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9日 星期日
Using Welsh services 選擇語言的自由
我tak-pai 若ti公開場所講母語著有人喊講愛講tak-ke聽有的語言。
Kai-seng我無選擇語言使用的自由kang-khoan。
M-koh我若有時間ah是機會猶原會講母語,等人來批評,chiah
koh用華語來解釋為什麼公共場合無需要kan-ta講一款話的道理。
以下是Welsh提供語言服務的例,最後hit句真好,
"著會記得,你有選擇的自由"
(Remember, you have a choice...
Cofia, mae gen ti ddewis...)
Using Welsh services
www.byig-wlb.org.uk/.../Maegentiddewis.aspx
"Many organisations across Wales offer their services in Welsh. These include services over the phone, online, in writing and face to face. The ‘mae gen ti ddewis…’ campaign promotes Welsh language choice where it is available. Over the coming months the campaign will work with partner organisations to promote their Welsh language services.
Welsh Language Schemes
Public bodies all over Wales operate Welsh Language Schemes. These schemes set out which services will be available in Welsh, and how and when they will be provided. Welsh Language Schemes are legal documents drafted in consultation with the Welsh Language Board and approved following public consultation.
Gest ti ddewis?
Organisations that take part in the ‘mae gen ti ddewis…’ campaign are carefully selected. These services should be easy to access and equally available in Welsh and English.
Did you receive a fantastic Welsh medium service somewhere?
Have you been disappointed or frustrated when you couldn’t receive something in Welsh? We would like to hear about your experiences.
If you believe an organisation is not delivering its Welsh Language Scheme in full you have the right to complain. You can e-mail us (click on 'Contact us' at the top of this screen) or write to us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how to complain or to tell us about your experiences directly. You can also join our group on Facebook.
What you can do
When you next phone, visit or write to an organisation look out for the language choice and where available choose Welsh.
Let your friends and family know that they also have a choice. Join in the discussion and invite your friends to join our Facebook group.
Make your feelings about the quality and availability of Welsh medium services clear to the providers and let us know what you think – good or bad.
Remember, you have a choice...
Cofia, mae gen ti ddewis... "
Welsh 語言徽章、海報
www.byig-wlb.org.uk/English/services/Pages/Ho...
"Iaith Gwaith (Working Welsh) is a badge scheme that identifies individuals who can offer a Welsh-language service. The orange bubble is also used by companies to denote those services which they offer in the language.
The following badges and other materials are available free of charge from the Welsh Language Board."
2009年11月24日 星期二
中文正式成為紐約官方語言?
http://blog.sina.com.tw/wwwcow/article.php?pbgid=6514&entryid=581621
"依據2000年人口普查顯示﹐紐約市各族裔使用的語言多達170種。紐約有300萬外來移民。這些外來移民缺乏與政府各部門打交道的基本知識﹐有的根本不知道政府提供的服務﹐其中一個最大的障礙就是語言不通。
紐約市長Michael Bloomberg曾說:「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像紐約市如此多元化﹐這是紐約市最偉大的歷史優勢﹐但它也可能變成重大挑戰。」2008年7月22日紐約市市長正式頒佈紐約市府所屬機構需提供中文﹑西班牙語﹑俄語﹑韓語﹑意大利語與法語六種外語服務。讓紐約成為真正的多語言城市。今後不擅長英語的市民可要求政府機關提供翻譯等服務﹐政府的表格﹑文件也會以此六種外語呈現。這樣的訊息,在紐約各處含地鐵都可看見。"
Chit kiaN tai-chi ai koh chha chu-liau, the-kiong to-gi hok-bu, bo it-teng e ka teng-cho koaN-hong gi-gian. M-koh the-kiong bo-kang gi-gian e hok-bu si chin ho e tai-chi.
Hak-khiam
2009年11月23日 星期一
今仔日共芬蘭ê語言政策寫了啊
肆、芬蘭經驗對台灣的啟示
García(1992)的語言花園類比(language garden analogy)強調語言多樣性以及語言規劃的重要性。她提到在多樣的語言花園中,強勢的花卉會迅速的蔓延,要是不加以管理,其他弱勢的花卉就會面臨滅絕的危險。自由放任的做法並不足取,需要的是認真的語言規劃,就像園丁一樣,需要精心的規劃、照料和保護,才能創造出一個美麗的花園。
芬蘭最值得台灣學習的是善於管理語言花園,維持芬蘭語言花園的多樣性。伴隨著弱勢族群語言的流失,世界各地展開爭取弱勢語言權利的運動,嘗試透過取得官方承認以及語言機構化提振弱勢族群的語言活力。弱勢族群,照定義,通常在人口、政治和經濟地位上無法和強勢族群對抗,如果按照「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弱勢語言存活的機會不大。芬蘭官方並沒有採取自由放任的政策,讓弱者更弱,強者更強。而是,採取類似管理語言花園(García, 1992),扶持弱勢語言,以維持芬蘭的語言文化多樣性。
芬蘭憲法提及的語言不止是人口最多的芬蘭語,還包括四種少數語言,瑞典語、薩米語、芬蘭的羅姆語、以及芬蘭手語。芬蘭這四種少數族群的人口數沒有一個比台灣的少數民族多,瑞典語享有國家語言地位,人口數只有三十萬,台灣客家人如果採單一自我認定占12.6%(285.9萬人),採廣義認定則占26.9%(608.4萬人),採廣義認定的客家人人數比芬蘭總人口數還要多。芬蘭的薩米族是芬蘭的原住民,人口約兩千五百人,同樣享有官方地位,台灣原住民人口占總人口的2%(約50萬人)。另外,福佬人是台灣人口最多的族群,占人口總數的75%左右,跟少數族群同樣沒有官方語言的地位。台灣各語言當然都屬於廣義的台灣話,但是這裡卻存在前段班和後段班的差異,在獨尊華語只有華語享有官方地位之下,本土語言淪為「鄉土語言」(vernacular language) ,在缺乏社會聲望以及實際的工具性價值之下,持續的流失。
芬蘭以語言平等的精神實施雙官方語言主義值得台灣學習。Churchill(1986)將OECD對少數民族的教育語言政策分成六個發展階段,芬蘭已經達到最高的語言平等階段,這個階段有以下的特色(轉引自張學謙,1996:271-272):
確認少數民族語言及多數族語言在社會上有平等的權利,而且需要特別的支持弱勢的語言。政策上的反應包括認定少數族語言是官方語言的一種,特別設立少數族群的教育機構,所有的兒童有自願學習雙語的機會。
過去一百年來,台灣的兩次國語經驗(日語、華語)都是單語同化的政策。這兩次國語政策都採取獨尊國語、壓制本土語言的單語言同化政策。芬蘭早就達到語言平等的階段,將弱勢語言訂為官方語言。語言平等雖然是台灣官方的政策立場,不過推行的並不順利。2003年國語推行委員會通過「語言平等法草案」,草案明訂並保障十四種國家語言的語言權利。語言平等法草案主要是根據客委會的「語言公平法」加以修改,「強調語言平等、語言支持、以及語言交流,特別是少數族群語言在公共領域的接近權,譬如國家必須提供媒體的支持、公務人員的語言能力、以及母語受教權。」(施正鋒,2004﹕172)。雖然國語推行委員會通過《語言平等法草案》,卻因爭議過大,而被擱置。儘管如此,從相關的語言法案可以看出語言權利和多元文化主義已經融入語言立法的精神當中,例如「語言公平法草案」的前言就指出﹕「本草案根據多元文化主義和語言人權的觀點,把本土語言視為國家的文化資產和人民不可剝奪的權利,賦予台灣各族群語言皆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權利,並具體的保障本土語言在各種領域使用的權利」(施正鋒、張學謙,2003﹕147)。
芬蘭將少數語言定位為資源與權利的做法,可以作為台灣的參考。張學謙(2007)曾經檢討一些反對語言平等法的意見,反對者站在單一官方語言的立場,批評語言平等不可能、沒有必要以及意識形態作祟,可以歸納為多元語言是負擔的取向(Ruiz, 1984)。芬蘭的少數語言官方地位規劃卻顯示賦予少數語言官方地位不但可能,也符合語言人權的普世價值,對於建立平等、和諧的族群關係有極大的助益,更有助於少數語言的保存。芬蘭的經驗提供我們有助於語言平等和語言保存的語言資源以及語言人權的途徑(Ruiz, 1984)。語言的官方地位能夠建立一個語言的獎賞系統有助於提升語言的工具性價值,因此,瑞典語雖然是少數語言,說芬蘭語的人士對瑞典語有極為正面的態度,家長和學生都感受到會說瑞典語的重要,積極的學習瑞典語(Latomaa & Nuolijärvi, 2005)。台灣的客語認證要是能和公務人員語言認證結合相信也會有同樣的效果。
芬蘭靈活的運用領土原則和人事權原則賦予少數語言權利也值得台灣作為參考。少數族群可以在族群聚集的區域成為當地的通用語,分散各地的族群人口則透過人事權原則取得語言權利。身分權原則是跟著人走的個人權利,實際推行常規定族群人數需要達到一定的人數,才賦予語言權利。台灣可以採用芬蘭雙語區人口門檻的限制,某地區只要官方少數語言人口3仟人或其人口數達8﹪的市鎮就提供少數語言的公共服務。對不具官方地位的語言,也應該根據人口多寡或聚集的程度,決定政府提供語言服務的等級或類型。對人口眾多的語言,就算不具官方語言地位,如不提供國家服務也是不合理的。另外,少數語言群聚的地區,常有為數眾多不諳官方語言的民眾,因此也應當提供少數語言的公共服務(de Varennes, 1996;引自施正鋒、張學謙,2003)。
芬蘭的經驗顯示平等尊重是打造良好族群關係重要步驟。許多國家可能因為語言引起一些棘手的問題,特別是族群權力不均等的時候,如比利時的佛拉芒(Flemish)和瓦龍(Walloons)之間激烈的語言衝突。芬蘭並沒有激烈的語言衝突,族群關係融洽,紐約時報(Alvarez, 2005)有一篇報導標題為「芬蘭讓瑞典族群有賓至如歸的感覺」(Finland Makes Its Swedes Feel at Home)。芬蘭族群獨立後,並沒有清算瑞典語族之前的語言不公,反而在憲法上明定瑞典語和芬蘭語同為國家語言。台灣的族群關係雖然沒有激烈的衝突,不過少數族群(客家、原住民族)對雙語政策卻愛恨交織,少數族群擔心人口多數的福佬話會取代華語成為語言霸權,危及少數語言的生存(施正鋒,2004)。福佬族群注意因為人口優勢帶給少數族群的壓力,也要展現包容與尊重少數語言的誠意。
芬蘭瑞典語的例子顯示伴隨著國家語言地位而來的制度性支持,提供弱勢語言在現代社會生存的空間。語言的立法承認以及語言的機構化是語言得以長期在現代社會存活的關鍵(May, 2001)。少數語言取得國家語言的地位並非不可能。在語言規劃的取向需要從強調語言同質化的規劃轉為強調語言多樣性的規劃,從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轉向濟弱扶傾的多元文化觀。
芬蘭以擴充而非減縮語言多樣性的選項作為語言地位規劃的方向,也值得參考。全球化造成世界各地族群人口更加多樣,國家需要以積極的態度看待語言多樣性帶來的資源以及語言權利議題,妥善的加以規劃。May(2001:164)認為有必要:
改變國家及公民社會的語言偏好,至少需要加以擴展,以便忠實的反映現代大多數國家所呈現的多民族、多族群的文化和語言人口面貌。如此,也可以增進少數民族個人及團體的福祉,讓他們不至於像現在一樣因為缺乏參與、取得公眾服務的管道,而在教育和就業上遭受不利。
按照定義,弱勢語言在人口、政治經濟勢力都居弱勢,在三項語言活力指標中,唯一有助於其語言活力的就只剩下制度性的支持。這也是爲什麽少數語言的語言權利運動場伴隨著提升語言地位的訴求。威爾‧金里卡(2004:156)說得好:
當今世界,除非在公眾生活中使用,否則一種語言很難長存,這一點證據確鑿。因此政府決定哪些語言為官方語言,實際上就是決定哪些語言將繼續存在,哪些語言將死亡。
多官方語言的規劃能一改過去獨尊單一國語所造成的語言競爭、語言殘殺,邁向多語言共存、合作的雙語主義(collaborative bilingualism, Laponce, 2006),這是台灣語言政策應該追求的目標。
芬蘭瑞典語是少數族群爭取語言地位成功的例子,對全世界少數民族有極為重要的鼓舞作用。特別值得我們學習的是芬蘭瑞典人語言忠誠感(language loyalty),爲了族群語言、文化的世代傳承,努力的從文化、社會、教育、政治、經濟等各個方向進行組織動員的工作,官方地位的取得是透過族群組織的力量達成的。語言規劃雖然反映權力之間的關係,但是弱勢族群還是可以透過抗爭追求平等的關係,Tollefson(1991:202)就說道:
在強勢族群的地盤,如教育、法律、政府機關採用弱勢語言以及爭取語言權利,就是追求少數族群本身的合法化(legitimize),並且嘗試改變少數族群和國家的關係。因此,就算語言規劃反映權力關係,也可以把它變成超越(transform)權力關係的工具。
除了語言地位的爭取,芬蘭的瑞典語族群扭轉通婚家庭母語流失的努力也值得台灣學習。通婚常造成弱勢語言人口流失,最近幾十年來芬蘭的通婚家庭,卻成為有助於瑞典語人口增長的正面因素,越來越多小孩登記為瑞典語使用者,也到以瑞典語為教學語言的學校。Fishman(1991)再三的強調家庭的語言世代傳承是語言保存的關鍵,弱勢族群不但要在官方領域占有一席之地,也需要讓家庭成為族語存在的居所。
2009年11月16日 星期一
多語言vs 單一語言的譬如 Pattanayak 近視vs花瓣
最近上思維與寫作的課討論beh按怎譬如語言多樣性。我想這個blog既然叫做多語言e花園,會當ti chia好好整理相關的資料。我想這個月的blog寫作,著用多語言的譬如做題目。
Pattanayak(1988)的文章真久著讀過,今仔日閣看一擺,感覺伊真gâu寫,伊ê標題kā單一語言譬喻作一款病(近視),煞落伊kā印度ê多種語言譬喻作印度蓮花ê花瓣/花葉。趣味ê是Garcia嘛仝款用花蕊來譬喻語言。總是Garcia可能會嫌色水有khah單一,若欲用圖來表示凡勢著愛用khah 濟色來呈現。
Pattanayak, D.P., Monolingual Myopia and the petals of the Indian Lotus, in Minority Education: From Shame to Struggle, (eds) T. Skutnabb-Kangas and J.Cummis, Multilingual Matters, Philadelphia, 1988, pp.379-389.
2009年11月15日 星期日
“Language Matters” competition
Design 21 has announced the winners of their “Language Matters” competition geared to promote linguistic diversity and multilingualism.
"Languages are essential to the identity of groups and individuals and to their peaceful coexistence. Only if multilingualism is fully accepted can all languages find their place in our globalized world. However, within the space of a few generations, more than 50% of the 7,000 languages spoken in the world may disappear. We must act now as a matter of urgency."
“Linguistic, Cultural,and Biological Diversity” by Luisa Maffi
Luisa Maffi
Terralingua, Salt Spring Island, British Columbia V8K 2N6, Canada;
email: maffi@terralingua.org
http://www.csin-rcid.ca/downloads/maffi_linguistic_cultural_biological_diversity.pdf
“Linguistic diversity is one of the most valuable forms of cultural diversity”
http://www.diversite-culturelle.qc.ca/index.php?id=105&L=1&tx_bulletinsirre_pi2%5Barticle%5D=6711
“Linguistic diversity is one of the most valuable forms of cultural diversity. Languages, by their ability to seize the boundless diversity of the world and because they are amenable to translation, can link things that are unique and universal together. Such linkage is nowhere more powerful than in poetry. Every language has its poetry.”
Those are the words of UNESCO Director-General Koïchiro Matsuura in his message on the occasion of World Poetry Day on March 21, 2009.
According to Matsuura, “this day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call to mind the message, conveyed by the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Diversity of Cultural Expressions (2005), that cultural diversity is an evolving process of expression and creation.
“Poetry contributes to creative diversity by questioning anew our use of words and things, our modes of percep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Through its associations, its metaphors, and its own grammar, poetic language is thus conceivably another facet of the dialogue among cultures.
“Diversity in dialogue, free flow of ideas by word,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World Poetry Day is thus also an invitation to reflect on the power of language and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each person’s creative abilities.”
Source:
UNESCO website
Photo of La Wiphala in Bolivia
Language Diversity in Latin America
Chad Dorn
FIGURE 1. Photo of La Wiphala in Bolivia.
http://iise.pitt.edu/publications/ncontents/v9/n3/ise200913.pdf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Education 9 (2008)
“High in the Andes Mountains of South America
waves a symbol of brotherhood, community and diversity.
The Wiphala is a seven-by-seven, multi-colored
checkerboard flag composed of the seven colors of a
rainbow each equally represented by seven squares
arranged in diagonal rows (Figure 1). Indigenous communities
and political activists alike brandish its colors
as a utopian vision of how the world should comport
itself and as a call to rise up over the elitist structure
that places a stranglehold on indigenous voices.”
“Inka Waskar Chukiwanka (2003), an indigenous
leader and Bolivian Congressman, explains that the
kurmi, or the refraction of white light into the equal but
different colors of the rainbow, provides the basic elements elements
for the composition of the Wiphala. Its origin is
located in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male and female kurmis.
The junction of these two rainbows, or kumisi,
forms the seven-by-seven multi-colored checkerboard
of the Wiphala.
The Incas, and their descendants, consider the various
colors of the Wiphala to be not just an emblem of
who they are as a nation of nations, but also a guide for
action (p. 332). Chukiwanka points out that unlike other
flags the Wiphala is not a symbol of conquest, but instead
provides direction toward a productive life and
community. On the community level, it serves as representation
of the founding values of the ayllu: equality
and reciprocity. On the personal level, the Wiphala
prescribes that an individual, in addition to working and
studying hard, should acquaint himself with the community
and the world around him and pledge to combat
against the elitist structure that is constricting the underlying
principles of brotherhood, community and equality
(p. 333).”
2009年11月12日 星期四
貓抓老鼠的笑話
網址為﹕http://tw.myblog.yahoo.com/jw!B4K9FqCRERmJG6HzSeNIQH3tSQswOw--/article?mid=415
上個禮拜的研討會還聽到一個不同版本的笑話。這個版本換成老鼠學會雙語,以狗叫聲嚇唬貓。
最近常在想如何用metaphor、故事、笑話說明多語言的好處以及必要性。有學生提出衣櫥的比喻,之前Cantoni也提過,在這個blog,我有翻譯部份內容,也有人提出色彩的比喻,陳黎的一首詩也將臺灣比喻為調色盤,Laponce引用許多聖經、文學的比喻也值得參考,不過,他的資料不知道放到那邊了。
2009年11月8日 星期日
Project Lingua e chu-liau
http://globalvoicesonline.org/lingua/
"Project Lingua seeks to amplify Global Voices in languages other than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volunteer translators. It will open lines of communication with non-english speaking bloggers and readers of GV by translating main GV site content into other languages."
今仔日買一本冊: 學習要像加勒比海盜
這本冊講著袂少學習方法的物件,這學期有咧教思維佮寫作,著共買轉來參考。
作者是自學成功的例,伊袂慣勢學校的教學方式,高中讀無畢業著休學,家己學習。
伊用海賊的比喻來講伊對教育的看法,伊有講著11項自我教育的要素,值著參考。
我感覺台灣的教育干單強調被動式的學習,真欠缺主動學習的精神,
這本冊佇這方面應該會當作真好的參考。
毋知tó這位學者講伊畢業了後所學的物件90%佇學校毋捌學過。
看起來若無繼續學習真緊著綴袂著時代。
研討會講著呂興昌的<請你做伙來救助>
『人講珍貴 e5 動物 ai3 保護/稀罕e5植物 ai3 照顧/不管是來做人客e5 la7-poe ti7 七股/或是水筆仔落地生根四草湖/鳥仔ai3保護樹仔 ai3 照顧/老師大聲呼,學生不敢激 khou3- khou3/人 kap 自然做伙來喘氣/台灣 e5 未來 chiah 會有前途/可惜台灣目睭 hou7 中國螺仔肉糊/台灣嘴舌 hou7 中國病毒 tou3/強 beh 絕種 e5 母語/父母 tiN3-恬恬,/囡仔笑嘻嘻講伊【還是活得很快活】/老師 chhin3-chai2 教,學生加減度/英語 sia3-sia3 叫,中國話極 chhio-tio5/台灣話大嘴開開土土土/氣死阿公阿媽變無步 /樹仔 ai3 照顧/鳥仔 ai3 保護/強 beh 絕種 e5 母語/請你做伙來救助/ 』
內底有寡話khah敏感,尾仔著有人講宣傳的時若講chia的話恐驚會有反效果。這個評論實在趣味,對我來講,行銷的目的是欲予人有機會通好重新思考家庭語言的態度佮習慣,講好聽話,是khah bē得失人,毋過著失去批判,反省的機會。我聽的時陣其實是咧想Skutnabb-Kangas閣較直接閣歹聽,毋過成有道理的話:"學校常在是母語的屠殺場,佇hia 咧教冊的,嘛定定是母語殺手。" 我想行銷的方法猶閣無夠,教育內底愛有閣較濟的批判語言意識教育,才有法度共一寡錯誤的觀念去除(un-learn),重新學習(re-learn)符合正義/公平/人性的語言意識。
2009年11月7日 星期六
Lán lóng sī Tâi-gí mā lóng sī hiong-thó͘ gí-giân
Kin-á-ji̍t hē-lih pān gián-thó-hoē Ún-giân hiaⁿ kah goá kiong-tông hoat-piáu chi̍t phiⁿ bûn-chiuⁿ, lāi-té ū iōng tio̍h Taî-gí chi̍t-ê sû, in-khì lâng ê chit-gî. Chit-ê miâ-sû ê cheng-lūn í-keng chin kú a.
Tuì hó ê hong-bīn lâi siūⁿ ta̍k cho̍k jīn-tông Tâi-oân lóng beh chò Taî-oân gí-giân, beh sêng-jīn in sī Tâi-oân-lâng, che sī chi̍t-kiāⁿ hó tāi-chì. M̄-koh ū ê lâng chin ài sù goá ê gí-giân goá bô kah-ì ê miā, goá nā bô hoaⁿ-hì tio̍h beh kā goá tì-bô-á kóng goá sī soa-bûn-chú-gī-chiá, che goá si̍t-chāi mā chiâⁿ bô-hoat-tō͘ chiap-siū.
M̄-koh goá kin-á-ji̍t bô kah lâng kóng chia ê, goá kè-siok kóng pún-thó͘-gí-giân kiōng-tông ê só͘-chāi, chit-kú-oē: LÁN LÓNG SĪ BÔ TĒ-UĪ Ê THÓ͘-OĒ (VERNACULAR), lán lâng sui-jiân kài-chē, Hoâ-gí-chok-kûn í-goā ê lâng beh kà 85%, m̄-koh lán lóng bô ti̍t-tio̍h hoat-lu̍t ê tē-uī.
Unesco (1951: 689-690) kā hiong-thó͘-gí-giân tēng-gí chò: "tī siā-hoē-siōng, chéng-tī-siōng siū kóng bô-kâng-khoán gí-gián ê thoân-thé chái-chè (宰制) ê thoân-thé ê tē-it-gí-giân." Goá an-ne kóng ê goân-in sī beh thê-chhéⁿ ta̍k-ke Tâi-oân ê pún-thó͘-gí-giân, put-koán tō chi̍t-chok, lóng iáu bô ti̍t-tio̍h kàu-gia̍h ê gí-giân khoân-lī kah tē-uī. Chit-khoán chè-tō͘-sèng ê gî-tē khióng-kiâⁿ pí chok-kûn gí-giân ê miâ-chheng koh-khah tiōng-iàu.
Goá siūⁿ nā sī kam-kak pat-ê gí-giân kiò Tâi-gí sī bô kong-pêⁿ, èng-kai koáⁿ-kín cheng-chhú koaⁿ-hong ê sêng-jīm, tio̍h-sǹg ū phah-sǹg beh kā Tâi-gí kài-chò pāu-koah só͘-ū ê Tâi-oân gí-giân mā sī ài tī hoat-lu̍t ê chân-chhù kái-koat.
Put-koh chin khó-sioh, thóng-tī-chiá iōng hun-khui thóng-tī ê hong-sek, hō͘ chia ê chok-kûn bē-ha̍h, kiat-kò ta̍k-ke iáu-boē khì kā thóng-tī-chiá cheng-chhú tē-uī chìn-chêng, tio̍h oan bē-soah a.
Goá ū-tang-sî-á chin hoâi-gî hia ê tuì Taí-gí chi̍t-ê sû put-boán ê lâng kam chin-chiáⁿ ū phah-sǹg beh cheng-chhú gí-giân ê tē-uī, in-uī lán nā kā mn̄g khoàⁿ in tuì pún-thó͘-gí-giân chò koaⁿ-hong gí-giân ê thāi-tō͘ ê sî, in tiaⁿ-tiaⁿ kóng chin chē lí-iû lâi hoán-tuì. Chia ê lâng sit-chāi bô su-iáu kā in chhèⁿ, in khióng-kiâⁿ kan-ta tuì chit-ê sû bē-sóng niā, tuì ka-tī ê gí-giân ê tē-uī bô-iáⁿ iāu-ì.
2009年10月11日 星期日
FW:蘇打綠-無眠POJ
蘇打綠唱- 詞林暐哲.青峰 曲:小威
聽歌學POJ:http://www.youtube.com/watch?v=qXv7POo5MNI
LMJ 歌詞會當看:
http://www.wretch.cc/blog/philosophysu/16152240
2009年10月10日 星期六
2009年10月7日 星期三
TJ台語白話小詞典 出版啊!
昨昏收著張裕宏教授編êTJ台語白話小詞典,實在真歡喜,今仔日揣時間來寫
這ê消息。這本辭典是白話ê辭典,真濟口語詞攏有收,真正是會講話ê字典。
另外,我嘛真合意這本辭典詳細ê記號(pp.xxv-xxvi),逐條辭項攏有注詞類。
我這學期嘛有教台語讀寫,予學生讀阿鳳姨ê五度空間,逐家攏讀kah笑咍咍。
2009年9月17日 星期四
2001年歐洲語言年
l 歐洲不管過去、現在或將來都將是多種語言並存;
l 學習多種語言帶來各種機會;
l 人人都能做到。
具體而言,這個主題年的目標為[2]﹕
l 提升對於歐盟豐富多元的語言文化的認識,及其對文明和文化的價值;
l 鼓勵多語現象;
l 讓社會大眾體認到會說多種語言的優點;
l 鼓勵多種語言的終生學習,如果可能從幼稚園或小學開始;
l 收集並傳播語言教學的相關資訊。
歐洲語言年的成果輝煌﹕委員會總共支持200項計劃;總經費達六百萬歐元;發行了一百萬份的歐洲語言年出版品;委員會發行了四百萬份推廣物品,包括明信片、筆、T恤、標語、貼紙等;報刊雜誌、新聞媒體都報導了歐洲語言年的活動;好幾十萬人參加歐洲語言年的活動。歐洲委員會還在每年的九月二十六日舉辦歐洲語言日,當日在歐洲各地舉辦上百場的慶祝活動。簡單的說,語言日強調語言學習的重要性和激發語言學習的動機。在強調語言學習的重要性方面,語言日透過以下多樣的主題,宣揚多語學習[3]﹕
l 強調語言多樣性是歐洲的核心價值之一;
l 顯示學習多種語言能豐富人生,觸發新的想法,從而豐富歐洲的文化多樣性;
l 強調學習多種語言相當容易並且有助於生涯發展;
l 早點學語言能發展小孩的社會技能,培養終身受用的才能。 在激發語言學習動機方面,語言日在LINGO這份手冊當中,有「五十種創新的計劃」(50 innovative examples of projects),將成功的鼓勵大眾學習語言的一些方法、活動作簡要的介紹。這五十種方法相當有創意,如JoyFLL幫助祖孫一起共同學習語言。透過有如記憶遊戲的方式學習語言,充分的顯示任何年齡的人都能學習語言。其中也有一個「營造語言友善的社區計劃﹕尊重區域語言」(Language-friendly Communities: Promoting respect for reginonal languages)。這個計劃通過考核市鎮的行政單位、公眾集會、語言多樣、語言態度等等的作為,授予「語言友善」的認證。語言標記的認證人員以問卷和實地參訪的方式決定是否授予認證。另外,詩歌寫作比賽和透過足球明星推廣語言學習的做法也值得參考。
[1] http://europa.eu.int/comm/education/policies/lang/awareness/year2001_en.html
[2] Evaluation of the European Year of Languages 2001-Excutive Summary-August 2002.
http://europa.eu.int/comm/education/policies/lang/awareness/year2001_en.html
[3] Europe to celebrate its day of languages: http://europa.eu.int/comm/education/policies/lang/awareness/day05_en.html
2009年9月1日 星期二
English Plus Movement英語附加母語運動
這個運動值得參考,最近會當開始收集這方面的資料。
English Plus. ERIC Digest.
http://www.ericdigests.org/1992-1/english.htm
English Plus Movement:Statement of Purpose & Core Beliefs
http://www.massenglishplus.org/mep/engplus.html
2009年8月31日 星期一
根據教育部通過的語言平等法草案應該停用閩南語這個詞改用Holo話或是台語
根據教育部通過的語言平等法草案教育部應該停用閩南語這個詞改用Holo話或是台語,同時嘛愛ka Mandarin叫做“華語”,“國語”是“國家語言”的簡稱。
以下是語言平等法草案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第13次全體委員會議討論通過的版本:
http://www.wufi.org.tw/republic/rep31-40/no31_17.htm
第一條(立法精神、目的及法律適用) 為維護並保障國內各族群在日常生活及參與政治、經濟、宗教、教育及文化等公共事務,有使用本族語言之權利,以保障國內各族群使用語言之自由,不應該限制少數各族群語言的進一步保障,特制訂本法。 本法未有規定者,適用其他有關法律之規定。
第二條(用詞定義) 本法用詞定義如下: 一、語言:指目前本國各族群固有自然語言、手語、書寫符號及所屬方言。 二、文字:指能表記前述語言之書寫系統。 三、國家語言:國家語言係包括國內使用中之各原住民族語(阿美族語、泰雅族語、排灣族語、布農族 語、噶瑪蘭族語、卑南族語、魯凱族語、鄒族語、賽夏族語、雅美族語、邵族語等)、客家話、Ho-lo 話(台語)、華語。 四、地方通行語:係指某一地區所使用之主要溝通語言。
第三條(語言文字平等) 凡本國境內國民所使用之語言與文字,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政府不得以公權力禁止或限制任何語言與文字之使用。
第四條(國家承認多元文化) 國家必須包容、尊重語言的多樣性,它們都是台灣的文化資產,特別是各原住民族語、客家話以及Ho-lo話(台語)。
第五條(反歧視) 國民有在公開、或是私人場合使用自己語言的權利,不可因此遭到不公平的排斥、或是限制。
第六條(命名權) 國家必須承認國民有使用其本族語言文字命名的權利。
第七條(傳播權) 國民有使用其本族語言進行文字出版、影音傳播、網路傳輸、或是其他各種形式媒體的權利。
第八條(教育權) 各級政府在教育體系內須提供適切的課程傳承國家語言。 對於其他少數族群語言,政府應協助提供適切的課程或學習機會予以協助,俾利傳承族群語言文化。 各級學校應提供適切的跨族群語言學習課程來教導各種國家語言,並提供各該語言相關的歷史、文化,藉此促進族群間的語言溝通、以及文化交流。
第九條(地方通行語言) 地方政府得依其轄區語言社會條件,指定一種國家語言為當地通行語言,但通行語言之使用不得妨害其他國家語言之使用。
第十條(訴訟語言權) 國民在法庭有使用自己語言的權利,不可因此視為無效。如果有必要進行傳譯、或是翻譯,應由法庭承擔。
第十一條(明定主管機關) 本國語言文字之規劃、推動及發展等相關事項,由教育部掌理,並會同內政部、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蒙藏委員會及行政院新聞局辦理之。
第十二條(語言文字政策之執行及推動) 行政院各部會及各級地方政府應配合執行教育部所訂定之語言政策及相關規定。 為促進國家語言文字得以良好保存及傳承,各級政府應成立相關語言文字專責單位推動之。
第十三條(語言文字保護) 本國所使用之語言與文字,均為國民之共同文化資產,政府應加以維護與保存。
第十四條(語言文字推展) 本國各語言的推展規範,應該根據國內語言實際用法。
第十五條(瀕臨消失的國家語言保護) 中央及地方政府應對國內各族群語言進行保存、傳習及研究,對於瀕臨消失的國家語言,特別是各原住民族語,政府應積極加以保護及傳承,並鼓勵進行復育、傳承、紀錄與研究;有關復育、保護、傳承及獎勵辦法另訂之。
第十六條(鼓勵提供多語服務) 各級行政機關召開之會議、播音及一般公共服務除使用華語外,應視民眾需求,主動提供各原住民族語、客家話、Ho-lo話(台語)服務,並指定單位推動之;對於民間機構之會議、播音、一般服務提供多語服務者給予獎勵或補助。 為提供語言學習環境,鼓勵傳播媒體及圖書館等文化機構製播之節目,提供國家語言切換頻道、字幕、文字轉換、漢字發音輸入及助讀器等設備,並製播多類語言相關節目。 各級議會應設置通譯設施以提供各種國家語言均有機會於會議中使用。 第一項、第二項獎勵或補助辦法另訂之。
第十七條(地名權、標示權) 地方政府得依其轄區通行語言文字來作地方的命名、地名、部落、山川、路標、政府機構招牌、以及其他公共標示。
第十八條(設置國家語言相關頻道) 中央政府應設置全國性公共廣播、電視頻道,以保障各原住民族語、客家話以及Ho-lo話(台語)之公平播出機會。其設置條例另訂之。 主管機關應訂定辦法獎助傳播媒體設置各原住民族語、客家話以及Ho-lo話(台語)之版面、時段、或頻道。 前項之經費除由國家編列預算外,得由廣播、電視事業單位之營利徵收之。
第十九條(鼓勵語言交流) 主管機關應鼓勵、並提供機會予國民學習各種國家語言。
第二十條(國家語言人才培養) 中央及地方政府應積極提供適切的課程以培養台語、客家語、各原住民族語言之人才,並提供學習機會,俾利國家語言人才培育。
第二十一條(公務人員語言能力) 為提供民眾適切服務,公務人員之考用得視業務需要,附加國家語言能力條件。
第二十二條(建立國家語言資料庫) 中央政府應編列預算建立各國家語言資料庫,得以提供語言復育、傳承、發展、研究、教學及人才培訓等相關事項運用。
第二十三條(語言文字預算編列) 中央及地方政府應編列專款經費辦理各國家語言復育、傳承、發展、研究、教學、語言研究及公共服務等工作。
第二十四條(施行細則) 本法施行細則由教育部會同內政部、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蒙藏委員會及行政院新聞局等相關單位訂定之。
第二十五條(施行日期) 本法自公布施行。 本法施行前,行政機關對國家語言所定之命令或政策,應於本法施行後二年內,作相關修正檢討以符合本法之規定。
2003年5月 31期
LMJ phiau-chun-hoa, te-ui kah hak-sip kui-oe
Choe-kin TLH u teh bu chit-e "Tai-gi" chiaN-mia un-tong. "Tai-oan Ban-lam-gi Lo-ma-ji Phin-im" kam u beh ka kai-cho"Tai-gi Lo-ma-ji Phin-im" ? Tui phin-im ah-si iong-ji u i-kian e lang, e-tang khi Kau-iok-pou Kok-gi-hoe e bang-cham thiam-pio:http://www.edu.tw/mandr/itemize_list.aspx?site_content_sn=3363
Leng-goa, choe-kin teh kong phiau-chun-hoa e gi-te, goa e i-kian si phiau-chun-hoa m-si kho hoat-leng, ai kho sit-chian,iong cho-e, m-si iong kong-e. Ke chit-e he-thong u-tang-sia chi-si "teng-sin hoat-beng lian-a" (re-inventing the wheel), goa siuN Khai-ko kong e "ke gau" kho-leng si chit e i-su. Goa bo chan-seng tiaN-tiaN hoat-beng sin lian-a, m-koh na-si kan-ta TL kah TLPA, goa e soan TL, na u POJ thang soan, goa e soan POJ. TL e koaN-hong te-ui te-ki-lai tai-khai be kai-pian, chong-si POJ e chian-tou tioh-ai khoaN koe-khi e chi-chhi chia si beh 2 e soan 1 e ah-si 2 e long soan. Bun-ji kah gi-gian e soan-tek chin che si-chun long si si-koe oa toa-peng, khah jiok-se-e chiam-chiam e bo-khi. Sia-hoe-gi-gian-hak ki-sit tioh-si teh gian-kiu gi-gian e to-iuN-hoa, na gi-gian long phiau-chun-hoa sit-chai kong si chin bo chhu-bi,
Phiau-chun-hoa si gu-bun kui-oe (corpus planning) e chit-chiong, koh-u te-ui/kong-leng kui-oe (status planning), hak-sip kui-oe (acquistion planning). Boe-a chit 2 hang khah chio lang kong, kai-seng chi-iau kang chit-tho tioh ho a, chhun-e tioh bo tiong-iau. LMJ beh iong ti to-ui, beh an-choaN ka....Chia e bun-te tat-tit tai-ke tho-lun kah heng-tong.
2009年8月30日 星期日
志願組織kah語言維持
這篇文章強調志願組織對語言維持、政治動員e重要。舉e例是ti Finland e Swedish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Jiok-se chok-kun beh cheng-chhu chok-kun e koan-li ah-si li-ek tioh su-iau chou-chit, tek-piat si ai cheng-chhu chok-kun e cheng-hu chou-chit kah bun-hoa chu7-chu2.
I-ha e in-bun lai-chu te 60 iah:
"To survive, ethnic groups need formal organizations and institutions for interethnic interaction. (Chok-kun thoan-the na beh seng-chun su-iau cheng-sek e chou-chit kah ki-koan lai chhu-li chok-kun chi-kan e hou-tong;族群團體若beh生存,需要正式的組織kah機關來處理族群之間的互動。). A group of people is unable to form an ethnic group before they have a social organization that regulates interaction. Fredrik Barth (1966: 12–21) has emphasized that ethnic characteristics of a minority can persist in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majority population through the unwritten rules in a social organization. More important in a modern state are the formal organizations and institutions. There has been a tendency in Europe to formalize ethnic interaction (Allardt and Starck 1981: 45–46). Organizations and institutions create affinity, collective interests, and readiness to act. (chou-chit kah ki-koan e-tang chhong-cho chhin-bit lian-kiat e koan-he, chiau-kou kun-the e li-ek, lui-chek heng-tong-lek; 組織kah機關會當創造親密聯結的關係,照顧群體利益,累積行動力 )The Swedish school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stitution (see Slotte-Luttge, this issue), and for those who have left school and higher education, the wide range or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serve as their ethnic platform in public life."
2009年8月26日 星期三
Kin-a-jit be chit tai se-tai e pit-ki-heng tian-nau
Choe-kin ai sia e bun-chiuN u:
1. Finland e gi-gian cheng-chhek, chu-liau khoaN kah chha-put-to a, koh-lai ai cheng-li tiong-tiam khai-si sia a.
3. Sia koa TIPS e le.
2009年8月12日 星期三
"一寡有思考、有堅持ê公民會當改變這個世界"Margaret Mead
m̄-bián hoâi-gî chit-koá ū su-khó, ū kian-chhî ê kong-bîn tio̍h ē-tàng kái-piàn chi̍t-ê sè-kài. Chêng kàu-taⁿ lóng sī an-ne. - Margaret Mead
“Never doubt that a small group of thoughtful, committed citizens can change the world. Indeed, it is the only thing that ever has.”
- Margaret Mead
2009年8月11日 星期二
1 島內外台語文教育
張學謙
1.0 島內台語文教育
中國國民黨過去在台灣推行以語言同化為目的的語言政策。嘗試消滅台灣各族群語言,以達成將台灣人同化為中國人的目的。獨尊華語、壓制本土語言,造成本土語言嚴重的流失,學校的語言教育是“學習國語,忘記母語”的過程,語言學習結果是削減式的。族群語言住院生病的比喻成為流行的說法,福佬話和客家話分別在‘掛號’以及被送到‘急診室’,而族語流失嚴重的原住民族語言,則被說成‘住在加護病房’。
台語文教育的動機主要是為了挽救母語流失。母語教育、母語讀寫是挽救母語流失的重要方法,欠缺母語教育常導致母語流失。為了建立各族群語言身存的支援系統,母語的學校教育很自然的就成為母語運動的主要訴求。台灣的族群母語運動成功的將台灣的語言政策從過去將族群語言視為問題的政策取向,改變為將族群語言視為‘權利’以及‘資源’。母語作為基本人權的普世價值以及母語為重要的資源的觀念,成為支撐母語教育的理論基礎。
在上述的背景之下,本文將分別介紹台語文教育的地位規畫、文字規畫及學習規畫,希望提供一個台語文教育的鳥瞰式圖像。
1.1 台語文地位規畫
1987年解嚴後,在母語運動的催生下,母語教育的實施慢慢的成為事實。1989年尤清當選第一位民進黨籍之台北縣長,母語教學列為施政重點。台北市金華國小於1990年9月成立閩南語班。宜蘭縣政府自1991年2月起在各國小、國中全面實施母語教育。1992年立委葉菊蘭等18人為『母語條款』提案,立法院通過兒童福利法,其中第七條第十一款規定『兒童之母語及母語文化教育事項』,宣示母語教育為國家之責任。1990年代民進黨執政的縣市大多實施母語教育,國民黨執政的縣市則持觀望的態度,很少有實施母語教育的例子。
教育部自1996年開始將母語教育納入中小學正式課程。在國小新課程標準中,三到六年級每周有一節鄉土教學活動。鄉土教育內涵包括鄉土歷史、地理、文化、藝術、語言。鄉土語言每周只分配到8分鐘的時間!教育部又再三強調,推行母語“以不妨礙國語推行為原則。”很明顯的教育部當局並不承認母語的教育價值,只是迫於情勢應付了事。
2001年『九年一貫』實施後,才將國小的母語教學提升到一週一節的必選課,國中則為選修課。母語教育的實施受到一般民眾的支持。瞿海源等著的《台灣民眾的社會意向2004》曾報告一般民眾對學校母語教育的看法,結果發現有六成五的民眾支持學校的母語教育,其中客家人最支持,高達74%,Holo人贊成的比率為64%,外省人贊成的比率為45%。
母語作為學科的定位,雖然能提升母語的象徵地位,還不足以復振母語。母語教學主要的重點是口語的說唱,讀寫則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主要取得的進展是從過去獨尊國語變成國語附加母語。
學者普遍認為現行的母語教育不足以復興母語。曹逢甫認為少量的母語教學對於嚴重流失的母語,起不了什麼作用,建議「要從根救起,自幼稚園開始實施雙語(母語-國語)教育。」鄭良偉更早在1970年代就主張實行雙語教育,希望下一代有機會了解、使用社區內自己以及別人的語言。未來發展的方向應當是從母語為資源及權利的觀點,規劃並實施雙語教育。
1.2 台語語文規劃
台語語文規劃是爭議不斷的議題。主要的議題包括﹕漢字應該如何處理規劃、拼音字應該採用何種形式及漢字與拼音字如何配合的問題。
台灣雖然有悠久的多文字傳統,但是過去五十幾年的漢字單文字政策造成獨尊漢字的社會心態。不過單用漢字書寫台語並不容易。除了漢字原有的難學、難寫、難用的問題之外,台語漢字還加上標準化和文字化的問題。使用漢字書寫台語常碰到無字可寫的情形,有時候就算勉強寫出漢字,卻又因為漢字選用及造字的原則太多又沒有共識而產生標準化的問題。
除了少數例外,目前的台語國小教科書大多把羅馬字當做漢字的注音,而非文字。硬要以漢字書寫的結果,就是給人“國小閩南語教材、怪字一籮筐”的感覺。隨意的翻閱國小一年級的台語教科書,就可以發現台語漢字在教育應用上的限制,一些台語常用的語詞,硬要以漢字書寫,就會衍生出許多不適合低年級學習的漢字,例如:汝、兮、喙、臆、兜、儂、乜。目前教育部打算提供常用台語詞的漢字建議用字表,是否能有效的解決漢字文字化和標準化的問題,還有待觀察。
由於單用漢字困難重重,台語文書寫逐漸演化出漢字羅馬字混合使用的漢羅文。同一段話混合使用用漢字和羅馬字是目前社會上台語文書寫的主要形式。不這種混合式的漢羅文,國小教科書很少採用。國小台語教科書是另外一種形式的漢羅文,可以稱為并列式的漢羅文,在課文中同時使用三種書寫系統,漢字置中分開羅馬字和注音符號。這樣分開陳列除了有替漢字注音的用意,也呈現文字的位階,漢字被視為正式文字,羅馬字和注音符號則為輔助的注音工具。
不管是混合式或是并列式的漢羅文都打破「漢字萬能」的神話。混合式漢羅文的支持者認為應當以羅馬字取代漢字不易書寫的部分,這種做法類似日文和韓文的文字書寫方式。鄭良偉(1990)指出漢羅有以下的優點:1)漢字及羅馬字之間的選擇很有彈性;2)可以避免漢字書面語的困難;3)解決台語漢字書面語的特殊困難;4)漢字及羅馬字本身的優點可以保留;5)照顧現代及將來的文化交流;6)培養訓練不同的認知能力。反對者則認為漢字和羅馬字形體不一,混合使用不雅觀,建議以漢字式的拼音字取代羅馬字。
羅馬字比起漢字更容易將台語詞書寫成文,不過,台語羅馬字本身的標準化並不順利。主要是教育部的版本一直和民間的傳統羅馬字(白話字、教會羅馬字)抵觸,無法取得共識。台語有歷史悠久的羅馬字傳統。王育德相當肯定教會羅馬字的社會性,他認為“有效標寫台灣話的正字法,目前只有教會羅馬字一種”;並且“覺得教會羅馬字的力量在台灣已經牢不可破了”。2006年10月14日教育部公布了白話字和TLPA妥協後的羅馬字版本,稱為「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由於語文使用的社會性,由上而下的法令規範對台灣社會的台語文書寫的影響力,還有待觀察。不過,在教育領域上,透過教材審查、教師培訓以及推廣活動等方式,教育部應當可以發揮相當的影響力。
1.3 台語文學習規劃
台語文的學習規劃和台語的地位規劃息息相關。本土語言在語言教育上是附屬於華語之下的點綴性學科。由於地位不高,在學習規劃上不管師資訓練、經費分配或是教學資源都有待加強。
一星期一節課對於台語文的學習顯然不夠。雖然統整教學是九年一貫的主要精神,不過學校的母語教學卻很少融入其他學科的教學,既沒有作為教學用語,也非教學主題。母語學習內容偏向日常會話及民間文學;母語的知識化、現代化的面向則很少觸及。
台語文學習規劃的文字學習,不管漢字或羅馬字的教學都因為語文規劃及實施缺乏效率,造成效果有限。由於長久以來推行注音符號排斥羅馬拼音的關係,台灣的羅馬字教育很失敗,被戲稱為「羅馬拼音文盲之島」。張學謙(2003)的羅馬字問卷調查顯示大部分的受訪者認為學校應該教羅馬字,也願意學習羅馬字,但是教育當局推廣不夠,將近70﹪的受訪者認為教育當局沒有認真地去推展羅馬字,只有5﹪認為當局有在努力推展。
目前推展羅馬字的工作很慢,主要是母語教學時數有限,一個星期只有一節課,學生讀寫母語的時間太少。許多老師由於本身台語文能力的限制,重視口語能力而非讀寫能力。不少教師的羅馬字能力有限,本身可能就是羅馬字文盲,當然無法進行羅馬字教學。
另外,母語師資還缺乏正式的培育管道,母語教師只要透過母語檢核加上參加相關的研習課程即可擔任母語教學工作,和其他語文教師需要接受的專門教育和教育實習,有很大的差異。
母語教育在學習規劃上還有太晚實施的缺憾。目前台灣母語流失已經提早到幼兒階段,許多原本會說母語的小孩,一上幼稚園,沒有多久就轉向使用華語。為了保存母語,應當加強幼兒學前的母語教育,仿效紐西蘭毛利人成立「原住民語言巢」、「客家語言巢」、「Ho-lo語言巢」。
小學的母語學習規劃則需要考慮將母語作為教學語言。教師上課可以直接使用母語做為教學語言,以突破目前母語教學時數不夠的限制。使用母語進行教學不但可以提高教學效果,又可以促進母語的保存與發展。陳美瑩與康紹榮(2000)曾以Ho-lo台語進行實驗教學,結果顯示以母語作為教學語言不但可行,同時又有重要的教育效果。
教育當局一定要積極推動台灣語言教育的本土化,才能挽救本土語言流失。台灣語言本土化就是母語優先,在教育上以族群母語為啟蒙識字教育的語言,不但作為學科學習,也應當作為教學媒介語。政府需從母語為資源及權利的觀點,盡早規劃並實施雙語教育,脫離『國語至上』的語言教育政策,將「削減式」的語言教育,轉化為「增益式」的語言教育,促進本土語言的生存與發展。學校母語教育雖然有助於母語保存,然而,只靠學校的母語教育並無法挽救母語流失,還需要注意家庭和社區的母語傳承。政府除了應當積極的提升母語教育的地位,將母語作為教學語言,實施雙語教育,也應當重視家庭、社區母語環境的打造,積極鼓勵家長跟小孩說母語,在社區推行各式各樣的母語活動。
《延伸閱讀》
王育德。1993。《台語講座》。黃國彥(譯)。自立。
張學謙。2003。《行向多文字ê台語文:文字態度kap政策論文集》。睿煜出版社。
曹逢甫。1995。〈維護本土語言文化的芻議-一個社會語言學觀點〉施玉惠等編《第一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師大文學院,頁159-176。
陳美瑩、康紹榮。2000。〈台灣的母語和國語雙語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2000年6月15-17日。415-440。
鄭良偉。1973。〈論雙語式語言統一理論與實際﹕兼論台灣需要語言計劃〉。《大學雜誌》。68期,42-47。
鄭良偉。1989。《走向標準化的台灣語文》台北:自立晚報。
2009年8月1日 星期六
雙言社會與族群語言的保存與發展
0.前言
台灣的族群語言正面對語言死亡的威脅。族群語言流失是台灣各族群普遍的現象。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是:如何讓衰微的語言得以復健及如何讓瀕臨死亡的語言得以重生。本文想藉由Fishman (1991) 所提的「挽救語言流失」的理論討論台灣族群語言的保存與發展。
Fishman (1991)使用「世代失調分級表」(Graded Intergenerational Disruption Scale)描述弱勢語言流失或受威脅的嚴重程度。如表1所示,「世代失調分級表」將挽救語言流失分為八個階段。級數越高,受威脅的程度越嚴重。
表一.『世代失調分級表』(Fishman 1991:395)
高階功能﹕母語災區、難以掌控
1. 高層的教育、工作、媒体及政府運作;
2. 地方/地區性的媒体及地方政府;
3. 地方/地區性的工作場所;
4b.部分族群母語教育;
4a.完全使用母語的學校;
II. 超越雙言的RLS
低階功能﹕母語地盤、自我控制
5. 培養讀寫能力的學校;
6. 世代相傳及人口集中的家庭、鄰里;
7. 老一輩使用本族語的文化交流;
8. 重建本族語,成年人再學習母語;
I. 達成雙言社會的RLS
資料來源:Fishman (1991: 395);粗體字標題為筆者所加。
1.透過雙言保存母語
第八到第五階段是雙言的階段,可以說是母語「私有化」(privatization, Ruiz, 1990) 的規劃,靠民間草根的力量;而第四到第一階段超越雙言的限制,母語進入公領域,這方面的語言規劃通常由政府進行。
第八到第五級是追求雙言社會的母語挽救階段。重點放在領域分隔,母語作為低階語言使用於親密的領域,如家庭、社區,作為私領域的語言;而強勢語言則作為公領域的語言,是使用於官方、正式的場合的高階語言。[1]台灣過去母語的保存方式就是透過維持雙言,保存母語。也就是說,一般人會說母語並不是因為學校教導而是在家庭社區的環境中,自然而然習得母語。Fishman特別強調家庭社區的母語使用(即第六階段),他認為包括居家-家庭-鄰里-社區的強化,是整個追求語言文化代代相傳的核心工作,也是以後各階段的必要條件。
台灣各族群語言,特別是客家話和原住民語,流失的程度大概是在第六級,即失去家庭、社區的母語傳承。客家家庭母語的使用如下﹕夫妻都是客家人的家庭在家講國語的有67%,只有30%講客語,通婚的家庭情況更糟,只有夫是客族的,講客語只有3%,只有妻是客族的,則百分之百講國語。[2]原住民的母語流失也相當嚴重。根據內政部的統計資料顯示都市原住民只有35.8%在家庭中講母語,有60.49%講國語。[3]
挽救台灣族群語言流失最重要的就是家庭母語的重建工作。我認為母語意識的啟發以及在地的社區行動是家庭母語重建的兩個重點。母語意識的啟發可以透過語言行銷進行。首先,可以家長為對象,積極宣導家庭母語教育的重要性,讓父母親了解母語的教育價值和維繫族群文化的意義,並願意以實際行動傳承母語(張學謙 2004)。威爾斯的家庭母語宣導值得參考﹕他們透過發行小手冊、錄影帶、產前和產後的宣導,提升家長關於母語在家庭世代傳承的重要性的意識。要是家長都能堅持“孩子呱呱落地後,把他抱在胸前,並且從那一刻開始以母語和小孩說話
”。我們就不用擔心母語流失的問題。對弱勢語言來說,維持母語在家庭的使用特別重要,畢竟家庭可能是弱勢族群唯一能有效掌控的語言使用領域。[4]
另外,可以加強宣導的重點是強調語言流失的嚴重性以及族群語言及族群認同的關聯性,徐正光和蕭新煌 (1995: 32) 說得好﹕『讓母語危機意識成為族群覺醒與動員的重要力量,客家人必需從自身及家庭中作起,強調母語使用與傳承的重要性,只有自救才能使整個族群得救』。
在地的社區行動也有助於母語保存。最重要的工作應該是在少數族群聚集的社區成立母語幼稚園。目前台灣母語流失已經提早到幼兒階段,許多原本會說母語的小孩,一上幼稚園,不到一個月,就轉向使用華語了。台灣的各族群語言需要特別加強幼兒學前的母語教育,應當仿效毛利人成立“原住民母語幼稚園”、“客家幼稚園”、“Ho-lo幼稚園”。
威爾斯推行社區語言計劃(community language planning)的經驗值得我們作為借鏡。這個計劃推行的相當成功,目前已經成立了18個類似的組織(語言企業所)。[5]Campbell (2000﹕268-285)列舉了二十項語言企業所積極投入的計劃。這些計劃的重點是把語言融入社區的活動,可以說是“以語言建立社區、又以社區建立語言”的例子。
以下舉幾個例子。有許多活動是針對少年、青少年,如Clybiau Bore Sadwrn(星期六早上的俱樂部)鼓勵五歲到八歲的孩童閱讀威爾斯語讀物,以輕鬆活潑的方式,進行閱讀,活動包括畫圖、著色、唱歌、布偶制作、角色扮演、默劇、舞蹈、字謎遊戲等。少年俱樂部則提供遊戲、競賽、武術、環保計劃、慈善工作、社區協助、保齡球、溜冰等等活動。少年戲劇公司則以青少年為對象,提供培養演技、參與節目制作的機會。對青少年比較有吸引力的應該是和青少年文化相關的活動,如搖滾樂團、電視節目、電影、現場演唱。另外還有和社區的社交、節慶活動結合的活動,如將威爾斯語應用在卡拉OK、搖滾樂、問答競賽、文學作品朗誦、體育競賽等等。社區的母語教育課程則以威爾斯語上文學課或地方歷史、文學創作、電腦、烹飪、防身數、有氧舞蹈、攝影等等。母語也與地方歷史作結合,由教師、作家、導演和文史工作者聯合制作關於本地的相關資訊和資源錄影帶,提供學校、地方組織和社區。[6]
2.超越雙言現象發展母語
Fishman的挽救母語理論中,第四到第一階段是超越雙言的挽救語言流失方法(請參考表1)。在這四個階段中母語使用於學校教育、地區和/或全國性的工作場所、大眾傳播媒體及政府運作,簡單的說,就是母語在公領域的使用。
固守於雙言現象對少數族群來說,常常只是更強化少數族群的弱勢地位,結果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終至母語流失。
缺乏工具性價值常常是弱勢族群放棄母語轉向強勢語言的主要因素 (Paulston, 1994: 9)。在缺乏這些超越雙言社會的誘因之下,弱勢族群事實上常被迫放棄母語,轉向優勢語言。因此,對族群語言活力低的族群,較積極的做法應該是盡可能的擴充母語在各種領域的使用,不必自囿于低階的領域。
以下本文討論母語的地位和學習規劃。
一、母語的地位規劃
政府當局應當賦予族群語言官方地位,以提升族群語言的語言活力,促進語言延續。Crystal (2000: 250) 在《語言的死亡》提出語言復興的六大條件中,第二條就是:「提高瀕危語言的族群在支配族群眼裡的法律地位,復興瀕危語言的運動才會有所進展。」對弱勢語言而言,官方地位是確保政府提供制度性支持的保證。政府應當訂定語言平等法賦予各族群語言國家語言的地位及符合民眾需要和社會語言狀況的功能,正式的宣布台灣為多語言、多族群、多文化的國家。[7]
在多語言的國家中,弱勢的語言少數莫不積極爭取制度上的承認,藉以取得政府在資源上給予支持(丘才廉,1994:5)。說Holo台語的人數雖然多,不過官方並未給予足夠的制度性的支持。客委會和原民會當然有存在的必要,但是為何沒有負責Holo語言文化的委員會呢?照顧弱勢族群理所當然,不過要是忽略了佔台灣人口70%以上的Holo族群,就違反族群平等的原則。語言人權學者認為對人口眾多的語言,如不提供國家服務是不合理的;少數語言群聚的地區,常有為數眾多不諳官方語言的民眾,因此也應當提供少數語言的公共服務 (de Varennes, 1996: 93-94)。
在單語政策影響之下,一般人常會誤以為官方語言只能一個,或認為多種官方語言將造成族群分歧、社會動蕩、不利溝通等不良後果。事實上,環顧世界各國,多語言的國家一般都採多種官方語言政策,許多國家甚至在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以該族語為官訂語言。這種承認、尊重多元語言的包容性政策,才是促進政治團結,凝聚各族群團體的重要因素(黃宣範,1995:114)。黃宣範(1995:394)總結各國尊重少數族群的經驗,提出尊重少數族群語言文化的兩種制度上的方法
1. 憲法上規定弱勢語言為官方語言;
2. 在弱勢族群區內給予(區域性)官方語言的地位,並當作教學語言。
為確保弱勢語言的生存與發展,提升弱勢語言地位,許多國家都賦予弱勢民族語言官方語言的地位。以下列舉一些以弱勢族群語言為官方語言的例子[8]:
1. 1919年蓋爾語(愛爾蘭語)成為愛爾蘭共和國的官方語言;
2. 1975年 Quechua 成為秘魯的官方語言,地位和西班牙語一樣;
3. 1985年瓜地馬拉憲法承認馬雅語言為國家文化傳統的一部分,要求在印地安區施行雙語教育;
4. Yahkutsk 共和國選定 Sahka(Yakut 的原住民語言) 為官方語言,同時保證保護其他四種原住民語言 (Ignace, 1998)。
根據 Crystal (1987: 550) 世界上大約有1/4的國家有不止一種官方或半官方地位的語言,以下是幾個例子:加拿大以法語和英語為官方語言;新南非憲法承認11種官方語言;比利時以法、佛來明語(荷蘭語)為官方語言;以色列以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瑞士以法語、德語、義大利語與羅曼西語為官方語言;新加坡有三個官方語言(加上馬來語作為「國」語);香港有兩個官方語言(英語及粵語);菲律賓有兩個官方語言(英語及塔卡洛語);印度除英語和興地語外又有14種區域語言作為官方語言;瑞典人佔芬蘭總人口7%,卻和芬蘭語一樣同為國家語言,芬蘭人可以瑞典語或芬蘭語洽公,瑞典人可以母語接受自幼稚園到大學的教育。
多官方語言國家的根據兩種原則來選用官方語言:領土原則 (territory principle)、人事原則 (personality principle)。所謂的領土原則是指將國土依據主要語言人口在地理上的分布情形劃分語區,以某地區的主要語言作為該語區的官方語言。有些國家則採用人事原則,也就是由個人決定使用任何法定的官方語言和公家機關打交道。加拿大、新加坡、香港和菲律賓是依人事原則為基礎的多官方語言國家。採用人事原則的國家,大多數的人都能操二個或多個語言,任何公家機關都要有任何一個官定語言的官員為民服務(黃宣範,1995)。
對台灣而言,採用人事原則需要針對不同語言需要提供同樣的服務,可能會耗費相當多的社會成本,其適用範圍應該有個限制,比如說設定人口數量的門檻 (numerical threshold;de Varennes, 1996: 178)。比較可性的方法可能是以領土原則賦予區域性主要語言官方語言的地位。
(一)弱勢語言官方地位的實踐
Copper (1988: 100-3) 把官方語言分為法令的 (statutory),象徵的 (symbolic)和工作的 (working) 官方語言。一個官方語言可能是這三種類型的任何一種或是其組合。弱勢語言通常是作為法令和象徵意義的官方語言,不過弱勢語言也可透過增加公共部門的族語使用來增加其實質意義。威爾斯的實踐經驗可以作為我們的參考。[9]
1993年威爾斯語言法案給予威爾斯語和英語在公共部門同等的官方地位,同時也強制所有公共部門準備威爾斯語計劃 (Welsh language schemes)。威爾斯政府同樣提供指導方針來協助機構發展語言計劃。威爾斯指導方針有八大類,如公眾集會、通訊、電話溝通、公司標記、簽名、出版和服務。這個指導方針也要求具體的列出如何執行、監督和評估成果的方法。台灣可以仿效威爾斯的經驗,開始規劃公共部門族語服務的的計劃,提供指導方針來協助政府部門發展族語服務。
二、母語的學習規劃
邁向母語優先的語言教育:母語教育是各族群語言生存的重要支援系統,欠缺母語教育常常造成母語流失。母語教育可以支持母語生存,因為母語教育:
1. 能讓學生對自身的族群語言文化產生光榮感,去除主流社會強加的污名感,提升族群語言的聲望;
2. 可以讓學生發展族群的語言能力,使其母語得以成為現代社會的有效溝通工具;
3. 能讓居住在少數語族地區的其他族群人士有機會學習當地語言,如此可以避免少數語言的流失 (Walker, 1984: 166)。
因此,要是挽救本土語言流失是語言教育的目標的話,教育當局一定要積極推動台灣語言教育的本土化,也就是母語優先的語言教育觀。坦白的說,要是「國語至上」的語言教育不改成「母語優先」的話,本土母語在這個世紀都將滅亡。陳淑嬌與余光雄 (1997) 的研究顯示點綴性的母語教學無法達成保存母語的目標,台灣母語的未來並不樂觀,未來台灣人「將使用國語去銘記自己的族群認同」。
面對母語流失的危機,只有確實的做到語言教育的本土化,才能挽救瀕臨死亡的本土語言。李英哲教授 (1995) 對台灣語言本土化的概念,有極為精闢的討論。他指出「母語的教育及使用如何得到百分之百的推廣及照顧」是語言教育本土化的重要指標:
台灣語言的本土化就是要求先有母語教育及使用的權利;有母語才有別的語言,母語是每人感情最深處的需要,國語及英語是工作上,生活上有時需要的工具,教育上最基本的的工作是先保存、提高母語的能力,然後才談其他語言的教育。
簡單的說,台灣語言本土化就是母語優先,在教育上以族群母語為啟蒙教育的語言,不但作為學科學習,也應當作為教學媒介語。如此一來,不但可以復興本土語言,也能提高孩童的學習成就。
台灣的母語教育可以考慮採用保存式雙語教學法,小學的頭三年以母語為教學語言,國語作為學科教授,第四年之後,轉為同時使用母語和國語為教學語言。至於學前階段則應當採用浸淫式的方法提供幼兒完全的母語環境。
學校必須建立母語的獎賞制度,以便推廣母語讀寫。由於缺乏社會資源的支持,現階段的母語教育並不能達到母語維繫的目的。陳淑嬌與余光雄 (1997: 151)的態度調查顯示學生雖然在情感上認同母語,不過在行動上卻罕見有重建母語的興趣,甚至有鄙視母語的現象。這顯示學校並未賦予母語應有的價值與實用功能。為了激起學習母語文化的動機,我們應該建立母語的獎賞制度,如將母語讀寫能力列入成績的考核、教育人員的任用、服務成績的考核等。
經濟部門及政府機關卻常是語言保存的「災區」(Fishman, 1980: 169)。如能將族群語言定為官方語言將可以大大提升族群語言的地位,同時也可以建立政府部門及工作場所母語使用的獎賞制度。
4.結論
本文從Fishman的挽救語言流失理論討論族群語言的保存與發展。我們歸納出兩條應當同時並行的路。第一條路接近母語私有化的規劃,透過維持雙言現象保存母語,靠的是家庭、社區的草根母語運動;第二條路則是超越雙言的限制,母語進入公領域,提升母語的地位與功能,這方面的語言規劃通常由政府進行。這兩條路應當同時並行,也是說,不但應當捍衛母語在私領域的地盤,也應當提升母語在公領域的地位和功能。
5.附錄
附錄1﹕營造家庭母語環境
Cunningham-Andersson and Andersson (1999: 76-82) 認為父母親可以為小孩的語言發展作出重大的貢獻。他們提出以下的做法:
1. 在各種不同的情境和孩子說話,讓孩童在豐富的母語環境中成長;
2. 聽孩子說話;
3. 追蹤孩童的發展;
4. 讀書給孩子聽:常念書給孩童聽可以刺激兒童語言成長;
5. 教孩子閱讀弱勢語言:聽錄音帶閱讀、引起閱讀動機;
6. 尋找弱勢語言的資料:如故事書、兒歌、電玩、電視教學節目等。
另外,加拿大的第一民族 (First Nations) 對家庭推廣母語使用有以下的建議 (Kavanagh, 1999: 40):
1. 在用餐時或一些經常性的活動使用母語。要有耐心,不要輕易的放棄!
2. 學習你的小孩正在學校學的語詞;
3. 以母語和幼兒說話,把你會的語詞都教他;
4. 利用時間和長輩和其他的母語說話者相處;
5. 鼓勵小孩和祖父母或其他會說母語的人說母語;
6. 請求長老用母語和年輕人、年輕的父母親說話;
7. 將母語融入家庭的遊戲和娛樂中;
8. 持之以恆的參加母語教學課程。
附錄2﹕建立社區的母語薰陶環境
加拿大第一民族 (First Nations) 條列出一些推展社區母語使用的方法 (Kavanagh, 1999: 40):
1. 製作海報、分發小冊來推廣母語,如「你今天和小孩說母語了嗎?」;
2. 豎立母語寫成的交通號誌和街道的招牌;
3. 使用母語玩遊戲,如賓果遊戲;
4. 發行母語的通訊;
5. 安排周末母語課程或全說母語的周末 (immersion weekend);
6. 豎立傳統地名的招牌;
7. 在公開的晚宴和其他的社會交際場所使用母語;
8. 支持母語在政府機關的使用,如會議、文書往來;
9. 鼓勵年輕人和長輩常常聚會。
附錄3﹕威爾斯社區語言計劃
1
家庭的語言傳承﹕提升家長關於母語在家庭世代傳承的重要性的意識;發行小手冊、錄影帶、產前和產後的宣導。
2
Clybiau Bore Sadwrn(星期六早上的俱樂部)﹕鼓勵五歲到八歲的孩童閱讀威爾斯語讀物,以輕鬆活潑的方式,進行閱讀,活動包括畫圖、著色、唱歌、布偶製作、角色扮演、默劇、舞蹈、字謎遊戲等等。1999年有275位兒童參加這個每星期兩小時的活動。
3
遊樂俱樂部(fun clubs)﹕以威爾斯語進行具有社會性和教育性的活動,如游泳、武術、急救、演說等等。
4
少年俱樂部﹕提供遊戲、競賽、武術、環保計劃、慈善工作、社區協助、保齡球、溜冰等等活動。
5
課後俱樂部﹕和小學合作提供安親服務,一星期三至四次由下午三點到六點。
6
社交活動﹕將威爾斯語打非傳統的社交網路,如卡拉OK、搖滾樂、Disco、問答競賽、文學作品朗誦、體育競賽等等。
7
村落的節慶﹕迎合各種語言使用者,提供不會說威爾斯語的人即時翻譯的服務,有以下的活動﹕晚會、搖滾樂、村落之間總決賽、體育競賽、公開演講、大型演奏會。
8
工作坊﹕通常在假日舉行,邀請專家傳授舞蹈、書法、搖滾樂、攝影、運動、錄影、武術、樂器。
9
少年戲劇公司﹕以青少年為對象,提供培養演技、參與節目製作的機會。
10
明星到校訪問,宣傳母語,提供母語使用模範。
11
以威爾斯語進行村落趣味問答競賽。
12
協助兒童計劃(Children in Need project)﹕提供需要特殊教育或經濟困難的兒童照料、社交和休閒的機會。
13
在作生意的場所提倡威爾斯語﹕發行手冊宣傳雙語服務的優點和商業利益。雙語的廣告招牌、傳單、店名。
14
在志工部門推廣威爾斯語。
15
即時翻譯設備(simultaneous translation equipment)﹕熱心的支持、尊重權利、重視特殊性這些因素,使得即時翻譯逐漸成為必備的服務項目。租借器材以及雇用翻譯人員。
16
少年娛樂﹕擺脫威爾斯語是守舊的和青少年的生活方式無關的刻板印象。搖滾樂團、電視節目、電影、現場演唱。
17
社區教育課程﹕一星期一次的成人威爾斯語課程、以威爾斯語上文學課或地方歷史、文學創作、電腦、烹飪、防身數、有氧舞蹈、攝影等等。
18
工作場所的威爾斯語推廣﹕威爾斯語言法規定所有的公家機關都需要擬訂語言服務計劃。國家職業認證中心認證以下六個職業部門的語言能力﹕商業管理、托育、休閒娛樂、外燴、顧客服務以及護理。
19
地方歷史的錄影帶﹕結合教師、作家、導演和文史工作者製作錄影帶,提供學校、地方組織和社區關於本地的相關資訊和資源。
20
資源和資訊中心﹕威爾斯語的資源中心提供威爾斯語和社區發展的相關資料,如拼字和文法檢查,推廣威爾斯語的手冊、字典、同義詞字典、翻譯和語言教師,地方組織和聯絡資料庫。
附錄4﹕語言平等法草案
(92.2.10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第13次全體委員會議討論通過之版本)
http://www.edu.tw/mandr/yu/920210bw.htm
第一條(立法精神、目的及法律適用)
為維護並保障國內各族群在日常生活及參與政治、經濟、宗教、教育及文化等公共事務,有使用本族語言之權利,以保障國內各族群使用語言之自由,不應該限制少數各族群語言的進一步保障,特制訂本法。本法未有規定者,適用其他有關法律之規定。
第二條(用詞定義)
本法用詞定義如下:一、語言:指目前本國各族群固有自然語言、手語、書寫符號及所屬方言。二、文字:指能表記前述語言之書寫系統。三、國家語言:國家語言係包括國內使用中之各原住民族語(阿美族語、泰雅族語、排灣族語、布農族語、噶瑪蘭族語、卑南族語、魯凱族語、鄒族語、賽夏族語、雅美族語、邵族語等)、客家話、Ho-lo話(台語)、華語。四、地方通行語:係指某一地區所使用之主要溝通語言。
第三條(語言文字平等)
凡本國境內國民所使用之語言與文字,在法律上一律平等。政府不得以公權力禁止或限制任何語言與文字之使用。
第四條(國家承認多元文化)
國家必須包容、尊重語言的多樣性,它們都是台灣的文化資產,特別是各原住民族語、客家話以及Ho-lo話(台語)。
第五條(反歧視)
國民有在公開、或是私人場合使用自己語言的權利,不可因此遭到不公平的排斥、或是限制。
第六條(命名權)
國家必須承認國民有使用其本族語言文字命名的權利。
第七條(傳播權)
國民有使用其本族語言進行文字出版、影音傳播、網路傳輸、或是其他各種形式媒體的權利。
第八條(教育權)
各級政府在教育體系內須提供適切的課程傳承國家語言。對於其他少數族群語言,政府應協助提供適切的課程或學習機會予以協助,俾利傳承族群語言文化。各級學校應提供適切的跨族群語言學習課程來教導各種國家語言,並提供各該語言相關的歷史、文化,藉此促進族群間的語言溝通、以及文化交流。
第九條(地方通行語言)
地方政府得依其轄區語言社會條件,指定一種國家語言為當地通行語言,但通行語言之使用不得妨害其他國家語言之使用。
第十條(訴訟語言權)
國民在法庭有使用自己語言的權利,不可因此視為無效。如果有必要進行傳譯、或是翻譯,應由法庭承擔。
第十一條(明定主管機關)
本國語言文字之規劃、推動及發展等相關事項,由教育部掌理,並會同內政部、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蒙藏委員會及行政院新聞局辦理之。
第十二條(語言文字政策之執行及推動)
行政院各部會及各級地方政府應配合執行教育部所訂定之語言政策及相關規定。為促進國家語言文字得以良好保存及傳承,各級政府應成立相關語言文字專責單位推動之。
第十三條(語言文字保護)
本國所使用之語言與文字,均為國民之共同文化資產,政府應加以維護與保存。
第十四條(語言文字推展)
本國各語言的推展規範,應該根據國內語言實際用法。
第十五條(瀕臨消失的國家語言保護)
中央及地方政府應對國內各族群語言進行保存、傳習及研究,對於瀕臨消失的國家語言,特別是各原住民族語,政府應積極加以保護及傳承,並鼓勵進行復育、傳承、紀錄與研究;有關復育、保護、傳承及獎勵辦法另訂之。
第十六條(鼓勵提供多語服務)
各級行政機關召開之會議、播音及一般公共服務除使用華語外,應視民眾需求,主動提供各原住民族語、客家話、Ho-lo話(台語)服務,並指定單位推動之;對於民間機構之會議、播音、一般服務提供多語服務者給予獎勵或補助。為提供語言學習環境,鼓勵傳播媒體及圖書館等文化機構製播之節目,提供國家語言切換頻道、字幕、文字轉換、漢字發音輸入及助讀器等設備,並製播多類語言相關節目。各級議會應設置通譯設施以提供各種國家語言均有機會於會議中使用。第一項、第二項獎勵或補助辦法另訂之。
第十七條(地名權、標示權)
地方政府得依其轄區通行語言文字來作地方的命名、地名、部落、山川、路標、政府機構招牌、以及其他公共標示。
第十八條(設置國家語言相關頻道)
中央政府應設置全國性公共廣播、電視頻道,以保障各原住民族語、客家話以及Ho-lo話(台語)之公平播出機會。其設置條例另訂之。主管機關應訂定辦法獎助傳播媒體設置各原住民族語、客家話以及Ho-lo話(台語)之版面、時段、或頻道。前項之經費除由國家編列預算外,得由廣播、電視事業單位之營利徵收之。
第十九條(鼓勵語言交流)
主管機關應鼓勵、並提供機會予國民學習各種國家語言。
第二十條(國家語言人才培養)
中央及地方政府應積極提供適切的課程以培養台語、客家語、各原住民族語言之人才,並提供學習機會,俾利國家語言人才培育。
第二十一條(公務人員語言能力)
為提供民眾適切服務,公務人員之考用得視業務需要,附加國家語言能力條件。
第二十二條(建立國家語言資料庫)
中央政府應編列預算建立各國家語言資料庫,得以提供語言復育、傳承、發展、研究、教學及人才培訓等相關事項運用。
第二十三條(語言文字預算編列)
中央及地方政府應編列專款經費辦理各國家語言復育、傳承、發展、研究、教學、語言研究及公共服務等工作。
第二十四條(施行細則)
本法施行細則由教育部會同內政部、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蒙藏委員會及行政院新聞局等相關單位訂定之。
第二十五條(施行日期)
本法自公布施行。本法施行前,行政機關對國家語言所定之命令或政策,應於本法施行後二年內,作相關修正檢討以符合本法之規定。
[1] 雙言現象指涉語言在社會上的分工情形,高階與低階語言各使用在特定的領域。一般而言,高階語言使用在正式、公開的場合(政府機構、學校等),而低階語言則使用于私人、親密的場合(家庭、親友間的交談等)。
[2] 民視呼籲挽救消失中的客家語﹕http://ws.twl.ncku.edu.tw/bu-gi/pho-hoai/2000-ni.htm
[3] 內政部統計署編印,《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台灣地區都市原住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1997年,頁60、62。
[4] 關於如何打造家庭母語環境,請參考附錄1。
[5] 請參考附錄2列舉的幾種建立社區母語環境的方法。
[6] 詳見附錄3。
[7] 教育部的語言平等法草案,請參考附錄4。
[8] 這些例子引自Ignace (1998) 所著的《加拿大卑詩省原住民語計劃手冊》(Aboriginal Language Program Handbook- The State of British Columbia Aborigianl)。
[9] 本節參考張學謙 (2002b)。
Welsh Language Board's 'Bounty bundle' promotes Welsh to new parents
http://www.byig-wlb.org.uk/english/news/pages/welshlanguageboardsbountybundlepromoteswelshtonewparents.aspx
The Welsh Language Board recently celebrated National Parents Week with the launch of its latest bilingual bundle in the Bounty pack for new mothers in all parts of Wales.The Board’s bundle, which has formed part of the Bounty pack for 4 years, encourages new parents to raise their children bilingually, and includes a wide range of information on the language. The latest bundle also includes a special bilingual 'Child on Board’ car sticker and birthday card for the new baby from S4C. The pack also includes the new 'Give your child the chance’ leaflet, which outlines the benefits of raising children bilingually.Meirion Prys Jones of the Welsh Language Board said:“We believe that producing information for the Bounty pack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ard’s work. With over 31,000 packs distributed in Wales every year, all new mothers who give birth in Welsh hospitals now receive information on raising children bilingually.“Our bundle is part of the Board’s language transmission scheme. Although we have now appointed Iaith Cyf to undertake the fieldwork on our behalf by working closely with health visitors and midwives on a local level, the Board’s bundle is still a useful and important tool for us when encouraging new parents to speak Welsh with their baby from the beginning.”S4C has also included a special Sali Mali birthday card for the baby as part of the latest bundle. Eleri Twynog Davies, S4C’s Head of Marketing said:“The bundle for new parents is an excellent opportunity for us to introduce S4C’s wacky and wonderful Welsh programmes to youngsters. S4C’s Planed Plant Bach slot includes a wide range of popular programmes – from firm favourites like Sali Mali and Tecwyn y Tractor to puppet programmes like Pei Pwmpen – and we’re confident that the channel’s youngest viewers will have years of pleasure watching our programmes.”
3.2 學校對母語教育應有的態度佮作為
學校佇母語教學上扮演真重要的角色。學校的母語課程毋但是母語溝通能力佮族群文化的傳授,同時嘛傳遞學校對母語的態度。所以,Cantoni(1997)佇<維持少數語言生機是學校的責任>文章中,並無直接討論原住民語言教學本身,煞共焦點囥佇檢視學校造成學生語言文化,被邊緣化的因素佮解決的方法。學校當然需要去除(un-learn)鄙視母語的意識形態。欲按怎做咧?Cantoni(1997)建議學校採取以下的行動:傳播訊息、改變態度、持續的行動。
3.2.1 訊息傳播:母語是資源佮權利
佇訊息傳播方面,特別需要拍破母語是學習障礙的迷思。學校定定將母語當作是學習的阻礙,譬如講:多語言學習阻礙兒童發展、造成認知混淆。許多家長因為考慮學校課業,定定著放棄母語,造成家庭語言流失。結果剝奪學生對雙語現象得著認知優勢的機會。
Cantoni(1997:2-3)特別強調雙語現象佇認知上的優勢(cognitive of bilingualism)。學術研究毋但支持雙語的認知優勢,嘛清楚的表明雙語對兒童的教育發展有正面的效果(Cummins 2001;Skutnabb-Kangas 2000)。Cantoni(1997)認為無需要煩惱教母語會影響學校強勢語言的發展,因為濟濟的研究證據攏顯示母語對第二語言有正面的助益。Cummins(2001)ka7雙語現象佮雙語教育的好處講佮真清楚,伊的論點會當歸納如下:
1學校提倡母語對母語佮強勢語言的發展攏有幫助。這是因為:a)雙語予兒童佇語言上得著優勢;b)兩種語言互相牽成。
1. 學校開佇少數民族語言教學的時間,並袂妨礙兒童透過學校強勢語言進行的學業發展。實施良好的雙語課程會當促進弱勢語言的讀寫佮學科智識,袂對兒童強勢語言的發展,有任何負面的影響。
2. 兒童母語發展的程度是預測in第二語言發展的重要指標。有穩固的母語基礎的囡仔,會當發展出較好的學校語言的讀寫能力。
3. 兒童用母語學習,毋若學著語言,koh學著概念佮智識技能,遮攏會當轉移到強勢語言。
1990年鄭良偉佇《演變中的臺灣社會語文:多語社會及雙語教育》就bat針對臺灣實施雙語教育的效果,提出詳細的說明(鄭良偉 1990:24-25; 146-7):
1. 母語能力會當保留,華語佮外語能力攏會當提升;
2. 有理性、智慧的判斷,用自信佮開放的態度面對文化差異;
3. 愛護家己的語文、也尊重被人的語文;
4. 充分運用雙語能力,互相尊重彼此的語言,促進瞭解、容忍、和諧;
5. 囝仔透過母語繼續佇智力、情感、人際上發展,有尊嚴、有自信,心理健康;多種語言增廣見識、發展生活技能、擴展人際關係,發揮个人潛能;
6. 家庭親子、祖孫溝通會好勢,世細瞭解長輩的教示、吸收經驗、智識,長輩有尊嚴,囝孫有孝;
7. 頂下代溝通無障礙,父母話溝通上自然、好勢,親切koh甘心;
8. 透過雙語傳承文化傳統、民族智慧,有效率koh有深度;
9. 對所屬大、細的團體有正確的認同,成做團體中會行動、有關愛的成員。
以上關於雙語現象佮雙語教育的訊息毋但教育人員愛清楚,嘛愛提供予家長作參考。
uì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嘛會當說明多種語言存在的必要。Cantoni (1997)就以譬喻的方式說明語言多樣的必要性,伊共多種語言譬喻作衫仔櫥,因為無仝場合有無仝穿插的必要,所以咱真罕得去到佗位攏穿仝一領衫。咱嘛袂因為歇熱,著共寒人的衫tàn hiat-ka̍k。咱的衫仔櫥愛有濟種的款式佮變化,才有法度應付無仝場合穿插的需要,語言嘛仝款,無仝的語言會當予咱佇無仝的場合 佮無仝的對象有適當的選擇。
需要宣傳會曉多種語言的好處。可比講:會曉多種語言會當開闊咱的人際關係,生理人會當作愈濟生理,會曉濟種語言的學生,毋但會加較巧,未來嘛較有出路。會當透過語言行銷的手法來宣傳遮的優點。[1]事實上,毋但學校需要行銷母語,每一个人攏會當佇日常生活中擔任母語推銷員,毋但愛鼓吹母語的必要性佮優點,嘛愛積極的破除單一語言的神話,為多種語言、多元文化辯護,為挽救母語流失,促進台灣族群語言重生打拼。
3.2.2 改變態度:學校對母語應有的態度
語言就是文化,語言就是認同。當學校對囝仔無友善,無欲承認囝仔的母語,就是拒絕囝仔,按呢做就若親像叫囝仔共家庭的語言、文化留佇校門口,兒童被剝奪eh,毋但是母語教育的權利,閣失去自我認同,感覺無受著學校接納,嘛會失去自信(Cummins 2001)。
佇態度改變方面,學校必須uì看袂起母語轉做珍惜母語。學校定定內化看袂起母語的意識形態。母語透過污名化的過程,hông看作是阻礙、缺陷,是予人看袂起的後段班語言;國語hông美化作唯一有價值的語言資源,是前段班的語言(張學謙 2008; Skutnabb-Kangas 2000)。佇這種看袂起母語的環境下,語言教育的結果定定是減少式的,語言教育的結果是學習華語,失去母語。學校愛疼惜囡仔的母語,共當作是囡仔紮去學校的語言文化資源,是學校教育、課堂教學愛注重的「智識基金」(funds of knowledge,Moll et al. 1992)。
保存原住民語言研討會bat對學校教育工作者應當有的態度,提出下面的建議(Cantoni 1997)[2]:
1. 教育工作者愛尊重、欣賞學生家長的文化;
2. 教育工作者無應該批評佇學校使用母語的人;
3. 袂使因為有人聽無母語,就阻止使用母語;
4. 無應該接受抑是傳遞華語抑是英語比本土語言koh khah好的講法;
5. 教育者(包括校長)攏愛學一寡仔學生的家庭語言;就算講袂好勢,按呢嘛表示教育者對家庭語言的尊重佮興趣;
6. 教育者雖然無法度為母語的世代傳承負所有的責任,in會當大力鼓吹對家庭母語的正面態度。
總講一句,學校對母語的態度應該愛對母語是問題,轉向母語是資源、母語是權利的方向。
Cummins(2001)講了真著:「兒童家庭的語言佮文化經驗是in將來學習的基礎,學校的教育愛佇遮拍基礎,毋是去破壞這的基礎;佇學校,· children's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experience in the home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ir future learning and we must build on that foundation rather than undermine it;· every child has the right to have their talents recognized and promoted within the school.每一个兒童in 的才智攏有得著尊重佮發揮的權利。」學校若有這款正確的態度,就會當促進少數語言保存佮世代傳承,袂閣成作造成母語流失的主要機構之一。
3.2.3 持續的行動
佇具體行動方面,學校會當先對tih起造母語友善的校園環境做起,營造支持語言多樣性的氣氛。學校會當建立族群語言的語言景觀,母語會凍使用佇各種場合,親像教室的布置、學校的公告、建築的名稱、宣導海報等等。佇學校的環境創造族群的語言文化景觀,會凍予.學生感受著語言的自主權、提升學生的族群意識、增加對多元文化的尊重佮幫贊母語的延續(張學謙 2004)。
另外,教師嘛會當透過課程傳遞肯定母語的訊息,予學生瞭解雙語現象是重要的語言、文化佮智識資源。Cummins(2001)就建議教師會當進行以發展兒童語言意識為目標的課堂計畫,可比講透過調查、頌揚學生的多語言現象;抑是佇課堂上進行語言分享的活動,親像講,每日一詞的活動,逐工由一位同學佇課堂中介紹一个母語詞彙,全班作伙學習佮討論這个詞彙。遮的活動,一般的老師佇平常上課的時就會當進行,毋是干但佇母語課、抑是母語老師才需要推行母語。相關的活動會當安排佇每禮拜的臺灣母語日進行。
佮真實生活連結是母語習得的關鍵,特別愛強化家庭佮學校的連結。Cantoni (1997:7)講了真有道理:「欲維持母語生存,干但疼惜猶無夠,重要的是使用母語。」學校除了應當愛對母語友善,閣需要創造實際使用母語的機會。學校母語教育通常無法度復興母語,主要的原因著是母語干但是一門學科,無用佇真實的社會情境。Fishman(2001)強調學校母語教育袂當干但孤立佇學校進行,愛共伊連接到校外、放學了後,抑就是,去學校讀冊進前、佇學校期間、放學了後,攏愛佮真實生活做連結。
Cantoni (1996)建議教師以跨課程的語言整合方式,共母語融入課程,嘛主張教師透過行動研究進行母語教學的改善。張學謙(2004)運用統整的觀念,整理出幾種共母語融入學科教學的方式,包括:內容為主的教學;主題為主的教學;體驗式的學習;方案為主的教學;家長參與兒童的母語教育;任務為主的教學以及對比分析法。因為家庭是兒童語言社會化的關鍵,後一節集中焦點說明幾種結合家庭佮學校母語教學的方法。
[1] 運用語言行銷的手法宣傳母語會當參考張學謙et al.(2005)以及社區母語資源中心網站:http://www1.nttu.edu.tw/tws/
[2] 為著適應臺灣的狀況,改寫部份ê語詞。
第十七章 加強家庭佮學校母語教學的連結
摘要
這章欲討論家庭佮學校母語教育的缺失佮改進的方向,提出應該結合家庭佮學校的主張佮做法。欲促進母語保存,母語愛成做家庭的語言,父母愛用母語佮囡仔溝通,家庭講母語是保存母語上簡單、上重要的方法。學校愛用添加式的方法進行語言教育,袂當閣犧牲母語,來學習語言。教師愛結合家庭佮學校的母語教育,共家庭、社區當作是寶貴的資源。學校佮家庭攏愛成做爭取語言權利、語言解放佮建立母語主體性的所在。本文建議學校採取三種幫贊語言保存的行動:傳播訊息、改變態度佮持續的行動;嘛建議四个結合學校佮家庭母語教育的行動方向:推展學生家庭母語的使用;家長成作智識的建構者;家長佮囝仔做夥讀寫雙語冊;追求自我解放佮建立語言權利。
第五節 結論
這个時代是母語存亡的關鍵。雖然閣有袂少的父母會曉講母語,毋過in有的無共母語傳承予囡仔,造成家庭母語失傳。只要作父母的改變習慣,改用母語作家庭語言,母語著會當繼續傳承。學校的母語教育猶是無夠額。學校的語言教育猶閣需要轉型作添加式的雙語教育,袂當閣犧牲母語,來學習語言。學校愛去除鄙視母語的意識形態,變作支持母語的機構,袂當閣成作母語流失的原因。教師需要想辦法結合家庭佮學校的母語教育,共家庭、社區當作是寶貴的教學資源、智識基金。家長、教師佮學生攏需要追求語言權利、語言解放,建立母語使用的權利佮母語的主體性。
共咱的頷仔頸鄭牢牢,予咱無法度自由講母語的因素繼續存在。單一同化的語言態度佇教育界猶閣真有勢力,隨時想欲轉來共咱掛狗牌仔,予咱恬靜無聲。咱愛清楚共in講咱的主張:語言教育追求的是語言的解放,毋是束縛,是語言的權利,毋是語言的冤屈,是語言的閣活,毋是語言的死亡,是語言資源的開發,毋是語言資源的 thó-chè。咱嘛愛予in知影咱爭取母語tháu-pàng 的決心,袂當予in 共咱的舌切斷,予咱失去父母的聲音。
「無落種,袂收成」。咱行真長的路途才爭取著見本櫥式的母語教育。總是,咱若有心猶是有法度佇家庭佮學校內底chhiau-chhoē出母語的空間。「甘願做牛,免驚無犁通拖」,不管是家長抑是老師只要決意欲維持母語的生存,攏會當佇家庭佮學校起造母語的花園,母語的種子愛趕緊種落去,掖肥、沃水、搓草攏愛照起工,相信無偌久咱著會當看著美麗島成作一座語言花園,四界開滿各種色水、無仝芳味的母語花蕊。希望你嘛是佇這座語言花園拍拚的園丁。
2009年7月31日 星期五
Mui-kui kio bo-kang mia, phiN khi-lai kam kang-khoan hiah-nih phang? A rose by any otgher name
lian-beng lai cho chit kiaN tai-chi, goa kam-kak chin u i-gi.
Goa bat sia-koe chit phiN "運用台灣文學進行語言人權教育" lai-te u kong-tioh mia
hong-bin e gi-te. Chin phai-se si iong Hoa-gi sia e, chhiaN chham-kho.
Hak-khiam
Juliet: "What's in a name? That which we call 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Romeo and Juliet (II, ii, 1-2)
http://www.enotes.com/shakespeare-quotes/what-s-name-that-which-we-call-rose
第四課﹕名字的故事
關於名字的爭論是台灣語言戰爭的重要一環。我們不時在爭論名稱的問題,臺灣話、台語究竟是何指?客家話是臺灣話嗎?你是華人?台灣人?中國人?還是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為什麼幾乎每一個學英語的人都被賦予英語的名字?原住民要用漢人的名字還是原住民的名字?從山胞、高山族、山地人到原住民這些名稱的變化有什麼意義呢?台灣是世界上國名最多的國家,在國際社會使用的名稱有十幾種,不過,為什麼從來不能以台灣的名稱出現在國際社會?相關的名稱爭議可以一直列下去。這些議題都和學生的生活世界息息相關,很適合作為語言人權教育討論的議題。
教師在選擇討論議題的時候,可以考慮優先選擇最近最熱門的議題。就名字的爭論而言,原住民的復名運動應該是很切當的選擇,我們學校的通識中心曾邀請MAYAW
BIHO(馬躍比吼)介紹他編導的【請問貴姓】,公共電視的在網站上又有『請問貴姓』的網頁資料,網頁的內容包括原住民正名運動的歷史,文章、漫畫等等,資料相當豐富。
原住民正名運動是台灣少數取得政府承認的成功案例,很值得作為爭取『命名權』的教材。『請問貴姓』的首頁有一個相當醒目的大標題,『推動原姓名,政府別打混,正視真姓名,原漢都有份』。“原漢都有份”這句話說得好,原住民回復傳統姓名的運動,的確和所有台灣人都相干的事情。這裏牽涉到的問題是台灣是不是一個能尊重人民語言人權、重視多元族群語言文化的國家。語言人權教育重視聲音,重視勇氣,支持多元文化。『請問貴姓』的首頁的這一段文字,很值得的和學生一起分享﹕
『我們要大聲的說,我們是Bunun,是Cou,是Paiwan, 是Pangcah, Puyuma, Rukai, Saisiyat,
Seediq, Tao, Tayal, Thao,
Truku以及平埔族群,我們是世代居住台灣的「非漢」民族,我們有自己的名字,繼承自祖先,將來也要留給我們的孩子。從Tayal的父子聯名到Tao的親從子名,都是各自以獨特方式為族群世代的祝福。希望更多人知道,台灣這片土地上除了漢姓漢名,除了算筆劃和排五行,還有更豐富多元的姓名文化值得珍惜。』
語言文化並非在真空當中存在,我們需要從歷史的背景來了解語言權利的發展歷程。從表一的原住民正名大事紀可以看出,原住民正名運動雖然由原住民帶頭爭取,不過參與者真的是“原漢都有份”。正名過程所採取的各種各樣抗爭的方式也值得我們學習。原住民的正名運動可以讓教師和學生學習到爭取語言權利所需要的勇氣、耐心、策略和行動。
表一、原住民正名大事紀
1984.04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三十六屆總會通常年會決議於所有相關法規條文、公文、行文中更用山胞為原住民。
1984.12.29 《台灣原住民權利促進會》成立,該會原住民幹部將《山胞》改為《原住民》,並在成立大會使用自己的傳統姓名。
1991.04.08 正名運動要求憲法將《山胞》改為《原住民》。
1992.01.24 原權會發表訴求《要求政府對原住民「正名」》。
1992.02.14 中研院民族所調查山地名族名稱問題:原住民34%、不要有特別的名稱25%、用自己的族群稱呼17%、山地山胞4%、先住民1%。
1992.03.08 原權會至台北國民黨中常會要求正名。
1992.05.21 發動《原住民上草山正名行動》。
1992.05.21 中研院民族所、清華大學、交通大學、東方宗教研討會、台大等漢族大專、研究生約400人聯合發起聲援、連署《原住民正名運動》。
1992.05.22 台大類學62位學生連署支持正名運動,要求歸還原住民自我命名的權益。
1992.05.23 南區台權會、原權會、長老教會聯合舉辦「為原住民正名而唱」演唱會,透過演唱、演說闡明原住民對「正名」的要求。
1992.05.26 省議會決議83年度起省府有關原住民事務不得使用《山胞》之名稱,否則預算不得編列。
1992.05.26 正名未通過,原運人士要求原住民國大代表退席抗議,十名大專學生於會場內抗議遭警衛拖出場外。
1992.05.27 花蓮玉里鎮代發動要求鎮公所《山胞》名稱改為《原住民》,否則拒審82年度預算。
1992.05.28 台東縣13位原住民議員至國民黨縣黨部陳情要求正名。
1992.06.02 中部原住民大專生及原權會代表至國民黨省黨部抗議並要求正名。
1994.04.24 原住民憲法聯盟二十多位代表至中山樓要求正名。
1994.06.01 立法院修憲委員通過將《山胞》正名為《台灣原住民族》送請國大修憲。
1994.08.01 國大修憲將憲法《山胞》修正為《原住民》。
1997.06 國大代表修憲成功,將《原住民》改為《原住民族》。
資料來源﹕節錄自http://www.pts.org.tw/~web02/name/p6.htm
和正名運動相關的文學作品相當多,『請問貴姓』的網站就列出許多相關的作品,列出的第一首詩是盲詩人莫那能的<恢復我們的姓名>,以下僅摘錄這首詩的第一段和最後一段﹕『從「生番」到「山地同胞」/我們的姓名/漸漸地被遺忘在台灣史的角落/從山地到平地/我們的命運/唉!我們的命運/只有在人類學的調查報告裡/受到鄭重的對待與關懷….如果有一天/我們拒絕在歷史裡流浪/請先記下我們的神話與傳統/如果有一天/我們要停止在自己的土地上流浪/請先恢復我們的姓名與尊嚴。』
莫那能這首詩清楚的表現出姓名和尊嚴的關係,失去了傳統姓名就如同失去了根一樣,無家可歸『在自己的土地上流浪』。
原住民恢復傳統姓名運動還牽涉到文字的問題。書寫傳統姓名的時候,到底要用羅馬字或是漢字譯音?『請問貴姓』的網站刊出Kaing
Lipay寫的『墓碑上的名字』,這首新詩,一開頭就問﹕『你的墓碑上要刻著漢姓漢名/還是以漢字譯音或羅馬拼音的方式刻下傳統姓名?』接著提到他們euing曾祖父「Aloken」,『卻葬在陌生的「張明坤」墓下』,詩中詳細的介紹阿美族傳統命名的習慣和文化意義,最後作者要求﹕
『我的墓碑上/請為我刻下羅馬拼音的傳統名字/用漢字加註譯音/我要我的子孫循著家族的傳統命名方式/讓這些祖先的名字流傳下去/我的墓碑下/將躺著以阿美族為傲/承襲家族傳統姓名為榮的人/和我同名的後代/將會懷念我/如同我懷念同名的外婆』
這首新詩將語言和文化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作者希望藉著阿美族『聯名』的傳統,延續、傳承阿美族族群生命和族群語言文化傳統。這首詩提出以羅馬字和漢字譯音並列的方式書寫傳統姓名。這種並列的作法也是經過抗爭才爭取到的權利。以下是原住民恢復傳統姓名的大事紀。
表二、原住民恢復傳統姓名大事紀
1946.05.06 行政院公佈《修正台灣省人民回復原有姓名辦法》,此後三個月內,台灣原住民族全部改為漢姓漢名。
1985.10.27 12名原住民針對原住民被迫改漢姓,霧社事件紀念碑前靜坐抗議,要求恢復原有姓氏。
1989.04 原運團體公推七人小組欲發動「還我姓氏」運動,提出原住民爭取「恢復姓氏」基本權6項方法,但未成功上街頭,也未引起重視。
1991.07.28 基督教長老教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原住民與台灣前途研討會」,提出「為維護原住民尊嚴,應在政府登記的戶籍和身分證上,以羅馬拼音方式印上原住民名字」。
1995.01.20 通過姓名條例修正案,原住民可使用傳統姓名(第1條條文)。
1995.02.25 「遲來的正義與行政革新」公廳會,研商原住民恢復傳統姓名的行政作業問題,原住民各族代表及學者表示應採用羅馬拼音取代漢字。
2001.09.13 原住民傳統姓名可並列羅馬拼音。
2002.09 恢復傳統姓名統計:恢復傳統姓名共595人,申請回復漢名32人。
資料來源﹕http://www.pts.org.tw/~web02/name/p6.htm
就文字使用來說,正名運動“原漢都有份”另外的用意應當是漢人也有正名的必要。漢人的名字問題使用漢字書寫時,比較不容易看出,如果使用羅馬字就會出現,到底是使用哪一種漢語的問題。由於獨尊華語政策的影響,漢人的羅馬字標記常被限制只能使用華語,造成非華語人士姓名權被剝奪的情形。胡慧玲
(1995﹕63)就報導林宗義的親身經驗﹕
辦事員匆匆瞄了表格幾眼,說:「這樣不行。」我說:「為什麼不行?」他愛理不理的說:「名字不對。」這就奇怪了,林宗義的名字怎麼可能不對。久久他才慢吞吞的說:「英文拼音不對。」這也奇怪,林宗義的英文拼音是Lim
Chong-Gi,小時候我父親就教過我,我也這樣寫了十幾年,又有什麼不對?辦事員很不耐煩的說:「不能用台語拼,要用國語拼。」他叫我改做Tsung-Yi
Lin。
時代改變了,但是獨尊華語的惡習不變。林宗義先生要是現在去辦護照,辦事員還是會要他使用華語拼音。不同的只是現在又有新的華語拼音方式,從Tsung-Yi
Lin 變成Zong-yi Lin,還是戴上華語的面具。 最近換新的護照,旅行社說根據政府的規定要採用華語的通用拼音。
這個新規定和過去獨尊國語的作法有什麼差別呢?人名以母語標記的權利還是在華語的霸權下犧牲了,政黨換了,不注意姓名權的作法,同樣沒變。
台灣至今仍然不變的華語命名行為需要從語言人權和批判教育學的觀點加以檢視。T’sou(1988)所報告的香港在1997之後可能面對的羅馬字姓名問題,值得我們參考。香港人的羅馬字姓名向來以廣東話發音的羅馬字,而非華語的羅馬字。不過要是根據中國使用華語和華語的漢語拼音作為羅馬字寫法的話,將有四分之三的香港人需要更改姓名寫法。如此一來,將造成三個問題﹕a)違反香港人對傳統羅馬字姓名的習慣;b)因為使用非母語及其拼音,造成個人認同的困擾;c)法律認證方面的困擾(T’sou
1988:12-13, 17;轉引自 Jernudd 1994:
124-125)。因此,T’sou(1988)認為要是強制規定使用華語發音作為香港人的羅馬字姓名,將引起反彈。在台灣母語羅馬字的姓名權似乎從來不受重視。為什麼台灣人普遍的缺乏母語姓名權意識?老師可以和學生探討現象形成的原因以及可能的影響,同時思考如何透過社會行動,提升姓名權意識。
與姓名相關的議題可以作為學生討論的焦點,教師可以運用議題中心教學法讓學生分析社會議題。劉美慧(2000﹕130-131)曾以『是否贊成原住民恢復傳統姓氏?』為題,讓學生進行結構性爭論。
我曾利用施正鋒的「少數族群語言公平討論區」讓學生討論『是否允許少數族群用自己的語言來命名?證件是否可以用少數族群語言申請?』的問題(施正鋒、張學謙
2002﹕附錄10)。相關的回應幾乎都認為應當允許少數族群使用自己的語言命名,也認為可以使用少數族群語言作為證件使用的語言。這些回應大多肯定命名權,認為語言不但是溝通的工具,也是族群認同、自我認同的重要象徵。以下是相關意見的摘要(施正鋒、張學謙
2002﹕附錄10):
『我覺得少數族群當然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來命名,也可以用來申請證件。因為語言是公平的,沒有任何一種強勢的語言有權利剝奪弱勢的語言,想說哪一種語言也是個人的權利,而且語言代表著一個種族的文化,怎麼溝通還是用自己的母語最親切最自然。』
『每個族群每個人都有使用自己語言的權利,不管是多數或者少數的族群種族,他們在他們的群居地方上都可以使用自己的族語命名。不管在是在地名、路標、公家機關…等。除了使用漢語外應加上羅馬拼音來讓少數族群認識。在身分證或證照上也是可以的,因為我們要做到保護其他語言的特色。在證照上的語言文字一樣,可以在上面標示羅馬字,這樣大家就可以多元學習。』
2009年7月24日 星期五
逐家攏褪赤跤ê島嶼?
胡先生有講著伊對華語寫作轉換到台語ê過程,有講著捌人bat共講按呢kám ē-hô?畢竟台語文ê市場卡細。彼時陣我雄雄想著進前讀行銷理論ê冊有看一個故事,講有一個賣鞋仔ê推銷員去一個小島做生理。想袂到這個小島除了伊以外無一個人chheng鞋仔,故事趣味ê所在佇chia,悲觀ê人,想beh khioh現成ê 人可能鼻仔摸leh,著走啊。卡樂觀ê人,卡有堅持ê人看著ê是這個目前逐家攏褪赤跤ê島嶼有真大"潛在"ê市場,愛好好仔拍拚。我想chit-má咧 開墾母語讀寫田園ê人,應該是chiâⁿ有眼光ê人,美麗島chit-má褪赤跤ê人無濟,毋過母語文盲that-tó-ke,有影是真有將來性!
2009年7月15日 星期三
New animated language garden online!新的語言花園動畫
http://mashable.com/2008/09/16/busuu-wants-to-be-your-language-gardner/
The new language garden contains the following functions:
1. Let your trees grow!
The more learning units you have finished and the more active you are within the community, the bigger your language tree will be. Your performance will be thereby directly compared to the community.
2. Get some gifts for your Language Garden!
Of course you will be rewarded for your efforts! For every five learning units you successfully complete, you will receive a gift for your language garden. Surprise yourself with what you can find in your garden.
3. Fight the bugs!
Whenever you make mistakes within the review session, nasty bugs will attack your trees. If you don’t study your vocabulary properly, your trees will be slowly eaten up…
We are very convinced that with these innovations, learning languages at busuu.com will be even more fun and motivating.
Hopefully you will like it and as always we look forward to your comments!
2009年7月14日 星期二
多種語言kah衫櫥仔(衣櫥)
無仝e5語言著be7輸無仝e5衫褲,佛著扛,人著妝,beh phiau-phiat 衫櫥仔愛有濟濟e5媠衫通好揀選。會曉多種語言會當開闊咱的人際關係,生理人會當作愈濟生理,會曉濟種語言e5學生m7但會加khah巧,未來嘛khah有出路。
Cantoni (1997)講的相關部份ti7 chia:
“A wide range of possible language uses can be compared to a rich wardrobe to fit all occasions. One does not usually dress in the same kind of clothes for a wedding and for a football game, for winter and for summer. Instead of throwing away wool socks and fuzzy earmuffs because summer is here, one stores them for use when the weather turns cold again. Dressing appropriately for a variety of occasions and needs requires a certain amount of diversity in our wardrobe so that we can make suitable choices, just as a rich variety of linguistic tools allows us to select the language and style that is most likely to achieve the desired results in a given situation at a particular time.”
Cantoni, G. (1997). Keeping minority languages alive: The school’s responsiblity. In J. Reyhner (Ed.). Teaching Indigenous languages. (pp 1-9). Flagstaff, AZ: University of Northern Arizona.
In Memoriam: John DeFrancis 漢字改革大師John DeFrancis koe-sin
In Memoriam: John DeFrancis
http://yalepress.typepad.com/yalepresslog/2009/01/in-memoriam-john-defrancis.html
Earlier this month, John DeFrancis, a man whose name was, for many, synonymous with Chinese language study in the U.S., died in Hawaii at the age of 97. His passing was deeply felt in the worlds of academia and publishing, and we at the Yale University Press, who have been proud to publish DeFrancis's works for more than 40 years, particularly mourn his loss.
In the time since his death, several tributes to DeFrancis have cropped up online. We particularly recommend the fascinating tales and photographs collected here. A testament to his lasting impact, DeFrancis's landmark work, Beginning Chinese, is still in print and in use at several institutions.
2009年7月11日 星期六
Khi-cho bo-gi-chhun 起造母語村
我感覺這個題目bē-bái。我teh想除了實際實施ê了解以外,mā會當作寡khah有參予性ê空課,去鬥作空課,鬥想寡會當作ê物件。
我想目前有寡族群聚集ê所在實在會當模仿英語村ê構想,來成立母語村。
廣東話書面語的發展Cantonese as written language : the growth of a written Chinese vernacular
周婉窈〈高一生、家父和那被迫沈默的時代──在追思中思考我們的歷史命題〉
面向過去而生:芬陀利室散文集作者:周婉窈分類:文學/名人著作 叢書系列:當代名家出版社:允晨文化 出版日期:2009/7/10
Ti Taigibang phou Chiu k.s. e bun-chiuN, siuN be-kau in-khi be-chio tho-lun kah hoan-eng.
Goa ka sia hou Tada e phoe khng ti au-piah:
Tada:
Goa kong liau bo chheng-chho, Chiu k.s. e bun-chiuN si i chhoe-kinchhut chit pun chheh ki-tiong chit chiuN. Goa thoan hou tak-ke etong-an si ti i e bang-cham liah loh-lai e, bo siaN-mih LMJ. I hit punchheh ki-tha sou-chai na u iong LMJ, iong POJ.
Goa hioh-joah pi peng-siong-si koh-khah thiam, chit le-pai ka 15chiat, peng-siong goa ka 9 chiat. Goa chit-ma teh ka siang-gi kau-iok.Siang-gi kau-iok chin tiong-si "siaN-im" (voice), c.c. "Reclaiming ourvoices: Bilingual education, critical pedagogy & praxis" (Chhoe to-tng-lai lan e siaN-im: Siang-gi kau-iok, phoe-phoaN kau-iok-hak kahsit-chian), "Lifting every voice: pedagogy and politics ofbilingualism"(Hou mui-chit-chiong siaN-im long e-tang hongthiaN-tioh).
Cheng kui-kang-a be Chiu k.s. e chheh tu-ho u khoaN-tioh kah siaN-im,be-tang chhut-siaN chu-te u-koan e pou-hun. Chok-chia u kong KMT e ui-khoan the-che tui lan u sim-mih eng-hiong? I jin-ui ui-khoan the-che pak-siap lan e cheng-sin chu-goan, tian-hoan. I kong thiN-kong-peh-a na heng-lan Lim Bou-seng, Ko It-seng, LimHian-tong.....Lan e piN-cho chin bo kang-khoan e lang. Tai-oan it-ti kau 2001 ni chiah khai-si sit-si bo-gi kau-iok, tong-cho chit mng hak-kho, m-si kau-hak gi-gian, sui-jian Unesco 1953 ni tioh kong bo-gi si thong-ho e kau-hak mui-kai. M-koh li na khoaN Lim Bou-seng e phok-su lun-bun (1929), li tioh chai-iaN lan chit-ma e bo-gi kau-iok iau-koh toe-be-tioh 80 ni-cheng e chu-tiuN. Kui-a-tang-cheng bat khi New York, Phek-siu hiaN tek-piat chai goa khi chham-koan Lim Bou-seng khi cho-le-pai e kau-hoe. Kau-hoe e thian-pong u i e the-ji iong Han-ji sia "Siong-te si ai"(m-chai u ki m-tioh khi bo?). Lim Bou-seng boe-a hou KMT thai-si, chong-si in kiaN Lim Chong-gi kang-khoan chin u bo-gi i-sek (e-tang chham-kho Ou Hui-leng e hong-mng).
台灣的母語教育可以考慮採用保存式雙語教學法。小學的頭三年以母語為教學語言,國語作為學科教授,第四年之後,轉為同時使用母語和國語為教學語言。[3]林茂生(2000﹕211-212)1929年的博士論文就有類似的主張﹕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保留當地語言作為小學低年級的教學用語,這將促進了解並且有益於幫助學生完全吸收教學內容。在學校使用當地語言,將有助於保存對固有文化尊重的感情....第一,在給當地兒童就學的公學校,第一、第二及第三年應當使用當地語言教導所有教科目,除了日語科以外。第二、在公學校第四、第五及第六年級時,教科如日本歷史、地理、算術、圖畫及歌唱,可以用日語教學,使用這種語言當以漸進的方式...』。
林茂生。1929/2000。Public Education in Formosa under the JapaneseAdministration.林詠梅(譯)《日本統治下臺灣的學校教育﹕其發展及有關文化之歷史分析與探討》。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
Hak-khiam
2009年7月10日 星期五
白話字活力kah教會
刊ti 臺語信望愛
http://tailo.fhl.net/life/life33.html
1885年到1970年間e-tang講是白話字siong有活力e時期。Chit-e時期白話字,theng-ho講是「得tioh氣力」(empowerment)e文字,m-bat字人,透過伊真緊就學會曉父母話,thang好家己讀聖經,領受上帝e教示,得tioh信仰e氣力; ma e-tang對chia來得tioh教育e啟蒙,學算數來記賬,寫批聯絡感情,看教會公報來知影教會消息、世界大事,欣賞文學,讀白話字注解e漢文經典對漢文傳統有批判e了解, ma e-tang親像蔡培火kang款,行入社會啟蒙e工作,提升一般人e讀寫能力。白話字e功能m-na 有宗教e功能,有教育e功能、文學e功能、個人連絡感情e功能kah教會內部行政e功能。Chit-e時期白話字e活力表現ti文類、文獻、信仰、社會關懷、文學、教育、人口kah學習chit幾個層面。對語言保存e觀點來看,白話字留落來真重要e讀寫基礎建設,有辭典、教材、文獻kah會曉白話字e人才。
1970年以後,長老教會無親像早期教會hiah-nih phah拼推sak白話字。對歷史發展e觀點來看,長老教會對白話字e推sak e-tang講是「頭a興興、尾a冷冷」。咱有討論影響白話字發展e政治kah社會文化因素,語言文字e議題值得繼續探討,因為語言文字e選用是傳教一定會面對e問題。Ti台灣各族群母語流失,giong-beh完全徙對華語去。教會是beh toe 時勢行,放sak母語、改用華語,ah是beh堅持母語傳道、母語讀聖經e傳統,母語得tioh「重頭生koh活」e生機?
若是beh堅持母語傳統,白話字tioh e-tang扮演真重要e角色。白話字ti教會e使用有真重要e意義。因為語言e生存需要固定使用e領域,有文字koh-khah有法度幫助語言保存。猶太人e希伯來語有法度死--去koh活--tng來,重新chiaN做有生命力e語言,就是因為in有ti宗教領域使用母語、母語文。希伯來語ti二千冬前,就已經死--去,無koh是口語溝通e工具,m-koh到20世紀初,soah起死回生,重新chiaN做有生命力e語言,ti各種領域使用。書面語e存在kah使用是希伯來語重生e重要因素。希伯來語e口語消失beh二千goa冬,m-koh書面語傳統m-bat斷過,希伯來文一直使用ti宗教領域,像祈禱、讀聖經ham猶太法典(張學謙 2003)。張裕宏(2001﹕175;186)真強調白話字傳統e重要性,伊認為beh建立對台語e信心,「就愛hou台灣人知影咱e傳統,台灣人知影家己有久長e好傳統來感覺驕傲,」就目前來講,「白話字e文獻iau是上豐富,佔所有得會tioh e台語文獻e大部分,所以白話字iau是siong重要,是負責台語傳承e大樹身。」Chit種文化傳承kah文化資源觀點,是復興白話字活力真重要e理由。
Chit幾年來,長老教會lu來lu關心母語e保存kah發展。除了設立「台灣族群母語推行委員會」,人光出版社、教會公報社ma出「台文系列」,chit-ma已經出十幾本a。2005年人光出版社有出林俊育長老kah陳清俊長老合作翻寫漢羅版e《平民基督傳》(林俊育 2005),chit本冊650頁。林長老ti「代序」講:「台灣長老教會tui保存台語有不可否認e功勞,但he是咱前一代努力e成果,咱chit 代m-thang做台灣白話字e殺手。」Chit-e呼籲值得長老教會思考未來應當行e路。
一百tang後,教會歷史m知會an-choaN寫咱chit-e時代e文字傳道經過,是浪子chhoe無路thang tng 去,繼續流浪,ah是浪子回頭e故事leh?
2009年7月6日 星期一
台灣各族群語言均應為必選課公聽會1999/6/24
(書面意見)
台東師院語教系
張學謙
1.台灣本土語言死亡的危機
世界各地的語言以驚人的速度在流失、死亡。過去五百年內,世界上的語言消失了一大半,而數以百計的語言將在這個世紀末消失。根據克勞思(Krauss)的估計,現存的六千多種語言,到了21世紀末90%的語言會死亡、滅種。台灣本土語言流失的情形也相當嚴重。台灣原本有二十幾種不同的語言,但是有一半已經死亡了。目前台灣的本土語言都有嚴重的流失現象。張裕宏教授預估台灣本土語言第一個說再見的將是原住民語言,再來是客家語,最後是福佬話。簡單的說,如果情勢不變的話,台灣的本土語言都將走向滅種之路。二十一世紀末台灣將變成一個僅使用華語的單語社會。
2.本土語言流失﹕民間和官方的反應
語言死亡的威脅是台灣本土語言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是﹕如何挽救語言流失以促進語言保存、如何讓衰微的語言得以復健及如何讓瀕臨死亡的語言得以重生。
語言死亡的警訊喚起了各族群人士的語言忠誠感,以各式各樣的語言運動來爭取母語的權利,呼籲政府當局採行多語政策。1988年12月28日客家族群曾發動『還我客語』運動,爭取語言權。至今客家母語促進會的公益廣告仍然高掛在台東車站的大廳,明白寫著﹕
票投給支持語言平等/多元母語教育的候選人
在幼稚園小學國中,正課必修母語三堂
客家母語運動至今已經十年了。這十年來民間的母語教育訴求得到官方什麼樣的回應?
官方對人民母語教育的訴求,僅以敷衍了事的態度應付。目前教育部所規定的母語教育儘是點綴性的。名義上,自1996年開始,母語教育已經被納入中小學正式課程的一部分。究其實,所謂的"母語教育"卻只是附屬在每周一節的鄉土教學活動。鄉土教育內涵包括鄉土歷史、地理、文化、藝術、語言。也就是說,每周平均只有8分鐘的母語教育!因此,我們不難看出為什麼曹逢甫教授在探討目前台灣語文教育的現狀時,將母語教育定位為"身份不明"。
據報載將要實施的九年一貫新課程初步規劃將採選修的方式實施母語教育,自小學一年級起,每週選修一至二小時。由新課程的安排可知,教育部仍然是對母語教育採取"自生自滅"的"安樂死"政策,並沒有拿出教育良心,好好的面對本土語言死亡的威脅。選修母語的課程安排並不能達成母語保存的任務。由此可見,當前的母語教育政策還是獨尊華語,而將本土語言邊緣化。這樣的教育政策完全的違背語文教學原則﹕兒童的母語是最有效的教學媒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1953)。
3.全面性的本土語言教育
針對台灣各族群語言死亡的威脅,我們必需積極推展各族群語言教育。也就是,推行全面性的母語教育﹕將母語當做識字啟蒙的語言、教學的學科及教學的媒介語。選修母語課並不能有效的達到母語復興的目的。社會語言學家渥克(Walker 1984)就曾以北菲士蘭以選修的方式推行菲士蘭語失敗的事例,說明只有以必修的方式才能保證學生的積極參與母語學習。母語教育是各族群語言生存的重要支援系統,因而欠缺母語教育常導致母語流失。學者指出本土語言教育的重要性在於﹕(1)能讓學生對自身的族群語言文化產生光榮感,去除主流社會強加於身的污名感,提升族群語言的聲望;(2)能讓學生發展族群的語言能力,使其語言能成為現代社會的有效溝通工具;(3)能使得居住於少數語族的其他族群人士有機會學習當地語言,如此可以避免少數語言的流失(Walker 1984)。
目前台灣的語言教育的結果是削減式雙語現象。各族群的學生學會了第二語言(華語),卻喪失其母語。可見當局的語言教育政策,危及台灣各族群語言的生存。為了挽救本土語言,我們應當採行全面性的本土語言政策。全面性的本土語言教育並不排斥第二語言的學習,其主要的設想是以母語為優先的語言學習,強調第二語言的學習必需在堅固的母語基礎下,才能開始。唯有如此,才能達到添加式雙語現象。也就是說,有助於保存、發展母語,同時又能達到有效率的第二語言學習。
4.結語
台灣本土語言嚴重的流失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實。其中政府不當的語言政策是主要的原因。過去的語言政策是以謀殺本土語言為目的的語言政策。近年來,政府當局雖然已經放棄以壓制的手段謀殺本土語言,可是也沒有積極的建立本土語言的語言教育,因此,對本土語言文化的保存與推展毫無幫助,頂多只能稱作是『安樂死』的語言政策。這樣的政策嚴重的侵犯人民的語言文化權,導致弱勢族群的族群活力低落、本土語言文化不斷的流失。我們認為族群語言的教育、使用和傳承是基本人權的一部分,政府應當制定符合公義原則的語言政策,賦予本土語言官方地位,積極促進各語族的族群語言的教育、使用和傳承。
建立母語讀寫的獎賞制度 激勵母語保存
張學謙
台東大學華語系副教授
母語復振運動要是無法建立母語的工具性價值,挽救母語流失的機會渺茫。「母語無用論」是許多家長逃避母語傳承的重要因素。由於缺乏工具性價值,許多弱勢族群常被迫選擇放棄母語,轉向強勢語言的使用。從那邊跌倒就從那邊站起。母語需要成為個人以及族群的重要資產,母語傳承才有希望。
讀寫在現代社會的獎賞系統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弱勢族語如果缺乏母語的讀寫,將很難在現代化、工業化和經濟流動迅速的社會立足。無可諱言,弱勢族群書寫的將來最終還是取決於族語書寫增進或阻礙個人生涯的發展。
弱勢語言需不需要讀寫的問題常在語言復振過程中引起爭議。持平而論,讀寫和母語保存的關係複雜,兩者並沒有絕對的關聯。弱勢語言的文字化或讀寫本身並不會自動的促成語言復振。弱勢語言讀寫需要克服的困難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讓母語讀寫融入各族群的社會生活當中,使族群成員對母語讀寫產生情感性的依附和工具性依附。前者指的是語言的象徵意義,如作為族群認同的記號;後者則是語言的實質利益。母語的工具性價值尤其重要。
台灣目前主要是透過弱勢語言的能力認證來維持弱勢語言的工具性價值。前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尤哈尼主張要「以功利的劍復興族語」就是一例。母語教育、母語加分認證、母語教師認證也分別將母語讀寫和教育、升學與就業作重要的連接。
為了激起學習母語文化的動機、促進母語復振,我們應該更加全面的建立母語在教育系統中的獎賞制度,如將母語讀寫能力列入成績的考核、教育人員的任用、服務成績的考核等。本土語言教育需要母語讀寫的基礎建設,包括﹕讀物、出版部門、師資、及支持讀寫的制度。這些制度的建立,可以形成母語的獎賞系統,讓母語人士得到獎賞。這些獎賞不僅是實質利益(工作、升遷、加薪),也包括族群認同等象徵價值。
弱勢語族常因為強勢語族政治經濟的壓迫,而失去其語族延續力,放棄母語,轉向強勢語言。如能建立本土語言社群的獎賞制度,可以激勵本土語文的保存。學校也可以透過嘉許、成績、獎狀、升等方式建立母語的獎賞制度。在社會上,也要建立母語的獎賞系統,讓母語的語言技能得以保存與發展,如提供升遷、加薪、任命獎賞和公共宣傳等實質誘因。
鐘鎮城老師訪問我的訪談整理稿
問:請問老師研究台語的動機是什麼?
張:我對台語和社會語言學研究產生興趣,主要是受到大學老師的啟蒙和整個臺灣社會本土化趨勢的影響。台灣在解嚴﹝1987年﹞後有很大的轉變,社會上對台灣的研究越來越多,而學院中本土化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在我念大學的時候,選修了張鈺齡老師的日文課。她上課的方式很特別,三節日文課裡,有一節課一定是用臺語教的。她的台語非常流利,對台灣的政治社會議題相當關心,常在課堂中跟我們討論。這次的台語經驗對我的影響很大。讀了幾十年的書,第一次在課堂上使用我的母語。當時我的台語講的“li-li-lak-lak”,感覺真見笑。不過老師總是耐心的聽我們說,鼓勵我們講台語。後來,我就常常用台語跟同學聊天,甚至和同學討論英國文學的時候也是用台語。這次台語經驗也讓我開始反省語言教育政策問題﹕為什麼在我受教育的過程中,我的母語一點地位都沒有,不是正式教育的學科,不是教學語言?事實上,客家人的母語、原住民的母語也是這樣的遭遇。那時候,我正在修語言學,於是就跟郭士行老師商量,請她指導我寫關於台灣語言政策和語言態度的學士畢業論文。在搜集相關資料的時候,看到一本鄭良偉教授寫的書,《演變中的台灣社會語文》。鄭教授在書中,提到一個問題﹕台灣知識份子對語言的態度為何?他認為知識份子的態度將影響台灣未來語言走向以及語言政策的制定。所以我就朝這個方向去作研究。我的學士論文就是大學生對語言及語言政策的態度調查。論文口試也相當特別。我曾經旁聽過林清祥教授的電腦課,他也是用台語上課的。我請他當我的系外的評審老師。林教授很爽快的答應,並且仔細的幫我修改英文,提供寶貴的意見。口試的時候,林教授提議用台語進行。經過大家同意之後,我就用台語報告及接受質詢。後來,申請夏威夷大學研究所的時候,我還把這篇論文寄給鄭良偉教授看,他看完後認為不錯,就將這篇論文印給他的學生參考,後來我到夏威夷大學的時候,已經有人認識我,因為他們看過我的文章,後來這篇文章曾在第一屆台灣語言國際研討會發表過。
問:研究台語會碰到什麼困難?
張:現在來說應該是文字化、標準化的問題。目前對一些台語特別詞大家的寫法還沒有固定,在書寫或閱讀上造成困擾。台語文字標準化對現階段台語研究來說是蠻重要的,舉一個例子來說:不同的研究者,他們都做一個語料庫,每個人用字標準不盡相同,如果彼此要交換語料,又得重新改成自己的用字方法。所以標準化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如果大家用的漢字和羅馬字一致,會較方便書面資料的交換。解嚴以前,研究台語較大的阻礙是政治上的理由,研究者很容易會被當作台獨份子;現在研究台語,讓人覺得不值得的原因,在於它還沒被納入正式教育體制之中。語言的研究,尤其弱勢語言的研究,不應該只是重視學術性,也要考慮這樣的研究可能有什麼實踐意義,比如說它的教育價值何在?Labov曾提過語言學家有參與社會實踐的義務。研究者從被研究者中得到語料,因此,研究者應該想辦法回饋被研究者。運用語言學知識協助編寫教材應該是可以進行的工作。現在較缺少的是母語習得計劃(acquisition planning)的推行工作,也就是,實際的母語推行工作,包括台語文字化、教材編定、語言教育法和台語推廣工作。現在熱門話題是注音符號存廢問題,目前看到的文章都是說華語的情況,卻很少人提到有關台語或客家語或原住民語言的情形,在討論這套注音符號適用性時,應該注意對本土語言的適用情形,同時也不要忘記,語言學或語言這種工具帶有很深的社會和政治經濟意味,不但是用來寫的,還可用來與外國作為溝通的工具,而且更可用來作為記錄本土語言的工具,因此語言工具是具有國際化和本土化,在考慮語言政策時應該注意對整個社會發展的影響,在研究語言時,如果多一點社會文化、歷史的研究應該比單單研究語言結構更有意義。
問:請問老師您對於國小母語教材以及教學時數的看法?
張:現在母語教學佔鄉土教育這門課程的五分之一,鄉土教育一星期只有一節課,平均而言,母語教學一星期只花8分鐘,很明顯看出母語是極不受重視的。
母語教材,最大的問題是用字方面,一般教材大多以漢字為主,漢字在母語使用上與國語有很大的差異,對於識字不多的國小學生而言會增加他們很多的負擔。母語教材編寫以臺北縣編得最好,因為這一份教材中強調羅馬字的使用,很多漢字不適合使用的地方都可以用羅馬字表達出來。
進行母語教學遭遇到較大的阻礙是教育體制的不重視,導致很多家長認為一開始用國語教育小孩子,將來小孩子在學校會較佔優勢,要改進這種現象,較好的辦法是從一年級就進行母語教學,而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將母語教學與其他科目做聯結,現行教材內容對這方面仍有很大缺失。聯合國教育科文組織(UNESCO)曾指出﹕不管是從社會認同、智能發展或教育的觀點來看,母語都是最好的教育語言。我們不但應該把母語當做教學的學科,還應該把它當做我們的教學媒介語。
問:台灣族群不少,每一族群的母語都不同,要如何決定母語的教學種類呢?
張:可參考比利時的作法─劃分語言區,如美濃是客語區、臺東有些地區可用原住民語教學等等,可是,我認為台語在台灣相當通行,我估計至少百分之九十的人會台語。就此而言,台語可以說也是台灣的共通語。我認為學校應該採用多語教育政策。學生得學會自身的母語和台灣的共通語(目前是台語和華語)。政府應當把母語定為官方語言,建立母語的報酬制度(reward system)限定學校必須進行母語教學,學母語的人不僅可以和族人溝通,也可藉此得到工作的機會,如鼓勵會講原住民語的人到原住民區服務,提供加級的獎勵等……。
問:有很多人聽得懂台語但是卻不會說,想請問老師剛開始學習台語時有沒有什麼技巧或從哪方面著手會較容易學習?
張:很多人聽得懂台語,但因為講得不流暢,所以越來越不想講。以校園中來說,設立台語社團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學習台語的管道暢通了,學習台語的效率相對也提高了。我們台東師院還沒有台語社團,實在應該考慮辦個台語社,讓有興趣的同學有機會一起研究台語。7年前,我在嘉義的時候,就曾和朋友辦一個台文研習社,學習台語讀寫。參考書籍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只要學會羅馬字,就可以自己拼音學習。同學要是有興趣學台語的話,我也可以教你們,一個禮拜一小時。現在媒體相當發達,可以從電視或電台的節目學習台語。另外和社區做結合也是個很好的方法,藉著和社區的老人談話,增進自己台語程度,也可藉此收集民間神話、謎語,從聽別人講故事中學習台語。學習語言要有一個語言環境,如果沒有就應該創造出來,靠著實際與人接觸或書籍來提升語言能力,但如果想進階,還得靠書面的資源。
問:請問老師對於未來在台語教學、研究和推廣上有什麼樣的規劃?
張:我比較關心的是台語文字化的研究,雖然目前爭論很大,鄭良偉教授建議我收集這方面的文章集結出書,讓更多人能夠利用這方面的資源。另外,我想寫適合小孩子閱讀的課外讀物,如一些台語小故事等。還有想參與推動政府把母語變成官方語言,以紐西蘭為例,政府在1987年把只佔全民10%的毛利語變成官方語言,但台灣1千多萬人的母語卻不能成為官方語言,我希望台灣的所有母語都能成為官方語言。再來我希望能夠把本土語言跟鄉土教育結合在一起,編寫有關語言意識(language awareness)的手冊讓學生自己調查語言與社區、社會的關係,方言因地域性的差異,還有外來語的影響,讓學生藉著由自己的調查,了解語言因外來的因素,如政策、環境等所造成的影響,還有請他們調查當地的口語傳統,由做中學習。
從獨尊華語到華語附加﹕台灣語言教育政策
Mandy Scott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and 張學謙Hak-khiam Tiun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Scott, Mandy & Tiun Hak-khiam. 2007.“Mandarin-only to Mandarin-plus: Taiwan”. Language Policy. 6(1) : 53-72.
摘要
本文分析國語附加母語教育政策形成的過程以及其影響。語言政策需要從社會及歷史的背景才能得到真切的了解,因此本文將從台灣的社會、政治歷史出發,分析最近關於身份認同、語言權利、語言資源以及語言意識形態的相關爭論。
雖然有評論者認為台灣語言教育政策有去中國化的傾向,不過從實際的語言教育規劃來看,目前台灣語言教育政策並沒有廢除國語的打算,國語仍然是語言教育的主體,只不過在小學階段附加母語和英語,後兩者的加入分別為了本土化和國際化的目的。雖然多元文化主義已經慢慢的成為主流民意,台灣語文教育也是往本土化的路線走,不過由於缺乏適當的語言教育規劃,母語教育仍然無法和國語教育平起平坐。本文指出從獨尊國語的政策(Mandarin only)轉換為國語附加母語的政策(Mandarin plus)是台灣語言教育政策及規劃主要變遷的方向。
本文將從語言規劃理論探討目前台灣語言教育政策在本土化政治修辭和實際推廣產生落差的原因。台灣語言政策的規劃顯示語言和族群意識、國家認同、經濟發展和全球化有著複雜的關係。本文的分析亦顯示政府主導的語言規劃的影響力及其限制。
1. 目的
批判的檢視目前台灣語言政策和實踐的狀況,以福佬語(Holo)和客家語(Hakka)的學校教育為分析焦點。
2. 先前的台灣語言政策回顧
l 日本時代(1895-1945) 以及之後的國民黨政府KMT (1945-1987)皆採取高壓同化的語言政策,先後成功的推動日語和華語。
l 日語成為高階的官方語言,1945年之後國民黨時代,華語取代日語成為官方語言。
l 在政策的安排之下,本土語言淪為低階語言,不登大雅之堂。
l 日本和中國文化先後由官方積極的推動,台灣文化則受到忽視、醜化。
3. 當前的台灣語言政策﹕“華語附加”及多元文化主義
1987年解嚴之後的語言政策可視為對先前不當語言政策的反彈,嘗試糾正過去的錯誤。目前語言政策主要的面向為﹕
l 承認本土語言為合法、有效的溝通和表達工具;
l 由“語言為問題”轉為“語言為權利”的政策取向 (cf Ruiz 1984).
l 承認保存和復興本土語言和文化的必要性﹕台灣本土語言有急劇流失,轉向華語的現象。2003年的調查顯示13歲至29歲之間的客家人,只有33.6%能說流利的客家話,十歲以下的客家人則只剩下11.6%能說流利的客家話(GIO 2005)。福佬話流失的情形比較不明顯。
l 推動台灣化或本土化以平衡過去過於傾向中國化的語言政策。
l 同化政策à 邁向多元開放(陳美如 1998)及多元文化政策。
l 容忍本土語言成為社會政治和解的方法(Erbaugh 1995)。
l “由下而上”及“由上而下”的政策發展和實施。
4. 學校的本土語言教學
學校再次的被視為推行語言政策的主要方法。自2001年開始,教育部頒布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規定所有的小學都需要進行鄉土語言教育(Zhang 2002:110)。
4 a) 鄉土語言教育政策實施的進展
l 2002年舉辦鄉土語言師資認證。
l 引進母語師資培訓課程,課程時間很段(36-72小時)。
l 教育部鼓勵大學設立台灣語言和文學系所,培育母語教師。
l 母語由小學教師或支援教師負責教學,母語師資訓練不足。
l 教學方法根據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
l 國小母語教材採用教師自編或校外出版的教科書(Kang 1996:374).
5. 學校母語教育不足之處
5a) 本土語言在華語附加的政策下只有附屬的地位
l 和華語相比,本土語言課程相當的少(一星期一節課),僅作為教學科目,而非教學語言。
l 和英語相比,本土語言上課時數較少,也比較不受重視。
l 本土語言無法像華語和英語一樣成為國中和高中的必修課。
l 師資訓練時間不夠,只有36-72小時,國小英語教師則需兩年的培訓時間才能成為合格教師(Scott and Chen 2004)。
l 母語教科書和教材常塑造本土文化“落伍”的形象,強化本土語言無法跟得上時代以及不適合嚴肅得話題或用於正式場合的刻板印象。
l 客語和福佬語小學母語教科書使用漢字加上兩種注音系統﹕羅馬字和注音符號。由於缺乏書寫標準,同一語詞常會有不同漢字或注音形式。
5b) 單靠學校母語課程的局限
l 單靠學校無法復興,也無法保存語言(Fishman 2001).
l 需要鼓勵學校和社區通力合作促進兒童的母語使用。
6. 一些值得參考的實踐模式
6a). 台灣母語日
高雄地區的幼稚園、小學、中學一周選擇一天作為母語日,學校鼓勵教職員當天盡量使用本土語言和學生交談、上課。這個政策由南社所倡導,最近教育部還將母語日推廣到全國幼稚園、國小和國中。
6b). 強化學校和社區的聯繫
台東的一間客語學校獎勵學童在客語商店使用客語。
使用行銷策略提升語言意識並建構學校、家庭和社區母語友善的環境(Tiun 2005)。
6c) 使用母語作為教學語言
陳美瑩(2005)在台南進行母語華語雙語教學成效良好。
6d) 國外的模式
紐西蘭的語言巢(Te Kohanga Reo)可以作為挽救母語的參考,透過建立母語幼稚園,提供學前的母語浸淫環境。
7. 未來發展的方向
7a) 語言地位規劃
1987年之後本土語言的地位有所提升,現在大多數人都把本土語言視為認同的標記,將之視為政治和解,並強調“語言為權利“的論述。不過,這樣仍不足以保存和復興語言。以下是我們對提升本土語言地位的建議﹕
l 推廣本土語言作為教學語言;
n 請參考5c及 6c。
l 將母語融入學校課程;
n 請參考施炳華(2004) ,張學謙 (2004)
l 增進本土語言的經濟價值
n 如規定將地方語言能力作為政府部門工作的條件。
l 提升本土語言教育價值的意識。母語的教育價值鮮為人知,關於雙語教育優點的相關研究需要廣泛的宣傳。
7b) 語文規劃的必要性
l 由於台灣社會和政治的影響,導致客家話和福佬話欠缺學術和正式語體的詞彙。
l 造成本土語言地位低落,使用受限於非正式、日常的領域,正式的情境則轉用華語。
7c) 福佬話和客家話需要標準化的書寫系統
l 需要釐清書面語的地位
n 客家話和福佬話發展的書面標準將作為獨立自主的書面語系統或只是學習詞彙的注音工具?
l 客家話和福佬話要是有標準化的文字,就能和華語並列,成為能在現代社會各方面使用的語言。
u 書面語是語言標準化和精致化的基礎,書寫成文之後,就能成為學習的科目,也能成為高等教育傳授現代知識的教學媒介語。 (Chen 1999:205)
7d) 建構多族群、多語言的國家語言政策
l 現行的華語附加政策並不是要由本土語言取代華語,也不是要阻礙英語等國際語言的學習。這個政策嘗試復興、保存和發展本土語言,讓本土語言能充分的參與多元文化台灣的建構。
l 為了促進本土語言的振興,確保本土語言的永續生存,多語現象應當成為台灣認同的重要標記,多種語言也需要成為社會上和經濟上的資本。
8. 結論
l 現行的華語附加政策,作為由上而下的語言政策,嘗試改正過去語言壓制的錯誤。
l 雖然,整個政策能促進語言容忍也成功的消除語言歧視,對於挽救本土語言流失而言,幫助不大。
l 在學校體系內和學校之外都有許多必需加強的地方。
參考書目
江文瑜。1996。〈由台北縣學生和老師 對母語教學之態度看母語教育之前景〉。施正鋒(編)。《語言政治與政策》。pp. 371-415,台北﹕前衛。
施炳華。2004。〈談台灣閩南語融入領域通整教學〉。《台灣語文研究》, 2﹕61-98。
張建成。2002。《批判的教育社會學研究》。臺北:學富。
張學謙。2004。〈結合社區與學校的母語統整教學〉。《台灣語文研究》。2﹕171-192。
張學謙。2005。《結合社區與學校推展客語計劃》。客委會結案報告。
陳美如,1998,《台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陳美瑩。2005。〈台灣的母語和國語雙語教育:選擇性浸濡雙向交融雙語教學〉。《教師之友》,46(4)﹕82-106 頁。
Chen Ping. (1999).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nd sociolinguistic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rbaugh, Mary S. (1995). Southern Chinese dialects: a medium for reconciliation within Greater China. Language in Society 24, 79-94
Fishman, Joshua A. (Ed) (2001). Can Threatened Languages be Saved? Reversing Language Shift, Revisited: A 21st Century Perspective. Clevedon, UK: Multilingual Matters.
GIO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2005 Taiwan Yearbook http://www.gio.gov.tw/taiwan-website/5-gp/yearbook/ [accessed 7/2/2006]
MOE (2000). Guomin Zhongxiaoxue Jiunian Yiguan kecheng Zanxing Gangyao: Yuwen Xuexi Lingyu Taipei. MOE.
Ruiz, R. (1984). Orientation in Language Planning.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ilingual Education. 8, 2, 15-34.
Scott, Mandy and Pi-fen Liu Chen. (2004) English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wan. In Penny Lee and Hazita Azman (Eds), Global English and Primary Schools: Challenges for elementary education (pp. 51-71). Melbourne, CAE Press.
UNESCO. (1953). The use of vernacular languages in education. (Monographs on fundamental education, 8.) Paris: UNESCO.
母語教育 豈止說唱而已 中國時報 2008.04.09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112008040900104,00.html
■張學謙/台東大學華語系副教授
世界各地的語言正以驚人的速度在流失。現在地球村有將近六千種的語言,到了廿一世紀末九○%的語言會死亡。挽救語言的方法有很多,母語教育以及隨之而來的母語讀寫是常被提及的語言復振方法。
雖然社會語言學家很早就注意到讀寫或文字化在語言復振過程中扮演師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教育部的母語教育定位卻有逃避母語讀寫的嫌疑,僅強調「說、唱」,很少涉及母語「讀、寫」。文字化對本土語言教育極為重要,可是在教育系統裡頭並沒有賦予學生適當的文字工具來讀寫母語,這可以說是現行母語教育最大的矛盾。
僅重視口語而排斥書面語,並不符合現代的語言教學觀。現代的語言教學觀強調語言技能的統整:聽、說、讀、寫這四種語言技能被認為是密切關係,而且相輔相成的。因此,除了口語的語體,母語的教材也需要包括書面的語體。
語言人權的尊重、語言平等的維護不能只是口號。母語能否成為教學的語言、書寫的語言是考驗台灣語言教育政策是否合乎平等、參與和多元化原則的重要指標。母語讀寫需要納入正規教育,方能促進語言保存,建立族群平等、文化多元和正義的理想社會。
變遷中的台灣語言教育政策﹕從獨尊國語到國語附加 Amanda Scott & 張學謙
雖然一般認為台灣語言教育政策有去中國化的傾向,不過從實際的語言教育規劃來看,目前台灣語言教育政策並沒有廢除國語的打算,國語仍然是語言教育的主體,只不過在小學階段附加母語和英語,後兩者的加入分別為了本土化和國際化的目的。雖然多元文化主義已經慢慢的成為主流民意,台灣語文教育也是往本土化的路線走,不過由於缺乏適當的語言教育規劃,母語教育仍然無法和國語教育平起平坐。
本文將從語言規劃理論探討目前台灣語言教育政策在本土化政治修辭和實際推廣產生落差的原因,本文採取Cooper(1989)的理論,分析台灣語言教育政策的地位規劃(status planning)、語文規劃(corpus planning)和學習規劃(acquisition planning)。Copper認為地位規劃、語文規劃和和語言學習規劃這三者有密切的關聯。
台灣語言政策的規劃顯示語言和族群意識、國家認同、經濟發展和全球化有著複雜的關係。本文的分析亦顯示政府主導的語言規劃的影響力及其限制。
賦予語言權利 促進族群語言生機 2006-09-16
http://www.wufi.org.tw/dbsql/showrwork.php?sid=190
張學謙
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副教授
民進黨政府自稱是本土政權,又號稱是人權立國,不過,對於族群語言權利的維護卻漫不經心,令人失望。據報載,九月七日行政院長蘇貞昌在行政院會表示反對以公權力推動語言,也不贊成語言獎賞制度的建立,看來『國家語言發展法』的制定大概遙遙無期,陳總統的競選支票又要跳票了。
蘇院長顯然不了解現代語言人權的發展,忽略了政府在語言復興的過程當中,可以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人口、政經勢力和制度性的支持是影響族群語言的延續力的三大因素。弱勢族群人口單薄,缺乏政經勢力,只能依靠政府提供的制度性支持,進行語言復興的工作。
政府能提供的制度性支持最重要的是語言權利的保障和獎賞制度的建立。這些都是『國家語言發展法』應當處理的事項。蘇院長認為推動語言不須公權力,就表明了民進黨政府不打算積極的促進語言權利、維護本土語言生存。 語言權利和語言保存息息相關。這也是為什麼面對母語流失,先進國家常透過賦予弱勢族群語言權利以確保族群語言活力。弱勢語言缺乏強勢族群語言所享有的語言權利,無法在公共場合使用,造成族群語言活力不足,弱勢族群常被迫放棄母語,轉向強勢語言。語言的流失或死亡實在是語言不公平的結果。要是無法保障弱勢族群的語言人權,使之得到公平的對待,弱勢語言終將滅亡。
加分優待等語言獎賞制度也有其必要性。缺乏實用價值常常是弱勢語言流失的主因。一個語言要是欠缺尊嚴、財富和法律權力,常會讓人瞧不起,其語言使用者一有機會就會放棄母語,轉用能帶來實質利益的強勢語言。換句話說,要促進母語保存就得提供能提升語言工具性價值的語言獎賞系統。母語需要成為個人的資源,才能促進母語保存。原委會前主委尤哈尼曾主張要「以功利的箭復興母語」就是這個道理。建立語言獎賞制度,讓母語學習成為學生的資源,可以促進語言保存,也可以糾正母語沒有用的偏見。
50期
2006 年9 月
--------------------------------------------------------------------------------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World United Formosans for Independence
網站(WUFI Web):
www.wufi.org.tw
www.taiwannation.org.tw
電子信箱 email: wufidata@wufi.org.tw
感謝您的光臨與支持。
Learning from India's policies on language Sunday, Jan 07, 2007, Page 8
By Tiu Hak-khiam 張學謙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editorials/archives/2007/01/07/2003343774
Sunday, Jan 07, 2007, Page 8
"Taiwan needs a language movement modeled on India's active approach to obtaining language recognition."
India is a democratic multi-ethnic, multicultural, multilingual and multi-religious country. It has about 400 different languages, 22 of which are recognized as languages by the Indian government.
Despite the conflict over definition/identification of languages, India has still been able to expand the scope of recognized languages by offering official status to languages from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The Indian experience offers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aiwan.
As of today, there are no stipulations in Taiwan's Constitution concerning language. This is a sharp contrast to the language stipulations in India's Constitution.
India's Constitution is not perfect, but it is capable of regulating the status and function of federal and state languages as well as protecting minority language rights. In Taiwan, legislation only provides the languages of the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with passive protection against language discrimination, but it does not offer positive rights.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steps towards language recognition and positive language rights.
There are lessons to be learned from India's language politics. Taiwan's proposed Language Equality Law (語言平等法) lists 14 national languages.
The draft law has been opposed by those who say that official multilingualism will lead to ethnic conflict, social unrest, and communication problems. They therefore advocate linguistic assimilation.
The Indian experience shows that language assimilation policies and non-recognition of minority languages will neither be able to build a feeling of community nor prevent social conflict, but rather will create alienation and dissatisfaction among minority groups.
Recognizing the status of the languages of the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will promote ethnic reconciliation and linguistic harmony. In fact, about a quarter of countries have more than one official language. For example, South Africa's Constitution recognizes 11 official languages, and Switzerland recognizes French, German, Italian and Romansh as their official languages.
That kind of multilingual policy based on diversity is the kind of language recognition model that Taiwan should pursue.
Taiwan needs a language movement modeled on India's active approach to obtaining language recognition. All ethnic groups in Taiwan should unite in their pursuit of recognition. Taiwan's past rulers have taken a divide-and-rule approach, which has led to suspicion and distrust between the different groups and made it impossible for them to unite. As a result, the linguistic dominance of Mandarin continues and the status of local languages continues to be unimportant.
Ethnic groups must build mutual trust and work together in their quest for official language status.
Tiu Hak-khiam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at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Translated by Lin Ya-ti
22種官方語言的國家 張學謙 社論 自由時報2006/12/29
印度是一個族群、文化、語言和宗教多元的民主國家,大概有四百種語言。印度政府承認的官方語言高達二十二種。印度的語言地位規劃雖然發生許多衝突,卻能不斷擴充語言承認的範圍,賦予族群語言官方地位,其經驗值得台灣參考。
到現在為止,台灣並沒有和語言相關的憲法規定,這和印度政府在憲法上制定相關的法規形成強烈的對比。印度憲法的語言規定雖然不是完美無缺,畢竟能規範聯邦和邦的語言地位和功能,對少數語言也有相關的保護規定。目前台灣族群語言只享有免於歧視的消極語言權利,還沒有得到足夠的推展式的語言權利。政府應當加緊腳步,進行語言承認、語言權利的法制化工作。
印度賦予二十二種區域語言為官方語言的做法值得台灣參考。台灣的語言平等法列舉十四種國家語言,引起一些語言同化論者的反對,認為多種官方語言將造成族群分歧、社會動盪、不利溝通等不良後果。印度的經驗顯示透過語言同化政策,不承認少數族群語言地位,不但無法達成共同意識,避免衝突,反而造成弱勢族群的疏離感和不滿。透過承認各族群語言地位、賦予各族群語言權利應當能促進台灣的族群和解和語言和諧。其實,世界上約四分之一的國家有不止一種官方語言,譬如說︰南非憲法承認十一種官方語言;瑞士以法語、德語、義大利語與羅曼西語為官方語言。這種以多元主義的多官方語言政策就是台灣所應該追求的語言承認模式。
當前最需要的應當是效法印度積極的以語言運動的方式,爭取語言承認。這就需要各族群團結,爭取承認。台灣歷來的統治者常使用分而治之的手段,造成同為被壓迫者,卻彼此猜忌、不信任,無法團結一致對抗壓迫者,結果國語霸權依舊,本土語言的地位仍然低落。族群之間需要建立相互信賴的情誼,共同努力爭取平等的官方語言地位。
(作者為台東大學華語系副教授)