣是必要的。未來不只要保存,也要求民族事務委員會計畫推廣各族群語言,以西拉雅族語為例,在歷屆縣長推動下,西拉雅語繪本問世,並得到第三屆國家出版獎佳作,甚至有聲書都問世,代表聽、說、寫都已完成。

「語花台」系列活動首先是各族群招呼語彙整及推廣,由東區勝利國小團隊請原住民族語老師與各語言別專長老師錄製各個語言別簡單打招呼語,將音檔放置於「台南市本土語言輔導團」網站上供學習。

此外,西拉雅語有聲書邀集各地西拉雅部落代表共襄盛舉,也呈現西拉雅語的竹音話劇「上山打獵」,並以八部演唱西拉雅歌曲「誕生」。

2012年2月20日 星期一

放棄獨尊國語 進行母語優先的教育

以下是我本底寫的標題kah內容,投稿了編者有修改過。

放棄獨尊國語 進行母語優先的教育

爲了喚起世人對語言多樣性的重視,聯合國自2000年開始,每年舉辦國際母語日的活動。今年國際母語日的主題是:母語教學與包容式教育。一個值得關切的問題是台灣的母語教學能否達成母語保存,促進多語使用?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因為目前的母語教育時間有限,一個禮拜一節母語課,頂多是「點滴餵養式」(drip-feed)母語教學。對瀕危的本土語言,點滴餵養式教學,就像是對溺水者拋出一根稻草般,杯水車薪無法挽救母語。
國內外相關研究顯示,母語作為學科的方式很難培養出母語流利者。爲了促進母語保存,有必要推行母語優先的沉浸式母語教育。沉浸式母語教育中,母語不但作為教學用語,同時母語使用的時間要超過一半。
紐西蘭毛利人的母語幼稚園是國內熟悉的沈浸式母語教學的例子。台灣的學前母語沈浸教學也證實母語幼稚園不但可行,而且有重要的教育價值。2007年屏東縣政府與屏東教育大學就成功的成立台灣第一個客語沉浸式幼稚園,到了2010年已經有38個班級。客語沉浸教學成果卓著,經過客語沉浸幼稚園洗禮的幼兒,客語聽說能力進步神速。原本不會客語的小孩,經過一至二個月的客語沈浸教學,就能以客語進行日常生活的對話。客語沉浸教學,不但強化客語能力,對非客語方面的能力,也有助益,接受客語沈浸教學的幼兒,在中文聽覺詞彙及數概念的表現優於優於非沈浸班級的幼兒。更重要的是,母語沉浸教學能有效將學校轉型為母語得以重生的樂園,而非母語溺水而亡的地方。屏東縣客語沉浸教育的成功,證明語言之間有著互助的關係,而非零和關係。
在本土語言不斷流失的當下,教育當局需要放棄獨尊國語的做法,進行母語優先的教育,廣泛的成立族群母語幼稚園,為瀕危的台灣母語注入強心劑。希望客語沉浸式教育能從屏東出發,傳遍整個台灣,各族群得以建立族群的母語幼稚園,為母語復振,培養新一代的母語使用者。

FW:世界母語日 強烈要求 台南市帶頭增加台灣語文教育時數!

世界母語日 強烈要求 台南市帶頭增加台灣語文教育時數!

主辦:還我台灣語文教育權 聯盟

時間:2012年2月21日(二) 早上10:00AM

地點:台南市政府正門口(安平區永華路二段6號)

主旨:要求台南市還我台灣語文教育權

進行方式:記者會及向台南市長遞交抗議書

新聞聯絡人:蔣為文06-2387539 Email: uibunoffice@gmail.com

發稿日期:2012.2.21

聯合聲明:

國際筆會及非政府組織首先於1996年公布世界語言權宣言。之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自2000年起將每年2月21日訂為「世界母語日」,且於2001年公布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以提醒各國政府保護與發展弱勢語言文化的重要性。保護本土語言已成為國際潮流,然而,台灣卻仍停留在獨尊華語的教育政策而不知改善!

就在2000年李登輝前總統下台前,教育部通過國小每週必選修一節本土語言課程(原住民族語、客語或台語擇一)並自2001年開始實施。然而,十餘年過去了。不論國民黨還是民進黨執政,都還停留在國小每週一節台灣語文課程,甚至還時有所聞該節課被挪作其他用途。當初的小學生都已經上國中、高中、甚至是大學。但,他們的母語受教權卻被中斷剝奪了!

以鄰國「馬來西亞」為例,當地華人約六百多萬,佔全馬來西亞人口約二成。儘管馬來西亞的國語是「馬來語」,但他們的政府還允許華人設立全華語授課的華文小學共計約一千三百所、獨立中學約六十所。試問,台灣有任何一所學校容許用台灣語文授課嗎?沒有,中華民國外來政權的教育制度基本上還是維持獨尊中國語的設計!

中國國民黨實行國語政策以打壓本土的台灣語文並不是什麼新聞。但是,以本土政黨自居的民進黨,不僅不敢抵制與反抗教育部的獨尊中國語教育,還貫徹執行它,實令人憤慨!以九年一貫課綱為例,其實施要點已明定有彈性學習節數,平均一週約三節,各校可依需求自行調整。但現實上,沒有學校敢增加台灣語文的時數,因為他們要看主管機關的臉色。民進黨不需要等到中央執政,其執政的縣市譬如台南及高雄就可以制度面地增加台灣語文時數。但十年來,他們選擇當中華民國的共犯。

北歐國家「拉脫維亞」共和國於1991年脫離前蘇聯獨立。被蘇聯併吞期間,拉脫維亞人被迫使用俄羅斯語。近日拉脫維亞舉行語言公投,3/4的選民投下選票否決了將境內的俄羅斯語列為第二官方語言的提案。拉脫維亞人堅決地向殖民者語言說不,台灣人也應當站起來向「獨尊中國語」說不!

台南市為全國唯一綠營立委全上壘,也是綠色執政的大票倉,絕無「中間選民」的問題!我們在此鄭重呼籲賴清德市長及所有綠營縣市長要硬起來,拒絕獨尊中國語政策,盡速歸還台灣人民的台灣語文教育權!

我們具體主張如下:

第一,國小的台灣語文教育從現有一節提升為每週三節。

第二,比照中文及英文,將台灣語文列入市立國中及高中必修課程。

第三,須有長期族語復育計畫,培訓及研發以台灣語文為教學語言的各學科師資及教材。

還我台灣語文教育權 聯盟

召集人:蔣為文

凌虐台灣語文 兼覆總統府函

凌虐台灣語文 兼覆總統府函

◎ 莊萬壽

2月21日是聯合國的「世界母語日」,是用來宣示保護全球弱勢民族的語言與文化。其由來是巴基斯坦獨立,西巴人統治東巴,而西巴語成為官方的唯一語言,引起東巴孟加拉人的抗爭。1952年2月21日在達卡大學聚會,學生被屠殺(後在此立碑,陳文成呢?)而激起全面反抗,西巴政府不得已而承認孟加拉語(詩人泰戈爾的母語)的官方地位,其後孟加拉人的獨立戰爭成功,自己的母語(孟加拉語)終於成為有尊嚴的國家語言。

台灣已號稱「民主國家」,然而九成人口原民、客、Holo的語言與文化,在過去一甲子的歲月中幾乎被摧殘殆盡。捷運通車了,「三重埔」完整意義的地名,並沒有恢復。「賽德克」電影的熱潮,也沒有喚起土地的覺醒,原住民的家鄉,依舊是被中國儒化的「仁愛」、「信義」所佔據,莫那魯道復活的話,可以從路標走回家嗎?可以與自己的孫子們談話嗎?統治者是永感受不到這種赤裸裸的凌虐。

選舉時刻,「台灣」不離口。上回選後數日,我親眼看到在大批警察的圍護下,將「台灣郵政」的「台灣」 換成「中華」,我全身的血,化成了淚液。這次選後,台、中又馬上同時舉行「中華語文知識庫」「網路啟用儀式」,台北由總統馬英九、劉兆玄主持,北京則由小官主持,劉兆玄說:「兩岸的政策推動,達成漢字再一次書同文」。馬先生為什麼沒想到先讓「台灣語文讚」呢?台灣多元的南島民族是世界文化的瑰寶,如今有的民族只賸下數十、百人會講母語。如何有效搶救將亡的原民語文與延續凋零的客、鶴語文是台灣當政者文教的第一要務,怎麼馬上要去與中國「書同文」呢?如果漢字要國際「交流平台」,那麼應優先編〈台、中、日、韓漢字知識庫〉讓出國的人知道什麼是「空港」「荷物」,台、中語言相通,反而不太需要什麼「平台」。

「書同文」是秦始皇并吞六國,統一天下的措施,下一次「書同文」的目的是什麼?不問自知。〈中華語文知識庫〉所謂〈大陸版〉的〈中華誦〉:「旨在吸收人民…了解中華經典…吸引更多台灣港澳青少年共同參與,打造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建構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平台」,請問台灣港澳青少年是要愛那一個國家呢?說明了這知識庫為統戰而設的,馬政府政策配合中國「終極統一」,是「路人皆知」之事。語文的逐漸統一,政治統一自然水到渠成。海外,早知馬的步數,〈朝鮮日報〉:「台灣用漢語拼音,從語言上,實現兩岸統一」(2009.3.7)〈香港商報〉:「馬英九就任後,繼加強兩岸政治、經濟交流後,又試圖從言語上實現兩岸統一。」(2009.9.3)

我日前提出馬政府可能還會做的三點措施:一是學校改用「漢音拼音」來廢「注音符號」。二是學校推行簡體字,以與正體並行。三是護照英文姓名,一律用「漢音拼音」。承蒙總統府回函:不會廢注音符號。台灣若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永續的發展,當然要使用具有台灣主體性的羅馬字音標,「注音符號」是現階段台灣通行可用的音標,今最重要關鍵,我們反對「漢語拼音」。而馬先生要「書同文」非先把擋路的注音符號廢除不可。總統府只「承諾」一點,恐不可盡信,除非先中止已推行的「漢音拼音」。二、三點是否要實施呢?馬總統在電視上親口說:「我希望將來兩岸達成協議,我們建議『識正書簡』(2009.6.9)」,因形勢的改變,中國已有恢復正體字之議,雖尚不執行,但已放行正體字。正、簡並行是馬的如意算盤,但台灣人要多少無謂的成本呢?而事實「漢音拼音」已佔據了台灣的山川城鄉,再改掉台灣人不痛不癢的護照英文姓名,你又奈何呢?

台灣願意統一,願當「中國人」的,不到一成。馬先生的歷史使命,果真是要把自由民主的台灣送給專制威權的中國?這叫倒行逆施,推舟於「陸」,則有什麼事,不敢做呢?我不只是擔憂,而是憤怒。(作者為長榮大學名譽講座教授)

邱心得的話 阿公阿嬤聽進去了

邱心得的話 阿公阿嬤聽進去了

◎ 蔡銘燦

隔代教養是當前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往好處想,這本是母語傳承的最佳機會,可惜很多三、四年級生的阿公阿嬤卻錯失了!

我認識在台南學甲開業的邱心得藥師,他不但深具濃厚的本土意識,更對母語傳承懷有很高的使命感。每次聽他分享「推動」母語的經驗,用心盡力,令人感佩。

邱藥師對上門的顧客,總會特別留意祖孫的對話。如果聽到祖孫講的是「北京話」,他會半開玩笑跟他們說:「時代不一樣了,學生在學校講方言,不會被罰錢和掛狗牌了,別擔心,您應該教他們道地的母語才對。」甚至有時會正色的跟大人說:「您應該跟孩子講母語,中國話等他們上幼稚園和小學,自然就會了。」最重要的是,他也會跟阿公阿嬤「曉以大義」,分析利害關係:「您我年紀差不多,經歷同樣的教育環境,講的攏是不標準的『台灣ˊㄍㄜ語』,您教孫子中國語,反而會混淆了他們的學習。您應該教他們的是道地的母語,因為多會一種語言,將來就多一分競爭優勢。」邱藥師發現,這一招最管用,很多阿公阿嬤都聽進去了。

母語是珍貴的文化資產,一旦消失將不復返,台灣在中國國民黨執政下,別奢想他們會重視,就靠我們自己全力保存並傳承了。 (作者為藥品行銷人員)

快樂母語:屏東客語幼稚園

快樂母語:屏東客語幼稚園

◎ 張學謙

今年國際母語日的主題是:母語教學與包容式教育。一個值得關切的問題是:台灣的母語教學能否達成母語保存,促進多語使用?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因為目前的母語教育時間有限。為了促進母語保存,有必要推行母語優先的「沉浸式母語教育」。沉浸式母語教育中,母語不但做為教學用語,同時母語使用的時間要超過一半。

紐西蘭毛利人的母語幼稚園,是國內熟悉的沉浸式母語教學的例子。台灣的學前母語沉浸教學,也證實母語幼稚園不但可行,而且有重要的教育價值。

二○○七年屏東縣政府與屏東教育大學,就成功的成立台灣第一個客語沉浸式幼稚園(http://cclearn.npue.edu.tw/hakka/index.html),到了二○一○年已經有三十八個班級。

客語沉浸教學成果卓著,經過客語沉浸幼稚園洗禮的幼兒,客語聽說能力進步神速。原本不會客語的小孩,經過一至二個月的客語沉浸教學,就能以客語進行日常生活的對話。客語沉浸教學,不但強化客語能力,對非客語方面的能力,也有助益,接受客語沉浸教學的幼兒,在中文聽覺詞彙及數概念的表現,優於優於非沉浸班級的幼兒。更重要的是,母語沉浸教學能有效將學校轉型為母語得以重生的樂園,而非母語溺水而亡的地方。

屏東縣客語沉浸教育的成功,證明語言之間有著互助的關係,而非零和關係。在本土語言不斷流失的當下,教育當局需要放棄獨尊國語的做法,進行母語優先的教育,廣泛成立族群母語幼稚園,為瀕危的台灣母語注入強心劑。希望客語沉浸式教育能從屏東出發,傳遍整個台灣,各族群得以建立族群的母語幼稚園,為母語復振,培養新一代的母語使用者。

(作者為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教授)

支持「世界母語日」 百店講母語消費享優惠


2012年02月19日17:56 蘋果即時


後天2月21日是「世界母語日」,為推廣母語,「台灣母語聯盟」發起「講台語,俗予你」活動,只要在19到25日「母語周」期間,到有活動海報的店家消費,並用母語(包括台語、客家語、原住民語等)交談,就可享優惠,獲近百家商家響應,包含餐廳、書店和牙科診所。活動資訊可到「台灣母語聯盟網站」查詢。

「世界母語日」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9年提出倡議,目標是向全球宣傳保護語言的重要、避免地球上大部分的語言消失。日期源於孟加拉語言運動,有數名學生於1952年2月21日遭受軍警槍擊死亡。

世界母語日前夕 教育部頒發101年表揚推展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

世界母語日前夕 教育部頒發101年表揚推展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

語文烈士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feb/20/today-o5.htm
語文烈士

◎ 鄭文海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每年二月二十一日定為「國際母語日」(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 ),乃源於獨立後的巴基斯坦將烏爾都語(Urdu)作為唯一的官方語言,引起以使用孟加拉語(Bengali)為主的東巴基斯坦強烈不滿,民眾發起捍衛語言權利的運動,一九五二年二月二十一日,許多參與此次運動的民眾在達卡(今孟加拉首都)被捕,且有四名達卡大學學生抗議者在這次的衝突事件中被警察開槍射殺,國際社會稱這些犧牲者為「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為語言犧牲的語文烈士」,故聯合國援引此日為「國際母語日」。

在台灣也有類似的悲劇。在中國國民黨極權統治時代,蔣介石當政期間,每逢十月三十一日蔣生日,全國軍公教連監獄都要設壽堂賀華誕,恭祝萬壽無疆「扶LP」(吹喇叭、拍馬屁)。當時兩位關在軍事監獄的政治犯,利用排隊等候互相以台語寒暄,一位問:「今仔日拜幾?」(今天禮拜幾?),另一位答說:「今仔日拜四」(今天禮拜四)。哪知不諳台語的外省籍管理人員竟然曲解做:「今天拜鬼」、「今天拜死」,當場短棍齊揮、重腳齊踢,造成兩位民主鬥士全身重傷。只因為台語寒暄竟然遭此下場,讓人不勝唏噓。

曾受講台語被罰錢、掛狗牌的學校行政人員私下趣談,學校母語日是不是也要來禁講華語,嚐嚐罰錢、掛狗牌的滋味,這想法還真有創意。

(作者為台灣母語教師協會第四屆理事長)

世界母語日談民進黨與小三

世界母語日談民進黨與小三

◎ 蔣為文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feb/20/today-o5.htm
來自二百餘個國際非政府組織及各國筆會於一九九六年簽署公布「世界語言權宣言」。之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二○○○年開始將每年二月二十一日訂為世界母語日,並於二○○一年發布「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以鼓吹各國應盡力保護與發展各弱勢語言及文化。

儘管國際潮流如此,中華民國外來政權卻仍維持獨尊中國語的教育政策。現階段,中華民國仍嚴重剝奪台灣人的母語受教權。據統計,合計小學到大學,學生平均一週有二十節中國語課程。但,只有小學容許一週一節的台灣語文課(原住民族語、客語或台語擇一)。中學到大學則放牛吃草,不必修台灣語文。本土社團去年六月到教育部爭取增加台灣語文時數,教育部官員以會增加負擔為由推託。結果,隔幾天教育部馬上公布高中課程新增必修四學分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教育部這種厚中薄台的做法,實再次凸顯其外來統治者心態。

中國國民黨為來自中國的走路政黨,對台灣本土語文不理不睬或甚至是打壓,實在不足為奇。但如果以本土政黨自許的民進黨都對獨尊中國語的教育政策不敢批判與抵制,實傷透台灣人民的心!以台南及高雄二都為例,他們是民進黨票倉中的票倉,絕無「中間選民」的問題。但此二都還是延續遵循教育部的獨尊中國語政策而不敢有制度面突破的作為。如果連有過半選民支持的綠色縣市政府都不敢抵制教育部的惡質政策,民進黨選贏總統又有何意義?民進黨只會遷就中間選民而不顧台灣主體性,就如同男人成天對外找「小三」而不顧「大某」,是不負責任的政黨!

我們再次呼籲民進黨不要什麼事都推託等到中央執政才要做。台南及高雄應率先起來呼應聯合國、抵制獨尊中國語政策!小學台灣語文課程每週增為三節!台灣語文列入市立國中及高中必修課程!

(作者為還我台灣語文教育權聯盟召集人、成大台文中心主任)

221世界母語日 彰化市50多家商家邀您一同來講台語

221世界母語日 彰化市50多家商家邀您一同來講台語

母語永留傳 老牧師譯族語聖經

母語永留傳 老牧師譯族語聖經

2012年2月19日 星期日

FW:拉脫維亞公投否決俄羅斯語當官方語言

拉脫維亞公投否決俄羅斯語當官方語言

昨(18)日拉脫維亞公投裡,近7成投票率下,3/4的選民投下選票否決了將境內超過1/3民眾使用的俄羅斯語列為第二官方語言。母語為俄羅斯語的公投推動者琳德曼(Vladimir Linderman)強調,這只是個起點,是拉脫維亞人與俄羅斯人對話的開始;但多數的拉脫維亞人則認為,使用拉脫維亞語代表著他們脫離俄羅斯統治的象徵。

拉脫維亞昨天就是否將俄語列為第二官方語言舉行全民公投。根據即將完成的計票結果,75%民眾否決了這項提議。投票率高達69%,這也是1991年拉脫維亞脫離莫斯科半世紀統治後,幾次最高的投票之一。

支持俄羅斯語的琳德曼表示,「我們的目的就是展開對話」;「即使有時候被認為這很情緒、歇斯底里;但歇斯底里總比20年來的莫不吭聲好。」他強調,他們會遵守法律,但還是會採取進一步的行動。

拉脫維亞的民族主義黨派則堅決反對將俄語列為官方語言並認為,這是前蘇聯統治的遺緒。

在蘇聯半世紀統治裡,數十萬的拉脫維亞人被送去西伯利亞等地勞改;莫斯科則將俄羅斯語訂為官方語言。

拉脫維亞國土面積約6萬4千多平方公里,人口約2百30萬人。位於波羅的海東岸,與愛沙尼亞、立陶宛並稱為波羅的海三國,並於1991年獨立。根據美國 CIA資料,但使用官方語言拉脫維亞人數約58.2%,俄羅斯語約37.5%,而俄裔人數則約佔全國人口的27.8%左右。

蘇聯前加盟國獨立後,曾發生幾起如何處理當年帝國遺緒的爭議。2007年愛沙尼亞將位於首都塔林的前二戰紀念碑遷移,曾引爆俄裔群眾與警方衝突,並與莫斯科當局關係緊張。

2010世界母語日活動-2009台灣母語人權觀察報告座談會

2010世界母語日活動-2009台灣母語人權觀察報告座談會

221 國際母語日: 說母語,愛台灣,愛世界

221 國際母語日: 說母語,愛台灣,愛世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2011“国际母语日”致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2011“國際母語日”致辭
http://www.hjenglish.com/new/p159169/

All languages are linked through their origins and borrowing, but each is a unique source of meaning for understanding, writing and expressing reality.
從起源到後來的相互借鑒,所有語言都是相互聯繫的,但對於我們理解、記述與表現現實生活而言,每一種語言又都具有其獨特性。
Mother languages are special in providing the material with which the world is first voiced, the lens through which it is first understood. 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 is a moment to recognize their importance and to mobilise for multilingualism and linguistic diversity.
母語的特殊意義在於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最初用話語表達的工具和認識這個世界的鏡子。國際母語日,我們要認識到母語的重要性並努力促進多語言使用和語言多樣性。
Mother languages, along with linguistic diversity, matter for the identity of individuals. As sources of creativity and vehicles for cultural expression, they are also important for the health of societies. Not least, languages are factors for development and growth. We know how important education in the mother language is for learning outcomes. Mother language instruction is a powerful way to fight discrimination and reach out to marginalised populations. As wellsprings of knowledge, languages are also starting points for greater sustainability in development, for managing more harmoniously our relationship with the environment and change.
母 語以及語言多樣性與個人的身份認同息息相關。作為創造性的源泉和文化表達的載體,它們對於社會的健康也至關重要。語言還是促進發展和增長的要素。我們深知 母語教育對學習成績的重要性。母語教學是消除歧視和幫助邊緣化人群的有效工具。作為知識的源泉,語言也是提高發展的可持續性以及更和諧地調整我們與環境之 間的關係和管理變革的出發點。
Multilingualism opens fabulous opportunities for the dialogue tha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ing and cooperation. Mother languages live harmoniously with the acquisition of other languages. A plural linguistic space allows the wealth of diversity to put in common. It accelerates the exchange of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This was one of the core themes of the 2010, International Year for the Rapprochement of Cultures. Building on the mother language, the learning of multiple languages must be a pillar of 21st century education.
多語言使用為理解與合作所必需的對話創造了絕佳的機會。母語與掌握其他語言並行不悖。語言多元化的環境讓人們共用多樣化的財富,促進知識與經驗的交流。這是 2010 國際文化和睦年的核心主題。在母語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多種語言必須成為 21 世紀教育的一個支柱。
At the same time, we can do more to support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as a channel to open to all the great diversity of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throughout the world.
與此同時,我們要更加支持翻譯事業的均衡發展,它是通向全世界豐富多彩的知識與經驗寶庫的一條途徑。
The theme of the 2011 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 concerns the us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for safeguarding and promoting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 diversity.
2011年國際母語日的主題是利用資訊與傳播技術保護和促進語言與語言多樣性。
Languages provide the software for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These technologies are also a new frontier for promoting linguistic diversity. UNESCO is committed to promoting multilingualism on the Internet. These goals guide UNESCO in its work with the 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
語言是資訊與傳播技術的軟體。這些技術也為促進語言多樣性拓展了新的疆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致力於推動互聯網上多種語言的使用。教科文組織與互聯網名稱與數字位址分配機構的合作也是基於這種目的。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provide new ways also to follow, examine and learn languages. The success of the online edition of UNESCO’s Atla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in Danger shows the power of the Internet to track the state of languages and multilingualism, and to raise awareness with a global audience.
創新的技術還為我們觀察、研究和學習語言提供了新的手段。教科文組織《世界瀕危語言圖譜》網路版的巨大成功展現了互聯網在監測語言現狀和多語言使用狀況以及面向全球受眾提高人們認識方面的強大力量。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can be especially useful in promoting mother languages. We must harness the power of progress to protect diverse visions of the world and to promote all sources of knowledge and forms of expression. These are the threads that weave the tapestry of humanity’s story. The innovation, flexibility and social interaction that lie at the heart of new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can support these goals. On this 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 let us pledge to work together in this direction.
資訊與傳播技術在宣導母語方面可發揮特別重要的作用。我 們必須利用科技進步的力量,保護各種不同的世界觀,促進各種來源的知識和表達形式。它們是編織人類歷史掛毯的絲線。創新、靈活和社會交流,作為新的資訊與 傳播技術的核心要素,有助於我們實現這些目標。值此國際母語日之際,讓我們決心為此而共同努力。

國際母語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的信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的信息
Message from
Ms Irina Bokova,
Director-General of UNESCO,
on the occasion of 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
UNESCO, 21 February 2012
Nelson Mandela once said that “if you talk to a man in a language he understands,
that goes to his head. If you talk to him in his language, that goes to his heart”. The
language of our thoughts and our emotions is our most valuable asset.
Multilingualism is our ally in ensuring quality education for all, in promoting inclusion
and in combating discrimination. Building genuine dialogue is premised on respect
for languages. Each representation of a better life, each development goal is
expressed in a language, with specific words to bring it to life and communicate it.
Languages are who we are; by protecting them, we protect ourselves.
UNESCO has celebrated 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 for 12 years now and
directs its energies towards protecting linguistic diversity. This thirteenth celebration
is dedicated to multilingualism for inclusive education. The work of researchers and
the impact of multilingualism policies have proven that people perceive intuitively
that linguistic diversity accelerates the achievement of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and Education for All goals in particular. Use of the mother tongue at school
is a powerful remedy against illiteracy. The challenge, however, lies in achieving
this truth in the classroom. Excluded population groups, such as indigenous
peoples, are often those whose mother tongues are ignored by education systems.
Allowing them to learn from a very early age in their mother tongue, and then in
national, official or other languages, promotes equality and social inclusion.
UNESCO Mobile Learning Week has shown that use of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is an excellent means of boosting inclusive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multilingualism, these technologies increase our scope for action tenfold. Let us
DG/ME/ID/2012/003 – page 2
make the most of them. Our generation is advantaged by having new
communication media and a new Internet-based worldwide public arena: it cannot
accept an impoverishment of languages.
Linguistic diversity is our common heritage. It is fragile heritage. Nearly half of the
more than 6,000 languages spoken in the world could die out by the end of the
century. UNESCO’s Atla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in Danger is the performance
chart for this struggle. Language loss impoverishes humanity. It is a retreat in the
defence of everyone’s rights to be heard, to learn and to communicate. Moreover,
each language also conveys cultural heritage that increases our creative diversity.
Cultural diversity is as important as biological diversity in nature. They are closely
linked. Some indigenous peoples’ languages carry knowledge on the biodiversity
and management of ecosystems. This linguistic potential is an asse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deserves to be shared. UNESCO also intends to highlight this
message at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Rio.
The vitality of languages depends on all those who speak them and rally round to
protect them. UNESCO pays tribute to them and ensures that their voices are heard
when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ohesion policies are being formulated.
Multilingualism is a living resource; let us use it for the benefit of all.
Irina Bokova

2012 世界母語日主題:母語教育與包容式教育Mother tongue instruction and inclusive education

2012 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 Mother tongue instruction and inclusiv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 2012


"The language of our thoughts and our emotions is our most valuable asset. Multilingualism is our ally in ensuring quality education for all, in promoting inclusion and in combating discrimination. "
“咱思考kah表達感情的語言是咱上寶貴的資產。多語言主義是確保所有的人得著優質的教育,促進包容kah拍倒歧視的好朋友。”
Irina Bokova, Director-General of UNESCO
Message for 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 2012

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 was proclaimed by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in November 1999 (30C/62).

On 16 May 2009 the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in its resolution A/RES/61/266 called upon Member States "to promote the preservation and protection of all languages used by peoples of the world". By the same resolution, the General Assembly proclaimed 2008 as the International Year of Languages, to promote unity in diversity and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through multilingualism and multiculturalism.

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 has been observed every year since February 2000 to promot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diversity and multilingualism. The date represents the day in 1952 when students demonstrating for recognition of their language, Bangla, as one of the two national languages of the then Pakistan, were shot and killed by police in Dhaka, the capital of what is now Bangladesh.

Languages are the most powerful instruments of preserving and developing our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All moves to promote the dissemination of mother tongues will serve not only to encourage linguistic diversity and multilingual education but also to develop fuller awareness of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throughout the world and to inspire solidarity based on understanding, tolerance and dialogue.

国际母语日历届主题

国际母语日历届主题
历届主题

  2000年的主题是:“首次国际母语日庆典(Inaugural celebration of 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
  2001年的主题是:“第二次年度庆典(Second annual celebration)“;
  2002年的主题是:“语言多样性:3000种濒危语言(Linguistic Diversity: 3,000 Languages in Danger)”
  2003年的主题是:“第四次年度庆典(Fourth annual celebration)“;
  2004年的主题是:“儿童学习(Children learning)“;
  2005年的主题是:“盲文和符号语言(Braille and Sign languages)“;
  2006年的主题是:“语言与网络空间(Languages and Cyberspace)“;
  2007年的主题是:“多语言教育(Multilingual education)“;
  2008年的主题是:“国际语言年( International Year of Languages)“;
  2009年的主题是:“第十次年度庆典( tenth annual celebration)“;
  2010年的主题是:“国际文化友好年(International Year for the Rapprochement of Cultures)“。

2月21日国际母语日|母语日的由来|母语日的活动

2月21日国际母语日|母语日的由来|母语日的活动

2012年2月18日 星期六

FW: Languages matter!


Languages matter!

http://www.unesco.org/new/en/culture/themes/cultural-diversity/languages-and-multilingualism/
J. Stitt,E. Serrabassa, A. Gingerich, S. Goh, P. Viisimaa, F. Rosier, C. Schmidt

© iStockphoto.com
UNESCO promotes linguistic diversity and multilingualism

UNESCO promotes linguistic diversity and multilingualism

Languages, with their complex implications for identity, communication, social integration,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are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for people and the planet.

There is growing awareness that languages play a vital role in development, in ensuring cultural diversity and intercultural dialogue, but also in attaining quality education for all and strengthening cooperation, in building inclusive knowledge societies and preserving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 mobilizing political will for applying the benefi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is thus urgent to take action to encourage broad and international commitment to promoting multilingualism and linguistic diversity, including the safeguarding of endangered languages.

As language issues are central to all fields in UNESCO’s mandate, the Organization promotes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multilingualism and linguistic diversity involving all programme sectors: education, culture, science,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and social and human sciences.

台南市成功國小2010世界母語日活動宣導短片

台南市成功國小2010世界母語日活動宣導短片

世界母語日臺灣動起來

世界母語日臺灣動起來
http://www.221.moe.gov.tw/

臺南市國民中小學99年度【世界母語日、母語大聲講】活動

臺南市國民中小學99年度【世界母語日、母語大聲講】活動辦法

壹、計畫緣起: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9年通過決議,將每年的2月21日定為世界母語日,提倡使用母語,以保存語言和文化多樣性。目前世界上有六千多種語言,但是使用其中96%的語言的人口只佔世界總人口的4%,而且超過一半的語言都面臨消失的危險,幾乎每兩個星期就有一種語言消失。今年寒假,就讓我們將平時在學校或家裡所學的母語,大聲說出來,運用母語向長輩拜年或問候祝福;一方面表達對親人的感恩心意,一方面也可以細細咀嚼語言之美,為保留母語的工作盡上一份心力!
貳、依據:
  一、本市99年度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暨幼稚園推動「臺灣母語日」實施計畫。
  二、臺南市資訊教育推動細部計畫。

叁、目的:
  一、推廣學習母語風氣,宣揚世界母語日的傳承使命。
  二、藉由生活化母語的運用,與人溝通、增進人際良好互動。
  三、教育並普及數位科技之應用,豐富數位學習的資訊內容。
  四、培養能融合科技智能與人文素養,及具備國際觀之未來主人翁。

肆、辦理單位:
  一、指導單位:教育部
  二、主辦單位:臺南市政府教育處
  三、協辦單位:臺南市本土語言輔導團、臺南市教育網路中心
  四、承辦單位:臺南市中西區成功國民小學

伍、參加對象:
  臺南市公私立國民中、小學之學生。
  依語言類別分成「台灣閩南語類」、「客家語類」、「原住民族語類」三大類,每一類依照年級分成四
  組:

  一、低年級組(國小 1~2 年級)
  二、中年級組(國小 3~4 年級)
  三、高年級組(國小 5~6 年級)
  四、國中組(國中1~3 年級)

陸、活動網址:http://activity.tn.edu.tw/winter2010/(含報名與上傳作品功能)

柒、活動日期:自99年1月21日起至99年3月3日止。

捌、活動方式:

題目綱要:「世界母語日、母語大聲講」

  臺灣曾經是一個純樸民風的島嶼,有著在地的民俗與方言,近代因為世界文化的調和,將各種語言帶入到臺灣,讓我們逐漸忘卻我們的老祖先、長輩們常用的語言—「母語」。小朋友們,你們放學回家後,和家人們交談的語言是母語嗎?你們會唱母語歌謠、唸讀母語詩嗎?我們的社會有感於臺灣母語的沒落,或在地方言的流失,政府已大力推動母語教學,慢慢找回那種親切的民族情懷,推廣並保存其價值喔!

  今年配合221世界母語日,利用寒假期間,請小朋友將平時在學校或家裡所學的母語(台灣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族語),大聲說出來,運用母語向長輩拜年或問候祝福;並使用錄影設備將所說的內容拍攝與錄製下來,再將作品檔案上傳到競賽網站,就可以參加比賽囉!

參賽說明:

一、作品規格:本活動作品格式為「影片」,可採用以下建議硬體設備的影片攝影模式錄製動態影片:


攝影機

數位相機

視訊攝影機

手機

拍攝完成後請以avi、mpg、wmv、mov…等檔案格式中任選一種呈現;影片時間長度以1~3分鐘為佳,檔案容量請勿超過 25 MB。建議轉成wmv檔案格式,可以得到較好的品質與較長的錄影時間。

二、作品內容:作品中請至少包含
  1、通關口令:「世界母語日、母語大聲講」。
  2、一句台灣俚語或俗諺。
  3、向長輩的拜年或問候語;其他內容可自訂。
三、內容填寫:上傳檔案時需同時填上作品的簡要《創作說明》才算完成。
四、注意事項:每人限參加一件作品,不可多人報名同一件作品,重複報名或冒名頂替者取消參賽資格。

注意事項:

  一、欲參加學生可請父母或老師協助錄影及上傳作品。
  二、錄影時請盡量提高說話音量,以確保聲音品質。
  三、所錄製之作品最長不得超過3分鐘,檔案容量請勿超過25MB。
  四、主辦單位保有不予錄取的權利,得獎名單以活動網頁公佈為主,參加者不得異議。

玖、評分標準:
  由臺南市政府教育處聘請專家學者組成評審團,遴選出優良作品。
  評審標準如下:內容-40%;語音-30%;語調-30%。

拾、獎勵辦法:
  每組每類各取特優一名、優等二名、佳作五名,各頒發獎狀乙紙及獎品;入選若干名,發給獎品;得獎名單將於99年3月間公佈於網站「得獎名單」中(延至4月14日前公佈)。

拾壹、其它說明:
  一、得獎作品之作者需授權臺南市政府教育處公開使用該作品。
  二、得獎作品若違反著作權法或其他相關法令者,取消其資格,並追回獎狀、獎品,得由其他參賽作品依序遞
    補。
  三、參賽者報名時請填寫正確個人資料,以利作品獲獎時主辦單位獎項頒發之處理。
  四、每人限參加一件作品,重複報名取消參賽資格。
  五、逢計畫修正之必要時,將不個別通知,請以活動網站公告為主。

拾貳、本計畫經教育處陳報教育部核准後實施。

Dr.eye譯典通--台灣閩南語教育部推廣版--上線

Dr.eye譯典通--台灣閩南語教育部推廣版--上線

教育部為提高「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使用效益,特與知名翻譯軟體「Dr.eye譯典通」結合,研發華、閩、英三語對譯之翻譯軟體,自99年之世界母語日(2月21日)起公告上線,供全國各國民中、小學於校園內免費下載安裝使用。

請上「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http://twblg.dict.edu.tw)首頁,於「連結下載」處點選「Dr.eye譯典通台灣閩南語教育部推廣版」,即可進入下載說明頁面。

【講台語,俗語你】母語日講母語全國聯合社會公益活動點名單

全國各地36種行業欲到100間店,用台語和你交陪,緊來緊俗,慢來就無份喔!!!
2012 【講台語,俗語你】母語日講母語全國聯合社會公益活動點名單
http://taiwaneseleague.ning.com/events/2012-2

FW:做禮拜 十多種母語的聲音 羅榮光

做禮拜 十多種母語的聲音

◎ 羅榮光

為了保有全世界各族群的母語,聯合國訂定每年二月二十一日是「國際母語日」(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基督教會很注重用母語傳講福音真理,比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目前共有一二三○多間教會,每個禮拜天共用十多種族群的母語,包括鶴佬話、客家話、阿美話、布農話、泰雅爾話、排灣話、魯凱話、太魯閣話、達悟話、鄒族話、賽德克語、普悠瑪語、賽夏語、華語、日語及英語…等做禮拜,用母語讀聖經、唱詩、講道及祈禱…,並且目前台灣聖經公會共出版十種台灣各族群母語聖經,而普世性的聯合聖經公會就已經出版了二五○八種不同語文的聖經。

各族群的母語既然是上天所賜予的,我們台灣人必須學習尊重各種母語,比如在台灣國內工作的許多外傭、外勞或外籍新娘,他們講的印尼話、菲律賓話、泰國話、越南話…,包括他們獨特的詩歌、舞蹈、戲劇…應當多多給予欣賞和尊重,彼此分享與學習,使我們的人文素養更加多元豐盛,並見證咱台灣國人有如浩瀚海洋的包容胸懷和眼界。 (作者為台灣聯合國協進會理事長)

FW:世界母語日談客家話◎ 李賢明

世界母語日談客家話

◎ 李賢明

二月廿一日是世界母語日,聯合國二○○一年將台灣列入「母語即將瀕臨消失的地區」。任何一種語言須累積數百年甚至千年始能形成,但其消失佚亡卻在旦夕之間。

一九八八年客家知識界以「還我母語」運動發出搶救母語的第一槍;二○○○年政黨輪替,次年成立客委會為行政院三十七個部會之一。二○○八年國民黨重返主政通過「客家基本法」。二十年來客家知識菁英由社會運動到政治組織,從江湖之遠進入廟堂之高,以復育母語為核心的堅持始終不變。

前揭「客家基本法」第六條和第九條旨在推動客語為「客家重點發展區」公事語言,政府機關應提供國民語言溝通必要之公共服務,落實客語無障礙環境,對客語由方言層次提升到公共領域提供法律依據。學者張學謙曾說,「官方語言地位是弱勢語言在公共領域發聲的最佳保障」,也唯有由低階的家庭用語向上提升到公共領域,客家話才有保存機會,否則只是消失速度快慢而已。惟頒布至今似乎「烏心菜頭─好看相」, 並未真正上路。例如二○一二年客委會編列預算達三十二億八千五百萬元,其中與推動客語無障礙環境相關項目只編列區區五百萬元,佔全部總預算百萬分之二,杯水車薪難怪被客家鄉親批為「打屁安狗心」。且《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推行公事客語無障礙環境補助作業要點》限制各項公事客語無障礙服務所需經費不得作為購置硬體設備之用,使有志於推動口譯研究的社團無法針對需要申請補助,難以彰顯基本法立法精神。

歷次選舉客家票被視為國民黨鐵票,總統大選北客家更以超過七成選票支持馬英九連任,國民黨過去曾經蠻橫執行「獨尊國語」政策達六十年,是戕害本土語言最大殺手。適逢「世界母語日」,期許馬先生將功贖罪,正面回應客家鄉親對母語流失的焦慮,如果只是落幾句半生不熟的客家話或企圖以「馬奮館」拉攏人心,難保鐵票不生鏽。(作者業商,http://archives.hakka.gov.tw/blog/aminggo)

2012年2月11日 星期六

有批判意識的國小教材e構想

我最近想beh來寫卡有批判意識的國小教材,主題是原住民使用家己族名。目前想著會當參考的資料是《台灣青年》第七十三期(12/25/66)及第七十九期(6/25/67)刊載黃昭堂所寫的「台灣普通語文講座」。伊ti「問路」這個會話內底有批評台灣街仔路名hou統治者用來做個人崇拜的現象以及文化控制的工具:

Sun: Cio mng cit e. Taipak chiatau bueq tui towui khi?
孫:借問一下。台北車站要從那兒去?
Chu: Cit tiau Tiongsanpaklou tittit khi, wantui ciaNchiupeng khi to si.
Hit tiau to si Tiongcenglou.
朱:這條中山北路一直去,彎右邊去就是。那條路就是中正路。
Sun: Sai yin coukong couma! Tak tiau lou namsi Tiongsan to si Tiongceng.
Yin nia e kheqhiaN-kheqkong lou!
孫:使尹祖公祖母!每條路若不是中山就是中正。他媽的契兄契公路!
(12/25/66/no.73/p25-26)

Chit lai-te 罵人的話卡無適合學生學,m-koh內底關係政治方面的批判,bebai。我陣前bat看過一本英語的對話教科書,伊是強調“提問”(problem-posing)的教學法,批判教學法koh強調社會行動。這著是我愛做到的兩點。

黃昭堂koh有一段對話教學叫做「掠人」,這段會話內底,二個人teh討論彭明敏為什麼被掠去?
Si: Ai chap engsu tae ani.
施:愛[管]閑事才會[這樣]。
Ang: Li kong ani mtioq. Li kam siuNkong Kokbintong long buesaicit phipheng?
翁:你講這樣[不對]。你[豈][想講]國民黨[弄][]批評?
Si: Gua boai ham li kong citkhuan taici.
施:我[無愛][和]你講這種事。
Ang: Ciusi ani Taiwanlang ciae si. Engwan cue lang e loule.
翁:就是[這樣]台灣人才會死。永遠做人[家]的奴隸。
Si: Gua bueq tnglai. ThiaN li e we gua e kiaN. Gun laubu kio gua mthang Oupe-kong.
施:我要[等來]。聽你的話我會驚。我的老母叫我不要[黑白]講。
Ang: Li si kuihue, yaute kong gin`awe.
翁:你是幾歲,還在講[囝仔]話。
Si: Lang wu siNmia kha yaukin. Kong kua engwe liau cittiau siNmia wusiami louyong.
施:人有生命較要緊。講[些]閑話[了]一條生命有什麼[路用]。
Ang: Cengti bai, kokbin wu kuanli phipheng. Gualai e chimliokcia thongti lan,
lan wu kuanli taNto gualai cengkuan.
翁:政治[不好]國民有權利批評。外來的侵略者統治[我們],[我們]有權利打倒外來政
權。
Si: Gua ba e chua. Gua mkaN thiaN. Bueq cue li khi cue.
施:我肉會[顫]。我不敢聽。要做你去做。
Ang: Bolouyonglang!
翁:無路用人!(6/25/67/no.79/p22-23).
頂面引用的資會當參考:
http://210.240.194.97/TG/hakkhiam/chokphin/kikhan/1999TOCL/1999TOCL.asp

FW:兒童家鄉故事繪本創作計劃

http://www.icbcfoundation.org.tw/edu/08.html

兒童家鄉故事繪本創作計劃
緣起

本會自98年深入偏鄉學校推動閱讀,為鼓勵兒童藝術興趣、持續閱讀寫作以傳承家鄉文化,於99年起贊助台東縣月眉國小、瑞源國小師生共同收集、編寫及繪圖編寫自己家鄉故事繪本計畫 ;100年度則贊助台東縣土坂國小及安朔國小創作與出版故事繪本,期待透過繪本創作,出版之歷程,讓學童關心家鄉人文、享受閱讀及創作的樂趣。以上四校繪本之編印出版事宜,均由財團法人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協助完成。每校每本預計各印製1000冊,除供當校學生使用外,並提供其他學校或圖書館索取(請逕洽財團法人兒童文化藝術基金索取)。

其中台東縣月眉國小、瑞源國小二本書已於100年6月出版,本書圖畫活潑,文字簡明,很值得小朋友閱讀。二校於100年7月2、9日聯合台東縣土坂、安朔國小在台東誠品書店舉辦『原來家鄉那麼美兒童家鄉故事繪本創作原畫展暨新書發表會』。另又於100年9月3日於台北五南文化廣場再舉辦一場新書發表會

兒童家鄉故事繪本創作心書發表分享會

兒童家鄉故事繪本創作心書發表分享會
http://www2.cna.com.tw/postwrite/cvpread.aspx?ID=99216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20211 18:43:19)財團法人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於今(11)日在台東誠品書局舉辦「原來家鄉那~麼美~兒童家鄉故事繪本創作原畫展暨新書發表會」活動,特別安排參與繪本故事創作的達仁鄉安朔等三所學校小朋友談創作及簽書會,並贈書予縣府轉贈各鄉鎮圖書館、學校,張基義副縣長特別讚許三所學校參與創作的師生,對於家鄉環境與事務的關懷。

新書發表會於下午3時舉行,副縣長張基義、縣府文化處長黃展富、副處長魯玉玲、財團法人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林文寶、三所參與創作的安朔國小校長胡龍雄、北源國小校長黃子誠、土坂國小校長黃潮源及多位校長與會,張副縣長表示,他參加過非常多場次的新書發表會,就以今天的最為溫馨、最有意義,因為這三本繪本是小朋友透過自己的觀點,來關懷自己家鄉的環境與生活習俗、歷史,雖然我們台東的小朋友在教育資源、在資質上可能比不上西部縣市的小朋友,不過,未來是比創造力、比美學藝術創作等,在這方面相信我們的孩子一定比別人強,也希望藉由繪本的創作能夠營造社區的榮譽感,分享臺東社區文化,也希望縣民能夠多多閱讀、常常閱讀。

接著安排安朔國小的小朋友表演繪本中所附光碟的三首歌曲,北源國小黃子誠校長率領創作的小朋友將繪本轉贈給台東縣府、各鄉鎮公所圖書館及縣內各國小,由縣府文化處長黃展富、鹿野鄉永安國小校長涂振源、蘭嶼鄉朗島國小校長溫文龍代表接受。

另外,活動中安朔國小及土坂國小並贈送繪本給即將於今年底出版屬於自己繪本的大南與三間兩所國小,也特別安排參與繪本故事創作的達仁鄉安朔國小、東河鄉北源國小、達仁鄉土坂國小等三所學校小朋友分別向在場的貴賓、民眾談自己的創作與導覽及進行簽書會。

在中國國際商業銀行文教基金會及臺東縣政府的支持下,台東縣北源國小以家鄉美景融合人文風貌完成了「北源上河圖」,安朔國小出版族群傳說故事的主題「VUVU說琉璃珠」、以及土坂國小以家鄉環境議題為出發,完成「毛蟹返鄉記」,三本令人驚豔的兒童家鄉故事繪本創作,呈現孩子們創作的精彩故事,希望獲得大家的喝采,也期待透過文學文化角度,期待提升在地民眾的認同感,並讓更多人感受到臺東歷史地景與族群人文之美,且帶動更多旅客親至臺東體驗深度的文化之旅。

訊息來源:台東縣政府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cvpread.aspx?ID=99216

2012年2月8日 星期三

客語復振從屏東出發: 屏東縣幼兒園客語沉浸教學

客語復振從屏東出發: 屏東縣幼兒園客語沉浸教學
陳雅鈴/ 陳仁富著 屏東縣政府 出版日期:2011/12/01
中文書 > 教育 > 其他。 9折, NT$180元 無庫存無法銷售
呈現屏東縣幼托園所課與沉浸教學推行的理論、實務、及研究發現,提供幼托園所客語保存實作之參考。
http://www.eslite.com/Search_BW.aspx?query=%E9%99%B3%E9%9B%85%E9%88%B4%2F+%E9%99%B3%E4%BB%81%E5%AF%8C

FW:客家政策回顧與前瞻

客家政策回顧與前瞻
http://www.ihakka.net/hakka2007/%E5%B0%88%E9%A1%8C%E6%BC%94%E8%AC%9B/%E6%9D%8E%E6%B0%B8%E5%BE%97.pdf

屏東縣客語沉浸教學教學網站,讚!

屏東縣客語沉浸教學網站
http://cclearn.npue.edu.tw/hakka/index.html

2012年2月7日 星期二

FW: 廖柏森教授的勵志故事

廖柏森教授的勵志故事
http://blog.udn.com/trjason/2201888

FW: 羅榮光牧師:母語是珍貴的文化資產

為了保有全世界各族群的母語,聯合國訂定每年2月21日是「國際母語日」(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因為各族群的母語正是普世人類所擁有多元豐盛的文化資產。

語言是創造主上帝賜予人類可貴的禮物,使人與人之間可以互相溝通感情與思想,而各族群具有其獨特的語言,父母教導子女學會自己的語言,此一母語就成為可貴的文化資產,子孫必須保有母語,一代代傳承下去,藉此也可深化所屬族群的認同。

基督教會很注重用母語傳講福音真理,比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目前共有1230多間教會,每個禮拜天共用十多種族群的母語包括鶴佬話、客家話、阿美話、布農話、泰雅爾話、排灣話、魯凱話、太魯閣話、達悟話、鄒族話、賽德克語、普悠瑪語、賽夏語、華語、日語及英語…等做禮拜,而且來台灣的外國宣教師也必須學會族群母語宣講福音,昔時馬偕博士就曾向牧牛童學會講鶴佬話。目前台灣聖經公會共出版十種台灣各族群母語聖經,而普世性的聯合聖經公會就已經出版了2508種不同語文的聖經。

令人憂心的是台灣各族群的語言已逐漸消失,在公共場所,如搭台北捷運時,越來越少聽見乘客用自己的母語交談,却多用華語了!其中客家人本來也很注重母語的傳承,「寧賣祖宗產,不忘祖宗話。」所以在十多年前有一千多位客家人走上台北街頭,呼喊「還我母語!」,如今客家話却越來越少人講了,真是見笑!

各族群的母語既然是上天所賜予的,我們台灣人必須學習尊重各種母語,比如在台灣國內工作的許多外傭、外勞或外籍新娘,她們講的印尼話、菲律賓話、泰國話、越南話…包括他們獨特的詩歌、舞蹈、戲劇…應當多多給予欣賞和尊重,彼此分享與學習,使我們的人文素養更加多元豐盛,並見證咱台灣國人有如浩瀚海洋的包容胸懷和眼界。

為了紀念國際母語日,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已決定於2月12日下午2:00起在台北市師大附中實驗劇場舉行「母語上媠;母語盡靚」藝文節活動,我們應當給予深深的祝福與支持,並且踴躍出席參加,互相鼓勵,大家更珍惜我們母語的傳承。

(作者為台灣聯合國協進會理事長)

歡迎參加2月12日記念世界母語日

歡迎參加2月12日記念世界母語日
及《台文通訊》二十年 藝文節


為了記念2月21日世界母語日,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決定趁《台文通訊》雜誌出刊滿二十年和基金會滿十五歲的時機,聯合長老教會台灣族群母語推行委員會、台灣教師聯盟、台灣教授協會等團體舉辦「母語最美(母語上媠;母語盡靚)」藝文節活動,將在2月12日(禮拜日)下午兩點到五點借師大附中實驗劇場舉行;節目包含原住民、客家與台語的歌謠、戲劇、答嘴鼓、演講、母語教學經驗分享等等。演出單位包含:雅歌合唱團、拷秋勤樂團、烏貓唸歌團、台灣e麥音樂團隊、聲樂家邱彥玲、台灣教師聯盟祕書長郭燕霖老師、新北市三光國小向陽劇團、李江却三重社大台語戲行等等,由快樂廣播電台「快樂春風」節目主持人吳國禎主持這場藝文盛會。活動中並有難得一見的台灣書畫家陳世憲大師將配合演唱於現場做台灣書法表演,還有重量級的「神秘來賓」正聯繫中。現場坐位有限,免費入場,請事先向基金會報名:02-2311-2199,akhioh@tgb.org.tw,網站:www.tgb.org.tw。

2012年2月6日 星期一

自由時報刊登方耀乾教授新詩集出版消息

「台窩灣擺擺」再現西拉雅
自由時報自由時報 – 2012年2月4日 上午4:34
相關內容

「台窩灣擺擺」再現西拉雅放大照片

「台窩灣擺擺」再現西拉雅

〔自由時報記者趙卿惠、林孟婷/台南報導〕台語文詩人方耀乾首創主題式詩集「台窩灣擺擺」,反黃昏的西拉雅哲學、思想與生活型態「再現」,折射出鄉土文學的反抗精神。其中重現西拉雅語言,如同文學家福克納所言「鄉土顏色」是文學主體,也象徵著對台灣命運的反思。

現任教於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的方耀乾博士,以現代台語文詩著稱,詩作以視覺、前衛與土地情感的結合為代表。

方耀乾說,這次的作品主要是以幾乎沒落的西拉雅文化為主題,代表著多重的意義,藉此來控訴著主流族群、戰後中國族群等,對西拉雅累世的壓迫,並進一步反思目前台灣的命運,是否與幾乎消失的西拉雅族一般?探詢土地上的人民,台灣的過去是什麼?未來是什麼?

方耀乾說,西拉雅如同其他原住民般,都有著歌舞的文化,這次的作品中,也有著歌謠的特質,例如詩中「我是台窩灣擺擺」,擺擺是西拉雅「女生」的意思,詩中以你、我作為發語問句,到末段以咱為結語,象徵「他者」與包容後的史觀,有著母性原諒和加法的格局,對台灣受傷的人和傷害人的族群,從恨、怨到慈愛和原諒。

其中八八水災小林村的紀念詩,帶有撫慰的作用,另一部分日本俳句的書寫,也扣合一種歌謠式的返璞歸真。

2012年2月3日 星期五

屏東縣政府客語沉浸教學有成發表新書及公布網站分享資源


【記者廖銘瑞屏東報導】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致力於客語傳承及推廣有成,最近出版「客語復振從屏東出發-屏東縣幼兒園客語沉浸教學」、「來一客-兒童客家文化繪本叢書」兩書,並架設「全客語沉浸教學」網站推廣,19日舉行發表會,讓各地有志客語推廣人士能運用此項資源。

屏東縣政府自96年起辦理幼教客語沉浸式教學,最初只有三所幼兒園參加,逐年增加,至100年有16所幼兒園38個班級實施,其中有2所是全園實施,且首次於豐田國小試辦國小客語沉浸教學計畫,成果卓越,吸引各方詢問,客家事務處樂意分享,因此特別委託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陳仁富、陳雅鈴老師將客語沉浸式教學輔導執行經驗,集結出版了「客語復振從屏東出發-屏東縣幼兒園客語沉浸教學」一書,並架設「全客語沉浸教學」網站推廣。

同時,鑑於文化是較為抽象且難懂的概念,學校老師往往不知如何讓幼兒對客家文化產生興趣,客務處也委託屏教大設計編撰一套可運用於幼兒客語教學的實用客家文化繪本「來一客--兒童客家文化繪本叢書」,一套五冊加CD,將六堆客家食、衣、住、娛樂與客家節慶文化客家精神編成繪本故事,再輔以饒富童趣的圖畫表現方式,成為幼兒能理解和喜愛的「來一客」客家文化繪本系列。每一冊繪本除了有豐富有趣的故事外,亦附有文化註記、親子導讀錦囊、教師錦囊和小小劇場,做為親師生全方位閱讀文本。

19日新書及網站發表會上,已經實施客語沈浸教學的內埔鄉立群幼兒園小朋友,即透過兒童劇活潑可愛的表演方式,展現學習成果。「這是屏東縣推動客家文化的新里程碑」,客務處處長曾美玲指出,客務處2年前曾出版「客語真好玩」幼稚園教材,今年再接再厲出版新書,讓小朋友更能認識客家文化,也有助於家長、老師和孩子們互動。

「來一客--兒童客家文化繪本叢書」目前除了分送參與客語沈浸教學的幼稚園使用外,在五南書局、國家圖書館也可買到,一套售價1000元,或至屏東縣「全客語沉浸教學」網站(http://cclearn.npue.edu.tw/hakka/)瀏覽相關資訊。(亦可由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網站(http://web.pthg.gov.tw/planhab/Index.aspx連結進入屏東縣客語沉浸式教學網)

2012年2月2日 星期四

Promoting Literacy in Multilingual Contexts

Promoting Literacy in Multilingual Contexts
By Dr. Jim Cummins
OISE/University of Toronto

FW: MOTHER TONGUE-BASED MULTILINGUAL EDUCATION: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 POLICY

MOTHER TONGUE-BASED MULTILINGUAL EDUCATION: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 POLICY

Susan Malone, SIL International
Presented at the Seminar on Education Policy and the Right to Education: Towards
more Equitable Outcomes for South Asia’s Children
Kathmandu, 17-20 September 2007

http://resources.wycliffe.net/pdf/MT-Based%20MLE%20programs.pdf

2012年1月31日 星期二

FW: 屏縣府出版書籍 推沉浸式客語教學

http://hakka.ncu.edu.tw/hakka/modules/tinycontent/content/paper/paper150/01_08.html
屏縣府出版書籍 推沉浸式客語教學

【文╱轉載自客家電視台】
               

  推動沉浸式客語教學近五年的,屏東縣客家事務處,最近出版兩本有關沉浸式客語教學的書籍,持續推廣「沉浸式教學」,同時搭配所架設的沉浸客語教學網站,希望將客語復振工作深入到每個家庭,以及每個人的生活中。

  兒童劇演出:「我們家的乳型粄較好吃,我的比較好吃,我的比較好吃。」

  全園沉浸式客語教學的小朋友,依據兒童客家文化繪本第一冊食淨淨,演出兒童劇,從演出裡學習客家傳統美食。

  兒童劇演出:「這是蘿蔔糕,這是花生豆腐,大嘴哥請你吃。」

  屏東縣政府自民國96年起辦理幼教客語沉浸式教學,至去年已經有16所幼兒園,38個班級實施,由於文化是較為抽象且難以傳授的概念,老師往往不知如何讓幼兒對客家文化產生興趣,因此客務處請大專院校設計,編纂一套可運用於幼兒客語教學,實用的客家文化繪本。

  屏東教育大學教授 陳仁富:「語言離不開文化,所以我們希望透過這繪本,給孩子了解客家文化和別人有哪些不同,有什麼是客家人特別好的地方,透過這樣的文化繪本,可以提升孩子對客家的認同。」

  一套五冊的繪本故事,内容包含六堆客家食衣、娛樂,客家節慶與文化客家精神等,除了書籍外,民眾也可以透過屏東縣全客語沉浸教學網站,在生活中學習客語,讓沉浸式教學從學校,延伸到每個家庭中。

資料來源:http://web.pts.org.tw/hakka/

2012年1月18日 星期三

【2008/10 天下雜誌】語言危機,數千種語言瀕臨消失!

【2008/10 天下雜誌】語言危機,數千種語言瀕臨消失!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36010
語言危機,數千種語言瀕臨消失!

Facebook
Plurk

2008-10 Web only 作者:經濟學人

相關關鍵字:

經濟學人

今年,最後一位埃雅克語(Eyak)母語人士瑪麗史密斯以89歲高齡過世於阿拉斯加。而曼島語(Manx)的最後傳人也已於1974年去世。世界各個角落的多種語言—從中國的滿族語(Manchu)到阿拉斯加的庫欽語(Gwich’in),皆面臨類似命運。

比起保育動物或樹木,保護語言的遊說團體顯得相當罕見。但這些人正努力使大眾了解,語言以何種驚人的加速度消失當中。目前全世界約有6900種語言,而其中的50%至90%可能在本世紀結束前消失。在非洲,至少有300種語言短期內面臨危機,東亞和東南亞則約有145種語言遭受威脅。

有些語言的發展受政治力的影響,如前蘇聯的年輕人意識到,無論家裡講何種語言,能掌握俄語才是成功關鍵。而英語也是因施行某些策略才成就今日在全球的地位,如過去幾年,美國、加拿大和澳洲讓原住民兒童遠離家鄉到以英語為主的寄宿學校就讀。但現在,語言選擇多為自發性因素,如父母因為認為兒女使用主流或國際性語言較具優勢,所以放棄使用傳統語言。

而保護語言可能引來強烈爭議,特別是當教育資金有限時。但支持者也提出強而有力的論據,如英國非營利組織「瀕危語言基金會」的主席奧斯勒(Nicholas Ostler)便表示,多語兒童的學習表現優於單語兒童。他也以盧安達、波士尼亞及越南為例,駁斥單一語言能避免戰爭的概念。
電子科技的發展使語言保護者有比起以往更好的工具,因文字和聲音可輕易公佈上網。但無論使用何種科技或技巧,保存一種語言的方式,應是在日常生活中以該語言來溝通。(陳智菁譯)

FW: 全球现存近7000种语言 2500种语言面临灭绝

http://sci.ce.cn/kpbl/200902/21/t20090221_18276859.shtml

这棵语言树展示了包括世界现存主要使用语言的印欧语系的各大语族。



我们能否像拯救一座古代寺庙或是濒临灭绝的动物那样来拯救一种语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日在巴黎发布了2009年世界濒危语言图谱,称全球近7000种语言中共有2511种语言处于脆弱、危险或非常危险的境地,面临从世界上消亡的风险。这一数目超过了世界语言总数的三分之一,也比2001年发布的濒危语言数量增加了好几倍。

199种语言使用者不足12人

据报道,世界濒危语言图谱于2月21日国际母语日前夕推出,研究人员根据这2500多种濒危语言的五个不同等级进行了研究:不安全、危险、非常危险、危急、灭绝(自1950年)。

图谱中一些数据令人担忧:目前存世的语言有6912种,其中超过200种语言预计将在三代后灭绝。而在过去约90年间,已经有200多种语言消失。例如阿拉斯加的埃雅克语随着2008年一个叫琼斯的女子的辞世而灭绝。五个等级中,另有538种语言情况危急,502种非常危险,632种危险,607种不安全。

图谱显示,全世界199种语言的使用人数不足12人,例如乌克兰的卡拉伊姆语只有6人使用,美国的威奇托语只有俄克拉何马州10人使用。图谱还显示,共有178种语言的使用人数在10人至50人之间。

世界语言地图

2012年1月17日 星期二

FW:台灣第一部阿美語+國語的音樂故事書:「邦查WAWA放暑假」

台灣第一部阿美語+國語的音樂故事書:「邦查WAWA放暑假」
http://www.wretch.cc/blog/ntnuspam/6700456

2012年1月5日 星期四

黑函的辨識問題

最近寫一寡kah黑函相關的物件,轉貼ti下面:

語言學有沒有辦法協助抓出寫黑函的人?

先前有份報紙提到“《愛德華三世》作者可能不是莎翁”(李宗祐/台北報導 2008.12.19 中國時報)中研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胡進錕“利用統計與計算物理學分析認為,真正作者應是另有其人。胡進錕說,因此可用斜率作為每位作者的風格,斜率越高、代表作者越喜歡用不同的字寫作。證實這項推論具有學理根據後,胡進錕以同樣的方法計算莎士比亞和馬羅作品的斜率,再與《愛德華三世》的斜率比較,發現三者的斜率有明顯差異,顯示莎翁和馬羅都不是《愛德華三世》的真正作者。為求慎重,胡進錕又以兩人小說使用的字數及每個單字的長短(字母數),計算出另一個可以代表文學風格的斜率,也與《愛德華三世》明顯不同,讓他更相信莎翁和馬羅很可能都不是《愛德華三世》的真正作者。”不過,現在網路都有留下發送的位置,應當不需要有寫作風格來查是誰寄的黑函,如果作者跟寄信者不同人,上述的方法就用得著了。我們有那麼豐富的黑函文獻,實在是相當難得的研究場域,應當利用這個機會設置一個“全國大專院校黑函語料庫”,並邀請胡進錕研究員擔任主持人,負責審理跟法律相關的語言辨識問題,全國大專院校怎麼多,又常有黑函的爭議。本校成立相關機構後,必定能生意興隆。文學院相關系所可以運用創意進行文化創意產業。各位同仁如果有興趣參與“黑函的語言、社會、文化與法律整合型計畫”,請跟我聯絡。今年國科會申請日期已過,明天再申請,有很多時間準備。

警方如果要追查誰是黑函寫手,可以藉助的線索之一就是“Cui Bono論證法,也就是“何人可以從該罪行中得益,因而應為此負責”也可以解釋為“是誰會得利(To Whose Benefit)”;“在法官審判與犯罪偵查上,Cui Bono的原則,也就是檢查是誰會得利?是很有效的一個問句與方式。多數時候,犯罪者都是犯罪事件中會得利的人之一。”http://blog.pjhuang.net/2010/10/cui-bono-to-whose-benefit.html
這個方法有助於我們找出幕後的藏鏡人,當然,也有可能“其他人”要“陷害”這些人。我想最簡單的方法,還是找出發信人,讓警方問個清楚。校方可以考慮贈與這位老師榮譽博士學位,他或她把本校的黑函政治提升到全國罕見、無與倫比的境界。

學校母語三部曲:傳播訊息、改變態度及持續行動

張學謙

學校大概是除了家庭之外,兒童語言社會化最重要的場域。過去,學校常被批評為母語“屠宰場”,學生到了學校之後,母語被華語取代。現在,雖然推行學校母語教育,但是推行不夠積極,母語還是繼續的流失。坎托尼認為維持弱勢語言生機是學校的責任,建議學校採取以下的行動:傳播訊息、改變態度、持續行動。

訊息傳播:需要打破母語是學習障礙的迷思。學術研究不但支持雙語的認知優勢,也清楚表明雙語對兒童的教育發展有正面的效果。學者指出,第二語言的學習建立在母語的基礎,母語學習的重要資源。

改變態度:學校對母語的態度應該要轉向母語是資源、母語是權利的方向,切記:「兒童家庭的語言和文化經驗是他們將來學習的基礎,學校教育應該奠基於此,而非破壞這個基礎;在學校,每一個兒童的才智都有得到尊重和發揮的權利。」

持續行動:從建造母語友善的校園環境做起。除了建立母語景觀外,母語可以使用在各種場合,如教室布置、學校公告、建築名稱、宣導海報等等。甘明士建議教師可以透過課堂活動,如實地調查,以提升學生的語言意識,頌揚學生的多語言現象;或是進行語言分享的活動,例如,每天由一位同學在課堂中介紹一個母語詞彙,全班一起學習和討論這個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